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个案实例

 昵称13975006 2020-01-08

     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实践领域的,当推北平协和医院。北平协和医院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直属的临床教学基地,从1921年开始收治病人。1917年9月,北平协和医学院开始招收预科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协和”的历史起点。“老协和”是指1917---1951年的北平协和医学院,它是一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按照美国模式、由美国人主办的医学院和高级护士学校。195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即“新协和”。
    北平协和医院是临床各科齐全的综合性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精神科、皮肤科、骨科、泌尿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妇产科和放射科等,设计床位总数为250张,足供每班学生不超过30人的教学和实习之用。北平协和医院的最大特色是设有一个专门为困难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部门——社会服务部,是在建院之初与临床各科同时成立的,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美国人浦爱德任主任,于汝麒任副主任。浦爱德的父母曾在山东黄县(今天的山东省龙口市)开办过学校,她出生在中国,长大后去美国学习,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又在麻省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社会服务部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个案工作特别出色。她对医院社会服务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工作认真,对贫苦病人很同情,以关心病人的疾苦为己任。在她的带领下,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办得有声有色。

浦爱德强调,对多数病人经济上的暂时性的救助都是不必要的,但是精神或情感上的救助却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证明这一论点,她举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个案:

    一个身体健壮的中年男人带着他的小儿子来到医院。孩子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父亲被告知他的孩子没有康复的可能性,只能带他的孩子回家等死。社工看见在这名男子的家里另外两个孩子也是身体瘦弱、脸色苍白,这位父亲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家的房子也破烂不堪,这位父亲几乎有一年没有真正的工作了,他的妻子由于患结核病几个月前刚刚去世。他惟一的收入来自每天给两个小孩上一个小时的课,一个月大约只有两美元。他的一位表兄为他提供了一间不用付房租的房子和一些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物,也就是每个月一定数量的粮食。

    社工为孩子生病这段时间的生活制定一个临时性服务计划,那就是以鸡蛋和牛奶的形式对所有的孩子进行直接的救助。另外两个孩子也被带到门诊做了检查,他们只是营养不良。社工对他们的亲戚进行了访问,而且发现没有其他的家庭成员能够帮助他们。社工多次访问这个父亲,他曾经是北平协和医院一个实验室的技术员。他有在一家医院附近做临时工的多种经历,他曾经饲养过老鼠,在一个剧院里当过助理会计员或剧场管理员。

    后来,患病的孩子死了。这个父亲必须要有一份工作,他的一位表兄带走他8岁的小女儿。社工把那个严重缺乏营养的小男孩送到一个家里去寄养,并为这个孩子支付生活津贴,直到他的父亲能够接他回家为止。

    根据我们对就业市场和对这个男人能力的了解,我们感觉像在协和医学院实验室里当扫地勤杂工是比较适合他的。但是他却拒绝接受这份工作。因为他曾经是一位职员,他不想再干体力活了。社工相信,这个男人悲观失望是因为他的妻子和孩子患病以及他失去了工作。但是,经过多次劝说无效,社工也心灰意冷了。“他说他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还说这样会让他在朋友面前太没面子。”我说:“不用管他了。”社工说:“不,我将再试一次!” 社工又多次给他做工作,他开始当了一名扫地的勤杂工。再往后,他成为一群勤杂工和服务员的领班,他穿着长衫,还把他的英语、汉语和经验应用到管理当中。最后的结局,他把他的男孩子送到他的一位乡下亲戚那里,所以不再需要慈善救济了,而且他又结婚了。

    在这个案例中,社工的耐心和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使事态发生了变化,那个男子摆脱了心理上的阴影,勇敢地面对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对一个身陷困境的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只是暂时性的救济措施,必须增强他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

                   原载《社会工作》2009年7月上  署名  彭秀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