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颜正华: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治验三法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20-01-04

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是由于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胃液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胃或食道,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的病理过程。

本病可见于青、中、老年各阶段,是消化系常见病,以胃脘和剑突下疼痛、烧灼感、打呃、反酸、胀闷为主要症状。

中医学无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病名,
根据其临床特征,
应归属于胃脘痛、反酸、胸痛、呕吐等范畴。

一、疏肝和胃法

胃脘、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胀闷不适,常见诱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逆犯胃。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脾升胃降,肝气条畅,乃相因相用。肝胃一荣俱荣,一伤俱伤,生理上互相促进,病理则互相影响。

颜教授临床将肝胃失和归纳为三种原因:

一是多数患者先有精神刺激,脘腹不适随即出现。即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致脾胃升降失调,出现“木不疏土”。症见:脘腹胀痛、烧心、纳差、呃逆。

二是肝气横逆,脾胃失和,浊气上逆,即“木横克土”。症见:脘腹胀痛窜及胁肋、反酸、呕逆、嗳腐。

三是饮食失节,脾胃失健,升降失枢致肝失条达,即“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症见:食少纳呆,胃脘隐痛、胀闷,泛酸,呕恶。

因此,反流性胃炎—食道炎主要病机不外肝胃失和。治疗关键是肝胃同治,各有所重。

颜教授擅用理气疏肝、通降和胃,肝胃同调法。选择药物忌刚宜柔、升降相因,药性以轻灵、流通见长。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柴胡、香附、川楝子、佛手、香橼疏肝解郁,条达肝木;以陈皮、木香、赭石、旋覆花、甘松、绿萼梅、谷芽、麦芽、枳壳降胃逆、通腑气、调脾胃;重用白芍15—30g配甘草,缓肝急,柔胃阴,与理气药相辅相成,缓解肝胃上冲之逆气。此外,可据症调整左金丸之黄连、吴茱萸比例,有效抑止反流。如肝郁化火用黄连、吴茱萸6:1,寒邪盛则1:6,寒热不明显3:3。或以黄连炒吴茱萸,也可用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加强制酸效果。



例1


赵某,女,37岁,2002年1月20日初诊。

胃脘疼痛、胀气、烧心1年,加重3月,伴反酸。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为反流性胃炎—食道炎。诊见:胃脘胀满牵及两胁,剑突下及胸骨后灼痛,食后尤甚,自觉时常有食物上冲至咽喉,遇情绪波动时加重,伴纳差、心烦、口干苦、疲乏、睡眠差、舌红、苔白、脉弦滑。月经周期正常,色、质无异常,二便调。

证属肝胃失和,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处方:柴胡、香附、焦三仙、紫苏梗、陈皮各10g,炒白芍18g,炙甘草6g,枳壳12g,黄连4g,吴茱萸2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忌食生冷、油腻及甘酸之品。

二诊:胃脘及胸骨后胀痛明显减轻,口苦减,纳食好转,仍有反酸烧心、口干等。守方加海螵蛸20g,黄连5g,吴茱萸1.5g,以防气郁化热及加强制酸之功。

又服10剂,诸症大减,唯乏力、精力不支,以参苓白术散善后而安。

二、通腑降胃法

腑气相通,以降为和,通肠腑降胃气,事半功倍。颜教授认为反流现象是胃气夹肝胆浊气上逆所致。胃乃六腑之一,胃气上逆不仅与肝郁密切相关,与腑中浊气不降亦相关。治宜舒畅肝气,通降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胃浊降则脾气升,中焦枢转得利,肝胃协调,诸症则消。反之,则影响脾脏升清,且横窜致肝失疏泄。凡肝胃不和、脾胃不和或胆胃不和,均应在疏肝调气中辅以通腑降浊,使中焦气机顺畅,还胃受纳之功。

颜教授治疗伴便秘者,常用瓜蒌、决明子、当归、郁李仁、枳实、槟榔、大黄等,不囿于攻下或润下,辨证灵活用药,驱浊外出。



例2


王某,男,34岁,1997年3月3日初诊。

反流性胃炎2年。曾以制酸、促消化、增进括约肌张力等治疗,症状好转,但停药则加重。诊见:胃烧灼痛,食后有食物伴酸水逆上,打呃,胸胁胀闷,纳可,烧心,口不干,小便黄,大便干结,3-4天1次,舌红、苔薄黄,脉滑弦。曾服香砂养胃丸、丹栀逍遥丸无效。

证属肝郁化热,腑气不通,胃浊上逆。治以清肝解郁,通腑泻浊。

处方:香附、蒺藜、枳壳、赤芍各l0g,白芍20g,黄连5g,吴茱萸1.5g,炙甘草6g,决明子、瓜蒌各3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忌生冷油腻、戒烟酒。

二诊:大便每天1次,呃逆、烧心及胃脘胀闷大减,仍有胃脘隐痛。上方去瓜蒌,加延胡索、佛手各10g。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三、活血治胃法

 颜教授临证善于观察患者气血,他认为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疗效与气血运行通畅与否直接相关,只注重理气而失察脉络血行,则会延缓病情恢复。反流性胃炎患者病程日久,久病人络,气血失和,瘀血阻滞;又因肝气郁结,气滞血停,血瘀胃络,气血相因相果,使病症加重难愈。临床常见患者胃脘痛持久、顽固,入夜尤甚,均为气滞血瘀所致。理气勿忘活血,治胃勿忘活血。

常配川芎、赤芍、白芍、丹参、延胡索、失笑散、当归、大黄、乳香、没药等,根据瘀血之轻重选用药物。



例3


李某,女,60岁,1996年11月初诊。

反流性食道炎5年。因家中发生变故,近1月来病情加重。胸骨后烧灼感及疼痛反复发作,食后加重,入夜尤甚,拒按,伴剑突下胀闷,牵及胸膺,嗳气、泛酸,口干,不欲食,大便不成形,每天1次,体瘦,面色萎黄,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胃气滞,瘀血阻络,脾胃失健。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活血。

处方:香附、枳壳、陈皮、焦三仙、赤芍、丹参、醋延胡索各log,白芍、当归各20g,太子参30g,黄连1.5g,吴茱萸5g,炙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药后烧灼感及疼痛、胀满减轻,仍神疲乏力,时有打呃、嗳气。治以活血益气,健脾养胃为法。守方去当归、焦三仙、赤芍、白芍、炙甘草,加白术20g,砂仁(后下)5g,旋覆花(包)10g。

调理半月,诸症悉除。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