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货郎

 卧听风铃 2019-12-29

  静时闲思,脑海总由一种声音、几个模糊的人影组成的画面,他们挑着一副担子,晃悠悠地穿行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就是早年的货郎。

  当年,乡下的村庄离集市都较远,贸易流通也欠发达。村里仅有一个供销社,有些商品也不经销。是这些货郎,不畏劳苦,穿山越岭,从一个村庄丈量到另一个村庄,填补了供销社里缺少商品的空白,着实为村人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深受村人称赞不已。

        货郎,每到一个村庄,以他们特有的商业信息,一进村庄,便举起手中的拨浪鼓,摇动晃几下,“邦、邦、邦……”清脆的鼓声回旋在村庄上空,吹起集结号。这便宣告村人货郎来了,呼唤村人前来选取所需要的商品。于是,村里不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人,便忽啦啦地前来。这时,货郎会找个空闲的地方,放下挑担,以便前来的人选择商品。

  前来的多数是村里的妇女,少数是上了岁数的年迈者,当然还有蹦蹦跳跳爱美的小姑娘、顽皮淘气的小男孩。因为货郎的到来,会给她们带来期盼已久的物品:缝衣服的针与顶针、各色做绣花用的彩线、五颜六色的扎头绒线、发夹、式样各异颜色不同的纽扣、多彩的小小塑料玩具、泥玩具如泥老虎、口哨等等。这类小商品,现在大多数市面上早已消失,有的甚至成了稀有的民间手工艺术品,比如:泥老虎。别小看这泥老虎,其实它是一个能响的“小老虎”,身上有黄、白、红、黑几种颜色,形象逼真。泥老虎的腰间是一块能松动的软皮做成的,里面安装一个铁哨子,只有轻轻挤压那能松动的软皮,清脆的哨声便会从泥老虎的口里发出。拉动得快,声音自然急且尖细;拉动得慢,声音便缓且粗。所以,泥老虎其实是一种逗幼儿欢乐的玩具;扎头绒线、发夹,如今已被现代时髦的同类物品替代;至于彩线、针与顶针,现在村里的女人,再也不用同昔年那样天天拿到手里做手工艺术品或者缝衣服了。

  记得当年村里上了岁数的女人,每天都把梳头掉下的头发放在手里捋捋,然后团成一个小圆球,专门存放,等耽到一定数量,一旦听到货郎摇动拨浪鼓,便会找出这些头发,去兑换针或线。腿脚不好的老奶奶拄着拐杖,年轻的妇女,领着孩子的、抱着孩子,前来的人群中,不能缺少没入学堂的顽童,他们争先恐后地前来,纠缠着大人,嚷求买梦寐以求的商品。男童要更换口哨,女童要漂亮的扎头绳。此时的货郎,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嘴里说着,双手找、收、递不停地忙碌着,好不热闹。一批人走了,又来一批,等到没有人再来,货郎又摇动拨浪鼓,重新换个街头,再换个村庄。

  因为有货郎这些人,隔十天半月,在方圆几十里的村庄周围,轮流地走街串巷不停地叫卖着各种不同的小商品,满足了村人日常所需要的生活必须品,一次次打破了村庄的静寂,久而久之,成了人们惦记的对象,一旦长时间不来,村人便会惦记,所以也成了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丰富了村人的业余生活,充盈了精神世界。

  记得除了卖商品的货郎,还有另类去村庄挑担子做生意的货郎:一是补泥盆补锅的;另一类就是剃头匠。

  补泥盆补锅,村里叫“轱辘子”。因为做这种生意的货郎,他们得靠一种工具——“轱辘钻”,轱辘钻利用的是螺旋力矩原理而制成的一种手工工具。他们是怀有娴熟技艺的民间艺人。经过他们钻眼、缝补,然后再涂抹特用的补缝原料,一个破了几块的泥盆或者泥瓮,再盛水后点滴不漏,不能不佩服他们的炉火纯青的手艺。剃头匠,他们担着一头装剃头的工具的木箱子,一头是专门烧热水的小火炉,“剃头挑子一头热”估计就是这么来的。他们来到村里,安下摊子,拿出工具,一个人理过发,四邻居八舍就会相互传言,前来理发的老人、儿童不计其数,大大方便了村人。正是他们的手艺,方便了村人的生活,也节省了经济开支。

        时光荏苒,风云流散。在经济尚不发达的特别岁月,这些货郎,而现在看来其实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一类人。是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用智慧兑换屈指可数的经济效益,赖以维持一家人日常生活的开销。他们经风沐雨,行走在乡间的蜿蜒小路上,已经消失在岁月的烟云深处,成为人们记忆里的一道独有的风景线,不复再生。(1589字)2019.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