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教义分释之道德

 为什么73 2020-01-04

道医 今天

道教中以“道”、“德”并称,以“道”和“德”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面,两者是整体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道教义枢·道德义》中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所以在道经中“德”字有时作“道的本体”讲,有时作“道的特性”讲,有时作为“道的总体表现”讲。

《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都指的是这个“德”。老子在解释“上德”时说:“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解释“玄德”说:“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解释“常德”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又说:“道生之,德畜之。”即或以“道”、“德”并称,或以“德”解释成为“道”的某一方面。

所以《自然经》中 说:“德”就是“得于道果”的意思;《太平经》中说:能够“成济众生,令成极遂”的就是“德”唐玄宗在《道德经》御注序中说:“道之在我”就是“德”。道教中以“道”、和“德”作为他们信仰、行动的总准则,他们既要修道,还要积德,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在教理 教义中的基本原则。老子哲学中其它的理论观点,如“清静”、 “无为”、“抱一”、“知足”等,也都是从“道”、“德”的 基本原则中引申和发挥出来的。“德”字一般常被解释为“优点”或“特点”,如中国儒家 即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归于“德”字的 概念中。

在道教中,有时也采用这样的解释,如《道德经》说:“下德不失德”;此处所谓“德”字即指的是社会上做人的优点;又如《抱朴子》说:“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如乐人之吉,恳忧人之苦,绸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 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谄,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 以及后世道书中无数的“积功累德”之说,这些都是老子所谓“下德不失德”,只就人类社会相互间的关系而言,并非指道教 中高的教义。

若问高的教义如何?那就是老子所谓“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人们如果能达到这样境界,“道” 和“德”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