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崖山人

 grandy3hz 2020-01-04
 

  大约在十几年以前,几位爱好苏东坡诗词的朋友,去吴山找过一次感花岩。据说感花岩上刻有苏东坡的一首诗,不知还在不在?苏东坡在西湖的摩崖 遗迹本来应该不少的,但经过近千年的岁月沧桑,能寻的已甚寥寥。我们在西山找到过一块大麦岭题名石刻,总算还比较完整,但也掩在草木丛中,不易寻觅了。

  感花岩在宝成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宝成寺,晋天福中建,名释迦院。宋大中祥符间,改额宝成寺。有石观音、罗汉像。壁 间有苏子瞻《宝成院赏牡丹诗》。”

  我们去时宝成寺还未修复,不高的吴山也变成山路崎岖,十分难走。好不容易找到感花岩下,想不到这里倒被人打扫得十分干净了。说明人们对花的感情比对寺院还要深厚。感花岩三个大字刚用红漆涂过,异常的醒目。两边还有“岁寒松柏”四个大字。那首苏东坡写的诗也清晰可读:“ 春风小院初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  应问使君何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 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同行的顾兄是古诗词的研究家,他说这首诗有一个疑问,诗中用了两面个桃花的典故,为何诗题却是赏牡丹?这两个典故一是“崔护重来”,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清明游都城(今西安)南郊,向一位少女讨水喝,少女在桃花下默默地注视他。第二年,他再来此却人去花在,所以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第二个典故是“前度刘郎”,说的刘禹锡的两首诗。诗人二度到长安,见到玄都观的许多桃花,写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三度到长安,玄都观里桃花已尽,于是又作了一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 今又来。”这两个典故是大家都熟悉的,不用多解释。而且崔护重来不一定实指,而是诗的借用。至于有人将崔护的“人面桃花”一诗也移到了吴山,那只能说明无知,与苏东坡无关的。

  但接着第二个疑问又来了。如果此诗写于杭州,应是在宋熙宁五年(1072年),这时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不应当称“使君”?

归来后翻了不少资料,《湖山便览》中记述,感花岩三字,是明代 人 所书,两旁“岁寒松柏”四字的作者是吴东升。一旁本来还有“前度刘郎”绝句,现在已不见了。估计诗也是在明代刻上石崖 的。其书法风格与苏东坡相去甚远,与感花岩三字倒比较接近。而这首诗,《苏轼诗集》中列入熙宁九年在密州的作品,认为非杭州所写,而是后人误刻于此。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使君二字就可解释了。至于诗题是苏轼借桃花以咏牡丹,还是后人传刻时误将桃花刻成牡丹,就无法辨别了,只得存疑。

  崔世名有首《重过感花岩》:“风流未必同崔护,感激依然忆大苏。”他自己姓崔,所以自然同苏诗中的崔护联系起来,甚至对苏东坡也心存感激了。苏东坡此诗是否杭州所写并不重要,我们感激的这位未留名的刻诗者,给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感激依然忆大苏”,杭州人永不会忘记这位对杭州、对西湖有过杰出贡献的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