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清乾隆,清宫旧藏 黄玉,玉材中最名贵的品种之一。
高6厘米、底径8.2~11.4厘米 东汉 文学家王逸《玉论》中载玉之色为:“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黄赤者绝无”。物以稀为贵,正因为黄玉稀少,加之色泽的独特性,使其身价在玉石交易市场中长期走高。和田玉的黄玉硬度高,达到摩氏6.5度,质地致密细润,韧性极强,具有典型的油脂光泽,光芒内敛之性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极好的雕刻玉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长12.9厘米,宽3.2厘米,厚1.3厘米 镇纸黄玉质,古琴造型,总体比例略宽。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
长4.2厘米,高2.8厘米 玉镂雕虎形剑璏,战国末至西汉初,故宫博物院藏 长6厘米,宽2.6厘米,高2.8厘米 此件为改制器,上端为一匍匐前行之虎,下部原有纹饰,部分磨去,并开出矩形孔,变为剑璏。虎面狰狞,张口,瞪眼,呈伺机扑杀猎物之态,足尾劲健有力。绞丝尾,已断残。剑璏矩孔的四角处各饰一只兽面,仅眼部突出,眼下均有浅圆槽痕迹,可能是加工过程中遗留之痕。 此器经改制后造型十分独特,器身虽留下较多的加工痕迹,但因虎的形态显得生动活泼,精细的抛光使器物润滑光亮。
高18.9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 黄玉鼻钮“信成君印”,明,清宫旧藏 印面1.9×1.9厘米,通高1.5厘米 黄玉鼻钮“王武”印,汉,故宫博物院藏 印面2.3×2.3厘米,通高1.8厘米 黄玉双联璧,清,故宫博物院藏 璧径13.7厘米,通长35.6厘米,中部厚2.7厘米
高11.9厘米,宽7.5厘米,厚0.5厘米。 黄玉兽面纹夔耳活环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高11.6厘米、口径4.4~5.9厘米、足径4.6~5.9厘米 黄玉荷叶式花插,清,故宫博物院藏 高14.5厘米,宽9厘米,厚5.5厘米。
口径8.2×4.5厘米,足径5.2×5厘米。 花插为黄玉制作,质地极佳,滢润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圆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侧凸雕盘绕的枝叶并形成足。底配镂雕梅花纹木座。此物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更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艺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黄玉三羊尊,清,故宫博物院藏 高14.2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8厘米。 黄玉兽面纹盖尊,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高16.1厘米 ,口径4.9×3.3厘米,底径3.4×5厘米。
高14.4厘米、口径5~6.6厘米、足径3.5~6厘米 黄玉兽面纹盖尊,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高16.1厘米 ,口径4.9×3.3厘米,底径3.4×5厘米 尊黄玉质,局部有糖色。扁瓶形,颈肩处有镂空云形双耳。尊有盖,盖面饰云纹。盖沿、器口边及足上均饰回纹。尊身主题纹饰为兽面纹,兽面上下各有蝉纹一周。足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款。 黄玉兽面纹双耳活环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高23.3厘米、宽7.5厘米、厚3.5厘米 黄玉兽面双耳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高16.2厘米、口径2.8~3.5厘米、足径3.1~3.7厘米 和田玉龙首觥,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高23.2厘米、口径3.2~9.3厘米、宽10.5厘米 黄玉三羊尊,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高14.3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7厘米 和田玉兽面纹出戟瓶,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高20.2厘米、腹宽10.6厘米、厚6厘米 和田兽耳方壶,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高11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3.5厘米 黄玉雕婴戏夔耳瓶,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高19厘米、宽11厘米、瓶高5.4厘米 黄玉番人骑狮双耳瓶,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高14.1厘米、宽11.8厘米 黄玉象驮宝瓶(太平有象),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