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教授: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学习力|激发孩子学习力的三个方法

 昵称32901809 2019-12-23

很多家长发现在孩子上小学后,家庭通常会经历到以下情况,相当考验亲子关系。

情景一

小娟的儿子小武从2岁就很爱亲子共读,也会主动翻看绘本故事。但是在幼升小之后,孩子忽然变得不爱看书,对书本提不起劲,经常翻个两三页就把书扔在一旁。

说到写作业,小武总是东摸西摸,玩笔、喝水、上厕所拖拖拉拉,让陪写作业的小娟既痛苦又生气!

更让小娟无法接受的是,小武上课经常走神不专心,老师讲的课堂内容他就是记.不.住!但一说起奥特曼,小武所有的名字都能倒背如流。

情景二

我的好友莉莉提到女儿小婷就叹气。她说小婷的性子急,对于学习没耐性。比如现在正在上的小一数学,关于加减法的练习卷,才写了半张卷子就不愿意再写了。而且莉莉还不能批评女儿,任何批评改错的言语都会激怒小婷。

这两个案例中家长的困扰,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面临的亲子难题。事实上,当孩子出现上课不专心、写作业拖拉、不爱看书学习等现象时,说明孩子的学习力出了问题。

今天湾妈要来分析影响学习力的原因,并说说如何帮助7~12岁的孩子增进学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简称LQ,指的是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一项研究显示,年龄5岁左右的孩子,有82%的在学习方面具备自信心与积极性。然而到了16岁时,孩子的学习力与信心却急剧下降,过半数的的青年表示,面对学习感到无力且缺乏学习动力。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力所致。

简单来说,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阶段,是好奇心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那么在学习的路上遇到挫折容易不自信,会磨灭他门对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面对升学的课业压力和父母的责备,学习动力剧减,对于学习只有迷茫而没有热情。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沙因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什么原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力?

1.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太强

网上流传的段子说“一流的父母当榜样,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三流的父母当保姆。”

父母在学习与生活照顾上什么都要插手,常常让孩子感到窒息。

《小欢喜》中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长。身为数理老师,宋倩对女儿英子的成绩要求很高。

剧中在英子高三时,宋倩特别辞职陪她备战高考。这位母亲如同教练一般,亲自设计练习卷还把女儿房间改成隔音房,并加上透明窗说是为了时刻监督,也不允许孩子把休息时间花在航天兴趣上。

然而这样却逼的女儿心生排斥,甚至以逃课的方式,抗拒被母亲控制的生活。

2.拖延心理

《拖延心理学》一书是两位研究了25年拖延症的心理医生的著作。书中指出

“人之所以有拖延表现并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时间管理出问题;主要是由复杂的心理问题:内心的恐惧所致。”

要改善拖延的毛病,首先要知道内心害怕和焦虑的真正原因。正视压力等负面情绪的来源,才能解决拖延问题。

上文提到小娟和儿子小武的案例,小武上课经常走神,对课后作业磨蹭拖拉。眼看孩子学习表现越来越不积极,小娟只好带着儿子去找辅导员求助。

母子二人在做心理辅导时,小武坦言妈妈在陪写作业的过程中,情绪起伏很大让他很害怕。所以才会不断逃避写作业。

来自父母的控制与压力,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并影响学习的动力。压力不仅无法起到鞭策的作用,还会造成事倍功半。当孩子对学习兴致缺缺,在上课时就容易走神,对课后作业也会不断拖延。

分析完影响学习力的原因,接着就来分享怎么增进孩子的学习力。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力

1.父母适度调整难度

上文在莉莉的故事中,提到她的女儿小婷在学习方面缺乏耐性。其实这是因为课本与试题的难度不合适,当课程内容太难或太简单,都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意愿。

有些妈妈会发现,孩子幼儿园时期很爱看绘本,但是到了小学却对书本没了兴趣。

这是因为到了认字阶段,妈妈们还在给孩子买图多字少的绘本,这些书不符合孩子的需求,自然不受青睐。所以湾妈建议家长依照孩子的程度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的孩子很喜欢挑战闯关游戏,因为闯关成功带来的刺激与成就感,让孩子特别开心。父母可以把课本知识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关卡,让孩子挑战。

比如,今天老师教小一数学的加减法,1+2+3的算术。

那家长可以给孩子出5题类似的题目练习。如果孩子能够熟练计算,这时可以提高难度为1+2+3+2+1。

告诉孩子“那我再出2题难一些的题目哦!即使今天没办法算出来也没事。”孩子一听好奇心与挑战心也被激起。

2.目标设低,鼓励孩子休息再出发

有些家长会给孩子的成绩设高目标,希望能借此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但是每个孩子程度不同,一味追求难以达成的高目标,反而会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习得无助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习得无助感”。他把狗关在笼子里面,当蜂音器响起时地板通电,狗在笼子里无法躲避电击。经过多次试验后,实验人员将把笼子打开,这时蜂音器响起但地板未通电,没想到狗不但没逃出笼子,反而趴在地板上颤抖呻吟,宛如被电击一般。没逃脱的狗自认为无法躲避电击,只能无助绝望等待痛苦来临。这项研究说明,动物在经历某种学习面临挫折后,在心理、行为表现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无助感”。

动物在经历挫折会“习得无助感”,人类同样也是如此。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报告指出:经常被责骂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也会出现“习得无助感”表现。

他们在老师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和考试测验会很焦虑,并且在面对困难作业时,很快就会放弃。

就像前文提到的拖延心理,家长对成绩设立高目标,孩子为了追求无法实现的目标,经过不断的挫折后习得无助。在行为上表现拖延作业或只挑简单的任务来完成。

父母在孩子学习上要遵循他的程度来订目标,而且目标要力所能及并保有弹性空间,根据孩子的表现调整。

比如小一数学考试,孩子只能得到65分,那设立90分的目标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达成的,也会让孩子挫折感不断加深,最后选择放弃。其实,家长可以设比原来成绩提高5~10分作为目标,先鼓励孩子打好基础掌握基本题,等分数上来了,再上调目标分数做进阶题。

上文提到毅力是学习力中重要的能力,要想维持学习毅力,适当的休息也是必要的。俗话说“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漫长的学习与极少的休息时间容易耗尽孩子的正能量。疲倦容易让孩子焦躁不安、发脾气。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适度休息、转换心情,休息过后注意力和身心都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3.集点奖励机制

为了鼓励孩子写作业、做家事,不少爹妈都试过和孩子“谈条件”。

比如,湾妈曾听邻居爷爷跟孙子小白约定,每天晚上8点以前完成作业,就给10元奖励。有了奖励诱惑小白确实变得自动自发,但是没过几天奖励不再吸引他了,小白的爷爷不断提高奖励效果却越来越差。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找一群学生做智力测验,他把学生分成A,B两组。在A组学生完成题目后发金钱作为奖励,而B组则无。然而实验结果发现,到了休息时间时,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当人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如果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这就是“德西效应”

当然这不是说奖励孩子不好,只是父母要注意顺序。当你告诉孩子“如果考试80分,买玩具给你!”这像是“贿赂”也会让孩子变得功利,奖励越要越贵。

家长可以建立集点奖励机制,事先和孩子约定好该做到的事,并讨论点数能换的奖品。

这个方法适用孩子能做却缺乏动机的事情上,比如阅读。同时也适用孩子尚未养成的习惯,如晚上睡前整理书包。

父母在做集点奖励时,可以准备白板让目标过程可视化,当孩子表现好就在白板格子内贴贴纸,孩子看到就能被激励,并加强自我的信心。成功的经验也能让孩子把好习惯内化。

由于点数不是当下就看得见奖励,较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在执行过程中,父母应每天固定时段发放点数。不要拖延或凭心情发放。

例如晚上睡觉前,和孩子一起回顾一天做的事情。这时父母也不要吝啬赞美孩子进步的地方。

最后,每周给孩子点数兑换奖品的时机,值得注意的是奖励需要投其所好,还需具备独特性。如果天天都能接触的到,肯定缺乏吸引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