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12导联心电图判断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

 漠水llo9ygesv9 2020-01-01
引  言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可以发生在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中。临床上包括孤立的室性早搏(PVCs),反复的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以及PVC触发的室颤。其中大多数起源点来自于右心室(RV)和左心室(LV)的流出道,但它们可能来自心脏的任何地方。特发性VAs可以通过导管消融有效治疗,并且在过去的十年中,导管消融在标测工具和能量传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心脏解剖结构的重新探索有益于介入电生理。使用现代技术对解剖学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消融失败的原因并更好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病例。

当我们考虑导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可用于定位VAs的起源部位。多项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不同VAs来源与特定ECG表现之间相关性的理解。本期《书心剑律》摘译,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近期发表在《Heart Rhythm》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深入介绍如何运用12导联心动图判断特发性VAs的起源


解剖学考量

经典解剖学教科书将人的心脏描述为位于“情人位置”(“Valentine position”),即心脏以向右旋转的方式立于心尖上。不过此描述并不正确,并且也是引起混淆和不适当命名的原因。最近,人们已经在努力对心脏进行解剖学上正确的描述。Wallace McAlpine于1975年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解剖学图集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解剖角度看心脏时,右心脏腔室相对于左腔室在前。RV位于LV的右前方。左室斜置在胸部,基底部位于后方,心尖位于左侧。所谓的前室间沟始于上方,向左并稍向前走行,而所谓的后室间沟实际上位于下方。

关于流出道区域,解剖关系复杂,该区域不同位置起源的VAs可能具有相似的ECG表现。右室流出道(RVOT)环绕并向前穿过左室流出道(LVOT),因此肺动脉瓣位于主动脉瓣(AoV)的左前方。这种关系很重要,因为RVOT的前部实际上是最左侧和最高的流出道结构。

LVOT对应于LV的椭圆形开口,也被McAlpine称为LV开口,由前方的主动脉根部和左后方的二尖瓣环组成。两个瓣膜均通过一条称为主动脉二尖瓣交界处(AMC)的纤维组织带在解剖上耦合,该组织在二尖瓣(MV)的前小叶与AoV的左冠窦(LCC)和无冠窦(NCC)之间延伸。AoV在心脏内占据中心位置,由3个瓣组成,每个瓣具有相关的解剖关系。在解剖上看,右冠窦(RCC)相对于胸骨最靠前,NCC在后和向右,而LCC在后和向左。NCC最靠下,LCC最靠上。RCC靠近RVOT的后中隔,而LCC靠近LV口的前侧,紧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相反,NCC与被房间隔隔开的左心房和右心房有关。RCC和NCC之间的接合处下方是室间隔膜部,His束在该处穿透。

左室顶部(LV Summit)是VAs的常见起源部位。该处对应于左室心外膜的最高部分,位于前房室沟上端的上方,边界为左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冠状动脉之间的分叉。这个三角形区域恰好被心大静脉(GCV)与前室间静脉(AIV)的交界处横切,这提供了进入该区域标测并消融PVCs / VTs的途径。


图1  基于额面轴和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VA起源部位区域化的解剖学方法

ECG特征

一些ECG特征与特定VA的定位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1)QRS电轴,(2)束支传导阻滞模式,(3)心前区移行,和(4)QRS波宽度。

QRS电轴同时具有垂直(上下)维度和水平(左右)维度。垂直维度由双极导联II和III中的QRS极性反映。例如,所有流出道VAs均有一个指向下方的QRS电轴,并在导联II和III中施加正向力。导联I更好地反映了水平维度。靠近左臂的结构将在导联I中产生深的负向波(向右电轴);相反,更靠近右臂的结构在I导联中具有强的正向性(向左轴)。另外,通过肢体导联aVR和aVL之间的相对幅度也能对水平维度进行分析:aVR导联中的正极性比aVL导联中的正极性更强,表明起源点更偏左;aVL导联中的正极性比aVR导联中的正极性更强,提示更右侧的起源点。

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与RV和LV的激动顺序有关。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VAs通常起源于左室,而出现左束支阻滞(LBBB)的VAs可能起源于RV的任何位置,但也可能起源于室间隔的左侧。

RBBB VAs的胸导联移行(第一个出现大S波的导联)随着起源部位从LV基底部向心尖的移动而逐渐提前。在LBBB VAs中,随着起源部位从间隔向右室游离壁移动,胸导联移行(第一个出现大R波的导联)逐渐延后。在心脏基底部出现的VAs中可以看到胸导联正向一致性(所有胸前导联主波均正向),在这种情况下,心室激动向前和向心尖移动。相反,在起源于心尖附近的VAs中会看到负向一致性(所有胸导联主波均负向),此时电激动从胸壁移开。

最后,由于同步性而非顺序性心室激动,间隔性VAs的QRS波持续时间比起源于两个心室游离壁的VAs的QRS波持续时间要短。

提到了以上这些一般规则后,应该承认12导联心电图有局限性,并且可能由于多种因素(例如体位、导联放置位置以及心脏与胸壁相对关系的变化)而导致明显的差异性。


图2  流出道Vas额面轴心前区移行示意图

预测起源点的解剖学方法

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4个解剖象限的方法,用于特定VT / PVC的快速分区(图1和2)。一旦确定归于这些象限中的任何一个,对其他心电图特征(例如胸导联移行,QRS波持续时间或某些导线中的特定形态)的分析将有助于推测最可能的起源部位。

步骤1:

首先我们从向上/向下电轴开始分析,其代表了导联II和III中的极性,电轴向下,(导联II和III中的QRS正向)VAs起源于心脏的基底区域,包括流出道和房室瓣的上侧,而电轴向上,(导线II和III中的QRS负向)VAs起源于两心室的下侧(表1)。少数一些VAs可能在导联II和导联III之间表现出不一致性(正/负或负/正),这些情况将分别讨论。

步骤2:

我们的下一步是分辨从胸部中线右侧或左侧产生的VAs,这不一定意味着就是RV或LV,尤其是在RVOT与LVOT之间存在明显重叠的流出道中。

1.对于流出道VAs,最好的单个ECG鉴别是由I导联反映的电轴向左/向右。右侧的结构(例如RVOT的后侧,RCC,希氏束旁区域以及三尖瓣(TV)的上侧)中I导联呈正向;而左侧结构,如RVOT的前侧、LCC和AMC,二尖瓣(MV)环前外侧和左室Summit,将在I导联中呈负向。RCC和LCC交界处是特发性VAs常见的起源部位,其接近中线,根据我们的经验,该区域的心律失常可能在I导联中呈正向,负向或双向QRS波。

2.对于由心室下方起源的VAs,最有用的信息是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因为来自左室间隔的一些VAs可能显示向左轴。具有向上电轴和LBBB表现的VAs可能起源于RV结构(TV下侧或调节束 [MB])或心脏十字交叉(Cardiac crux)。相反,具有向上电轴和RBBB表现的VAs源自左心室结构(MV的下侧,后中乳头肌[PPM]或左后分支)。

步骤3:

一旦我们将可能的起源位置限定在这4个象限中的某1个象限,之后更精细的定位将依赖于其他特征,例如胸导联移行,QRS宽度或特定导联中的QRS形态(表1和图3)。

表1  特发性VAs的心电图特征

图3  ECG分析步骤来预测VAs起源部位

右上象限:

其中包括RVOT的后侧,RCC,TV的上侧和希氏束旁区域(图4A-4E)。通过观察aVL导联极性,通常可以将流出道VAs与TV和希氏束旁VAs区分。aVL导联是左侧及上侧导联。因此,大多数流出道VAs在aVL导联(QS波)以及aVR导联中都显示负向。相反,TV和希氏束旁VAs位于胸部的下方和右侧,因此通常在aVL导联中表现出正向。此外,RVOT和RCC VAs表现出强的向下电轴,在II和III导联中有高R波。在来自TV上侧和希氏束旁的VAs中,正向力的作用不太明显,特别是在III导联中,它甚至可以呈等电位或负向波。最后,鉴于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早期介入,希氏束旁 VAs的QRS持续时间很短(通常为130 ms)。但RVOT后侧和RCC的 VAs之间的鉴别可能特别具有挑战性,并已成为多项研究关注的焦点。胸导联R / S移行在V3导联之后通常表明RVOT起源,而移行在V2导联或更早是LVOT起源的典型表现。当移行在V3导联中时,鉴别更加困难,因为这种情况在后侧间隔面RVOT和RCC的VAs中均可见。对此,已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鉴别方法。其中之一是比较PVC和窦性心律时的胸导联移行。当PVC时移行的发生晚于窦性心律时,起源为RVOT(100%特异性)。如果PVC移行发生在窦性心律同时或之前,则测量所谓的V2移行比(PVC期间的R波百分比除以窦性心律期间的R波百分比)。比率≥0.6预测LVOT起源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另一项ECG指标是V2S / V3R指数,定义为V2导联中的S波振幅除以V3导联中的R波振幅。指数≤1.5预测LVOT起源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4%。

图4  从各部位起源的向下电轴VAs的12导ECG示意图

左上象限:

它包括RVOT的前部和大多数LVOT结构(不包括RCC)(图4F-4L)。胸导联移行可能是该组中最值得关注的特征(图2)。随着我们从RVOT游离壁向后方逐渐移至二尖瓣环外侧,胸导联移行逐渐提前(RVOT游离壁的V4或V5导联,RVOT间隔面的V3或V4导联,LCC的V1或V2导联),最后在AMC或MV顶部从LBBB转变为RBBB。除了束支阻滞图形外,V1导联中的某些特性可能会定位到某些位置:RVOT和RCC起源的 VAs通常在V1导联中表现出QS图形;QS图形降支有切迹,表明VAs起源于RCC / LCC连接处。LCC的VAs在V1导联中通常表现为多相图形(M或W图形)。在AMC起源的VAs中经常看到导联V1为 qR图形;MV环前外侧的VAs最常在导联V1中呈R型。

左室Summit产生的VAs可能表现为V2或V3导联移行的LBBB(间隔面,也称为不可到达区域)或RBBB(侧面或可到达区域)。应注意提示心外膜起源的特征,如突出的假δ波或最大波折指数>0.55。此外,LBBB VAs中的V2图形断裂(定义为V2导联与V1和V3导联相比,R波突然消失)表明起源于前室间沟附近,通常靠近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

两个非流出道结构也可能会产生向右下电轴的心电图图形:

1.左前分支:通常表现为窄QRS波(<130ms),导联V1中为rsR’图形(类似典型的RBBB),以及电轴偏右。

2.前侧乳头肌(APM):通常表现出具有更宽QRS波的RBBB图形,V1导联中为R,Rsr’或qR,以及R / S移行晚(V3至V5)。导联II可能为负向。

右下象限:

该象限中最常见的特发性VAs来源是TV环下侧,MB和房室交点(图5A-5C)。MB是一个突出的肌小梁,跨越右室间隔到游离壁,并为TV的前乳头肌提供支撑。心脏十字交叉是靠近心中静脉和冠状窦交汇处的心外膜区域。MB的 VAs通常表现为左上电轴和胸导联移行晚(晚于V4导联)。相反,来自十字交叉的VAs也具有左上电轴,但移行更早(V2导联)和下壁导联为QS图形。还存在提示心外膜通路的特征,例如假δ波或最大波折指数>0.55。TV起源的VAs的胸导联移行变化(从导联V2到V5)取决于其间隔或侧壁起源(间隔部位为导联V2或V3,游离壁为导联V4或V5)。TV间隔部位产生的大多数VAs中V1导联为QS图形,而游离壁部位的大多数VAs在V1导联中表现为rS。

图5  从各部位起源的向上轴VAs的12导ECG示意图

左下象限:

具有RBBB和向上电轴的特发性VAs可能是起源于MV环下侧,左后分支和PPM(图5D-5F)。可以根据3个主要特征进行鉴别:心前区移行,QRS波时程和V1形态。心前区正向一致性(V6导联中的R>S)是MV的VAs的相对特征,反映了其更偏基底的位置。相反,左后分支和PPM的VAs通常在V5导联为R<S。QRS时程为130ms,强烈提示束支VAs,反映了通过浦肯野系统进行的心室除极更加迅速。同理,束支VAs在导联V1中通常具有rsR’(r<R’)图形,与典型的RBBB相似。相比之下,PPM和MV 的VAs在导联V1中通常表现为Rsr’(R>r’),R或qR。


下壁导联不一致性

下壁导联不一致反映了双极肢体导联II导(从左腿到右臂)和III导(从左腿到左臂)具有相反的去极化矢量。这种情况的VAs最常见于源自中腔结构(室间隔,MB和APM),有时也源自房室瓣的外侧面。正/负不一致(正II /负III)相当于额面轴-30°至 30°,负/正不一致(负II /正III)相当于额面轴 150°至 210°。其可能的起源部位如下:

1.正/负不一致:RV结构,包括TV外侧,MB和室间隔(希氏束旁区域)。这些都具有LBBB特征。

2.负/正不一致:LV结构,包括MV外侧和APM。这些都具有RBBB特征。


总结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仍然是对于确定VAs起源有价值的工具。牢记心脏在胸部的解剖位置取向,并有序地观察一些ECG特征,可以快速将PVC / VT区域化为4个象限中的1个象限,并对最有可能的起源部位进行鉴别诊断。






文献来源

PMID: 30954600

   校:杜先锋

   译:金    河

   辑:方任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