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向唐人近体诗格律继承了什么?

 杏坛归客 2019-12-25

1

我们向唐人近体诗格律继承了什么?

                                                                                                                                       
                                          

唐人为我们创造了近体诗的辉煌!近体诗的格律唐人创,格律的变通也自唐人始。后人对于格律的变通有继承,有淘汰,没有发展。我来谈谈后人对于变通保存了什么?淘汰了什么? 唐人对于格律的变通只有约定俗成,并没有相应的理论(也许有,但没有记载流传下来),因此没有提出诸如“孤平”、“单平”、“落调”、“拗救”、“三仄尾”“三平尾”这些名词。这些名词是后人才提出来的。

  五种变通格式(以五言举例,七言在前面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可): 
  1、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2、仄平仄仄平 
  3、仄平仄平仄 
  4、仄仄仄仄仄 
  5、平平仄平仄 
  在唐诗里,第1种情况是允许的,例如: 
  别离已昨日, 
  丈夫未得意。 
  (无为在岐路) 
  第二种情况是不允许的,例如: 
  月明白露飞,(这也可能是作者并不当律句用) 
  第三种情况是允许的,例如: 
  水如一匹练, 
  客心洗流水, 
  故人具鸡黍, 
  昔闻洞庭水。 
  第四种情况也是可以的,例如:(经后人研究,认为属“大拗”,可以在下句救。包括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向晚意不适, 
  此地聚会夕, 
  致此自僻远。 
  (野火烧不尽,人事有代谢) 
  第五种情况:(这种句式被认为最合理) 
  凉风起天末, 
  登舟望秋月, 
  遥怜小儿女, 
  回看射雕处。
也就是说,在唐诗里,上句只要是仄收,三仄尾、四仄尾、五仄都可以。所谓下句救,那是后人提出的理论,唐人只是认为上句仄收,其任何一个字都可以用仄声,两句读起来上抑下扬,符合音律的铿锵规律。但平起平收句就不行了,前三字必须要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而且,除了前三字不能有“单平”外,仄起平收句后三字也不能出现“三平”。也就是说,仄收句“三仄尾”可以,平收句“三平尾”却不行。此规定唐人严格遵守,唐近体诗中找不到这样的违规者。 

  唐人对于以上五种句式,除认为第二种的前三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相连,而其余四种是不必遵守的,杜甫就有许多这样的句子用于近体诗。但后人认为前四种变格都不科学,第二种唐人自己就不犯,一、三种在中唐以后就无人再用,第四种所谓下句救,宋以后也被淘汰,只有第五种历代都认为最合理,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明代,有人提出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学诗方法。这一方法对初学者很有帮助,只是有一定缺陷,那就是平起平收句容易造成唐人忌讳的“仄平仄仄平”。于是,到了清代,就有不少人指出它的缺陷,并进一步指出在中唐、宋后人们已经不用了的其余三种格式的不妥,定名为避“弧平”、避“落调”。以下三种结论被遵从下来: 
  一、王士祯正式提出了“律诗定体”,规定了律诗句式的规范。王士祯特别提出“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不得作“仄平仄仄平”。他说:“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这时,还没有“孤平”说,如果把王士祯的话归纳一下,应该是“单平”说。 
  二、指出第一种句式不能作“仄平仄仄仄”的,是赵执信。他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两平也。” 
  三、至于“孤平”一说,则是董文涣提出。他是针对七言而说的:“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孤平”。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律诗的句式要求越来越严。王士祯和赵执信虽然没有直接指出“仄仄平仄仄”拗而下句救的不合理(上句大拗,其单句本身就违反了近体诗用词平仄交替的音律原则。近体诗的每一个单句好句子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名句,如果大拗,则再好的句子也成不了律句名句),是因为这种拗句在宋代以后就没人用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律诗中要避免中两联句式合掌。这在杜甫律诗中很常见,后人却不再犯: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秉四载,疏凿控三巴。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后人称上下联动词都在同一个地方叫“摞眼病”,上下联有两处以上相同句式而又处在同一个位置上叫“重位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种“摞眼病”、“重位病”,就叫做句式合掌,读起来呆滞。 
  尽管这都是杜甫的名诗,特别是后一首,其中的名句千古流传,但其整首诗的结构却是不可取的。于是,后人就淘汰了这种形式,认为杜甫的另外的富于变化的句式组合才是律诗的最佳结构,例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可见,唐近体诗格律后人没有发展,只有改革,虽然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规范,但也越来越严格。(资料源于国粹论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筑子

醉月诗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