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红」下姜村的「脱贫」启示录:丈夫在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书语人间 2020-01-03

与智者对话,10分钟读懂一本好书,

点击上方书语人间关注我们哟!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308本书

《心无百姓莫为官 —— 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心无百姓莫为官 —— 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


下姜,一个地处淳安县西南部枫树岭镇的偏僻小镇,尽管不能说是穷乡恶水,但也绝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

这座村子局促地坐落在陡峭的山峰上,公峰、茂峰、化岭、银峰四座山峰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把村子紧紧地包围着,唯有一条名为枫林港的小河,从山的缝隙里硬生生地挤出了一条通道,从村中蜿蜒而过。


说来也是可怜,这里的耕地林林总总加起来,还不到600亩,全村742人分的话,平均每人分不到一亩田。

而这些田,大多处在山坞和山坡上,土壤薄,蓄水能力差,一下雨就涝,一连出七天太阳便干旱,再加上每年2-3次的风灾和暴雨,让这里一度成为了方圆几十里最为贫困的村子,因此,也有了「土墙房,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的说法。

我们的故事,便要从这里开始说起……


01.

那些与饥饿有关的回忆

姜银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无论穿什么,都会在胸前的口袋上,别上一枚党徽,让你一看便明白,这个人当过干部咧!


说起他的故事,便是一部下姜人与饥饿抗争的历史。

1952年出生的他,是一个遗腹子。

父亲便是是由于填不饱肚子,加上过度劳累,才撇下母亲,和兄弟两走的。

在父亲走后,家里分了三分五里田地,若是碰上个风调雨顺,一年产粮约100来斤左右,怎么也填不饱肚子。

于是,母亲便背起银祥,拉起来大儿子,去上山烧木炭到山外去换粮。

但是,烧炭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个重体力活,为了活命,母亲硬撑着干了起来,勉强能够拉扯兄弟两长大,


到了自然灾害的时候,吃饭也成了问题:附近的粮库全部都空了,人们不得不放下日常的活计,纷纷到附近的山上去挖野菜和树根吃。


于是,期的营养不良开始使得浮肿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没办法呀,血液里蛋白质太少,血液的浓度也太低,使得远远低于血管外细胞间隙的液体浓度。血管里的水分便会开始渗出,在细胞间隙流动,从上往下先在脚上形成积液,最终形成水肿。


结果,据统计,三年困难时期,整个村子里,活活给饿死了30多口人,剩下的要么靠着吃树根树皮勉强为生,要么便得了浮肿病。

也是在这一年(1969年),17岁的姜银祥虚报年龄当了兵,靠着部队里管饭,才勉强捡回了一条命。


02.

从走不出贫困的怪圈,到第一次吃饱了饭:

科技兴农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时任村委书记的姜银祥开始琢磨一条适合下姜村的脱贫之路。

但是,说起脱贫,背后的困难远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多。

一方面,下姜村地理位置不好,能够耕种的土地本来就少,还处在半山坡上,储不下来肥料与水,本来就是贫瘠之地。

另一方面,下姜村人的耕种方式有比较落后,既不懂得轮作(即,连续种不同的粮食),也没有施肥的意识,使得土地肥料远远跟不上需求,种出来的粮食,存活率还不到1/3


再加上村子的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便,即便是有些收成也卖不出去,只能任由它们烂在地里。

因此,想要解决下姜村的吃饭难,无论是农作物的耕种,还是交通情况,都必须得有所改善才行。

直到1976年,退伍后的姜银祥回到了下姜村里,开始了「杂交水稻试验」的工作。

1979年春耕前,他便径直来到了当地的农科所,以「生产大队长」的身份,软磨硬泡要到了3斤半的种子,把它分给村民,要求他们按照农科所的要求来种植,搞水稻试验。


结果,197919801981年,连续三年,下姜村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

粮食种植技术、防治虫害技术、提高肥效技术、降低农药残留、养殖家禽技术也开始风靡全村,「科技农业」的意识深入到了下姜村人的心里「半年粮」和「吃不饱饭」的帽子终于是给摘掉了。


03.
从「穷脏差」到「绿富美」
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兴起

在填饱了肚子后,下姜村人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渴望改变村子面貌的他们,一个个的都把眼光投向了村前的这条河 —— 枫林港。

虽说这是下姜村的「母亲河」,但是,这条河却因为河道的问题,一再地泛滥,使得下姜村民们不得不把家搬到了河的北面,徒留耕地在河南岸,一种地便只能够走河上的木桥,或是竹筏,稍有不慎,便会淹死个人。


那么,为什么不建起一座桥呢?一座能够抵抗洪水,永远都不会被冲垮的石桥呢?

这个建议,说到了村民们的心里,却也压在了村支部书记的肩上。

没办法呀,没钱呀!!!

于是,在村民集资筹钱之余,姜银祥打起了去信用社借款的念头。



一开始,因为没有抵押物,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直接拒绝了姜银祥的提议,后来,大家便提议说拿出「存折」来做抵押。

再加上姜银祥一再地跑到县里去「化缘」,把县里的人磨得个没有办法了,这件事儿才终于成了。

有了这座桥以后,交通也就便利了,市里、省里,和国家的领导听到了这个消息,也纷纷来到这里考察,提出了以「下姜村」为楷模,发展「新乡村」的理念。

于是,下姜村民便因地制宜,修建了有机果园,做起了民宿,连带着周围的村镇一同发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客、统一结算。

现在,游客只要一沿着淳杨线一路向西,便能够看到风格而各异的村庄,有的里面种植着桃园、葡萄园、草莓园,有的里面有着现代农业,可以体验耕种,有的则有水果采摘…… 一路吃,一路玩,欣赏到的绝不重样,可谓是「流连忘返」。


生活在这样的一处放眼望去,仅是绿水青山,晚上还能够数星星,听老一辈话家常的「世外桃源」里,村民们的日子别提有多么滋润了。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在这本书里,灵遥既能够看到姜银祥作为村支部书记是如何身先士卒,带领着村民们改善饥荒,把下姜村建设成粮仓的,也能够看到村民们是如何结合下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引入旅游业,来改善村子的经济情况的的。

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愿意去做实事,再破旧的村子,也能够摘下「贫穷」的帽子,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祝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