分享

今天,我们应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吕静贤 2019-12-22

文|吕静贤

当前,我们的家长集体陷入了焦虑和迷茫:

安徽9岁小男孩因为数学测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责打酿成悲剧。在医院与死神搏斗了两个星期后,10月26日晚上停止了心跳。

当时,爸爸用巴掌打儿子的屁股,后来又用衣服抽打。由于疼痛,孩子在房间内躲避时头部撞到了墙上,弹回来后又撞到床帮子上,造成了颅骨损伤......

8岁的小俊在写作业时突然流鼻血,然后趴在桌子上睡了;之后家长怎么叫都叫不醒,于是赶紧送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小俊身上多处脏器功能已衰竭。

医生经过全力抢救,小俊中途醒了一次,说“妈妈我好累,想睡觉”,之后,再也没有醒来。医生说,小俊根本没有求生意识,他觉得活得太累了。

原来小俊妈妈不希望他平庸,所以从小俊幼儿园开始就报各种补习班,周末也没有休息过。

……

看看我们周围,你会发现,这种焦虑的父母遍布都是,甚至你、我也在其中:

一看到孩子成绩跟不上、考试分数低、或者书上的知识怎么给他讲都是听不明……就难以保持淡定,朝孩子吼、对孩子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会极大地伤害孩子,可做父母的依然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为什么?

那是因为我们焦虑啊!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担心孩子经不起明天激烈的竞争,担心孩子以后所有的一切。

这担心,让我们在孩子培养、教育道路上,拼命地追赶,甚至连静下来、好好想一想的时间都没有。

然而,当我们看到上面,因家长焦虑而带来的对孩子种种伤害的恶果时,你,还敢焦虑吗?

我们不能焦虑。

因为焦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深深伤害到我们自认为最挚爱的孩子。

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

01

讲这个话题前,先来分析分析当前我们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短板和弊端。

在我看来,当前我们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短板和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

孩子从小到大,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都是以课本知识的灌输为主,而忽略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甚至以课本上的知识,来代替孩子各种能力的学习和发展。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和权利。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应学会并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我想不外乎是这两种能力:

一、生存能力。即会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

二、思维能力。这是一个人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基本能力。

而我们现今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呢?却恰恰缺乏甚至剥夺了,对孩子这两种能力的培养。

以灌输教育为主,替代一切能力的培养。

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十几岁的孩子连剥鸡蛋都不会剥。

贵阳的某所中学,老师给全班45个孩子发了早餐吃,而早餐里面有一个带壳的鸡蛋,等早餐结束后,老师发现竟然有39个学生没有吃鸡蛋,只有6个学生吃了鸡蛋。

后来老师觉得很浪费,于是就问大家是不是不喜欢吃?结果学生给老师的答案更为惊讶,大多数孩子根本不会“剥鸡蛋”,还说鸡蛋不是白色的吗?

作为家长,你想要这样的结果吗?这样的孩子将来出来社会独立生活,你放心吗?

很多年前,爱因斯坦的一位老师曾挖苦他说:“你将一事无成。”很多老师也都认为爱因斯坦头脑愚钝,因为他总是记不住东西。

多年后,当一位杰出的发明家提出掌握事实性的知识非常重要时,爱因斯坦表示不同意。他说:“一个人不需要上大学去学习事实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读书就可以学到。大学教育的价值应当体现在培养人的思考方式上。”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一次,一些记者采访爱因斯坦,其中一个人问道:“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答道:“我不知道,我不会用脑子去记一些能在书本中找到的信息。”

所以孩子培养教育路上,正确的做法是:应以能力培养为主,而非知识灌输为主。

二是以同一要求、同一标准去对待和评价孩子。

分数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不同。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分和特点。

以同一的标准、同一的要求去对待和评价孩子,实际上是对注定天分不同、存在个体差异的自然规律的无视和违背。

导致在某方面有天分的孩子的被打击和伤害,得不偿失。

在这方面,明智的父母,是以社会标准去要求和培养孩子;

而不明智的父母,则是以学校标准去要求和培养孩子。将学校的要求生搬硬套到孩子身上,从而导致轻则孩子某方面的天分被扼杀,重则身心受到伤害。如前文中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父亲打死的孩子、在写作业中睡着再也没有醒过来的孩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写了一本名为《智能的架构——多元智能理论》的书。书中他列举了7种不同的天赋或智能,它们是:

1.语言智能;

2.数学—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4.运动智能;

5.内省智能,这种智能又被称为“情商”;

6.人际交往智能;

7.自然观察者智能;

甚至人们自从发现了以上这些不同类型的天赋,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后,又有30多种天赋被相继确认……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

1、每个人的天分都是不同的;

2、在学校读书好的孩子,都是拥有一二种智能或天赋的孩子,即语言智能或数学—逻辑智能,甚至两种都有。而在学校读书不好的孩子,他们也许缺乏这两种智能或天赋,但他们还有其他智能和天赋。

只要对这些智能或天赋好好加以开发,哪个孩子不能成才?!哪个孩子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就如第三种空间智能,拥有这种智能或天赋的孩子,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可以比一般人走得更深、更远。

就如第六种人际交往智能。拥有这种智能或天赋的孩子,将会成为优秀的推销员、政治家、演讲家等等。

……

所以,勿以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这种单一、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去要求和评价孩子。这是对在其它某方面拥有天赋或智能的孩子甚至天才的,最大的打击和伤害。

而且,过分的知识灌输,还有一个最大的危害,那就是:

让孩子远离真实的社会,看不清真实的社会。

尤其是知识越多、学历越高的孩子,离真实的社会也越远,也越不适应社会。

纵观那些被拐、被骗的高学历女孩,她们被拐被骗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读书太多:

因为读书多,她们大部分对社会的丑恶现象看到的不多,缺乏对丑恶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因为他们接触的人多是老师、同学等,所以对人没有太强的防范心理,才导致后面悲剧的发生。

而且,我们也经常看到和发现,学术智商很高的人在现实世界里过得并不是很好。

可见过多的知识灌输,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作用那么大,甚至得不偿失,害了孩子一辈子。

02

所以在孩子培养、教育路上,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学历不是成才的关键。

我们那么多为人父母者,拼命让孩子考高分、期待孩子考高分,难道不就是希望孩子有个好学历、高学历吗?以此为跳板,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实际上,好学历、高学历并没有我们想象和期望的那么重要。

它只是看起来比较光鲜和完美。

20世纪30年代末,卡内基研究所对成功人士的研究表明,技术专长在他们的成功因素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5%。

比如说,一些医生比其他的医生成功,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上了哪所好学校或者他们有多么聪明。

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导致一个人成功的85%的因素应归结为“人事管理技能”――这种交流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比技术能力重要得多。

而美国就业与培训局的研究,也证实了卡内基研究所的观点。

他们调查了3000名雇主,询问他们“在雇用职员时最看重哪两项技能”,结果表明,排在前6项的技能为:

1.良好的态度;

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工作经验;

4.过去的雇主对该员工的评价;

5.接受过多少培训;

6.受过多少年的学校教育。

在这项调查中,学校教育排在最后。

可见,我们的学校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并没有我们大多数家长期望的那样,那么重要。

而且对于每个人的天分不同、擅长的领域也不同的这个普遍事实,我们做父母的更应客观、理性的面对孩子的分数、学习成绩。而不是把孩子将来所有的一切,都下在了眼前的分数和学习成绩这个赌注上。这样只会害孩子一辈子。

03

我想,要想在孩子教育路上,做到现在不迷茫,将来不后悔,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就是:

为未来而教,为能力而教。

使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更好地独立生活。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孩子教育上,你应拥有一颗开放、不断学习的心。

造成孩子日后差距的因素,其实不在孩子本身。因为大多数孩子的先天条件和智商都差不多。而若干年后差距却如此大,甚至天壤之别。主要原因,就在于身边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眼界和认知上。

而这眼界和认知,不是一个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而能否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则取决于你是否有颗开放的心。

一个老人家,早年生活贫困,没吃过多少东西,尤其是海鲜。晚年生活好起来,偶然一次在亲戚家,第一次吃了鱿鱼,这就喜欢上了吃鱿鱼。而后经常买来吃。

因为第一次在亲戚家,吃的是辣椒炒鱿鱼。以后凡搞鱿鱼,都必须要用辣椒来搞。家里的年轻人,都是见过多少世面的人。知道炒鱿鱼不仅仅用辣椒一种方式,还可以清炒,如菜花炒、荷兰豆炒;还可以焯水等等。而且只要愿意,上网去搜就会就可以搜一大堆做法。

可老人呢?炒鱿鱼就是认准这样一种做法,必须要用辣椒炒,否则就不好吃、就不吃。

纵观我们的孩子教育、家庭教育,是不是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心态?就认准一条理,一条路:孩子学习成绩最重要,如果考不好,以后就无出路。

真的是这样吗?没错,就如前面所讲的,在学校里孩子如果分数搞不好,就难以继续下去。

而社会实践呢?分数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且也只是某方面的敲门砖。相信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出来社会,考的并不是你的学习成绩,而是你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

而且社会发展,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可以看到,“学以优则仕”越来越不是唯一的出路。体制内也有可能随时下岗。

而一个人只要有能力,会思考、肯吃苦,那么不论在哪里都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来。

所以其次,就是为能力而教。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

“最成功的教育不是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应该培养他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孩子教育路上,我们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不是知识灌输。

知识灌输,除了能帮孩子在考试上占优势外,对孩子的竞争力于事无补,甚至只会削弱孩子的竞争力。让他成为没创造力、不会思考的学习机器。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又怎能适应得了社会?能不被淘汰已是万幸。

就有一位某网友所说的,小学时班里的学习最好的同学,从小学习优异,初中、高中、大学学校都是重点,而到现在也只是在私企做着一份工作,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去年在房价最高的时候才买了房子。可见,智商高的人并非一定就是优秀的人。

在孩子教育路上,我们不要本末倒置,害了孩子一辈子。

而且当我们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外的教育却早已将此当垃圾而抛弃。甚至专业教育也放在其次,而重视看似眼前没什么重要的通识教育。

什么是通识教育?

就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和处事。

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以后才选专业,而且只要选够36门课就可以毕业,不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想让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准备考试,以至于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耶鲁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等。

和耶鲁一样,哈佛也不强调考试成绩,会给大部分学生A,学校希望藉此向学生们透露一个信息——你们的学业已经足够优秀了,你们应该关注课程以外的东西。

普林斯顿的学生无论最后获得哪一种学位,都需要修足够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课程。

即使在盛产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9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

美国曾统计过各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年薪,前10名的大学,都是以通识教育见长的大学。

而纵观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则恰恰是专业教育薄弱,通识教育一片空白。孩子全部宝贵的青春学习时光,全部用来记旧有,甚至僵化的知识。导致日后出来适应不了社会,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培养能力。

正如前文中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不需要上学去学习事实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读书就可以学到。教育的价值应当体现在培养人的思考方式上。

其实这才是孩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发展,将来的多元化、科技化已成不争的事实,甚至现在已经到来,而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竞争,其实就是一个人思考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我们的孩子该如何面对?

21世纪商业思潮的拓荒者丹尼尔·平克认为,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右脑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不再是力量。

他开创性地指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要想决胜于未来,必须掌握6大思维能力:

➀设计感: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

➁娱乐感: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

➂意义感: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➃交响力: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

➄共情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

➅故事力: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

当你具备这六项思维能力,你离超级个体也就不远了。

你,该如何培养你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