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心堆】郑玉虎 | 2019:挥霍学问一整年

 刘淑姿 2020-01-09

文 / 郑玉虎

每月讲课一次,把这月要用的钱挣够;每周下楼一次,把这周要吃的东西买够。其余时间不出门。10点睡觉,4点起床,除去工作、午睡和吃饭,每天剩余大概15.5小时,可以尽情浪费,净整一些没用的。某些时刻会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稍有点奢侈。不过这样的时刻不多,一年两三次,一次三四秒。剩余时间,我都用在学问上了。

写了一本书:《情绪词字典》,把2千个情绪词,拆成单字,讲每个单字的字义,从意象象征意义的角度讲。讲完再重新组合成为词语,讲词语的汉字本义。希望抽空继续补充完善,把单字扩充到4千个左右,成为一本新书:《常用汉字象征字典》。最早想弄这个,是为了讲课。讲课需要知道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可是常见意象有哪些?房子、车、人、钱……我自己试着不断扩大范围,概括常见意象。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概括出来的所有结果,已经有现成的版本,就是汉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意象,一个比普通意象更简化的意象。

所以其实直接概括文字就可以知道常见意象有哪些。然后是意象的解析。意象解析是我的专业,很顺手。只是解析过程中,意外发现,文字这个东西,跟中国文化的根,紧密相连。解析文字意象,会拉近与文化内核的距离。这简直是一宝库,而且是新大陆,于是,这个爱好一发不可收拾。想弄这个还有一个原因,我的师公搞早期教育,做过一个研究,发现小孩认繁体字,用的时间比简化字少。我想继承遗志,在这个领域做一点事:教小孩认字。用最简化的意象,讲清楚每个字的来龙去脉,方便小孩永久记忆。小孩适合意象记忆,并且这样记的话,文字一下就变活了,写字不再是枯燥的,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个原因,是我对书法有业余爱好。如果我能了解每个汉字演化的来龙去脉,何不创造一种用于解说的图片式写法(类似金文),并且把它描得好看?好看了,不就家长也愿意看了吗?把一些经典作品改成这种写法,方便大家阅读经典的同时顺便了解汉字演化,岂不有趣?

中国绘画史。有些画看了舒服,比如张大千;有些画看了难受,比如毕加索;有些画看了虽然难受,但内心基本氛围是干净的,比如梵高。这与作者的心理健康很有关系,也跟作品反映的心理内涵有直接关系。对绘画进行心理分析,感觉比较有趣,所以我就做了。成天看画,看各种各样的画,一边看一边体会心理感受,同时去了解作者的人生,分析作者心理。看多了觉得还是中国画有韵味。中国画是直接画的人的潜意识;西洋画(尤其近代画派如超现实主义之类的)是画的他们意识里所理解的潜意识,其实不是潜意识。就为了好看,为了享受,所以最后选定中国画。一边听通史一边看画分析。越分析越有趣。张大千很知道自己的基本性格,像猿。他的妈妈也知道,知道他是一只猿。他在画上题的字,实际是在画猿。徐悲鸿的基本性格是大雁,他也很知道自己的性格,所以他给自己取名:悲鸿。他的马只有他能画,因为他的马,实际不是马,是鸟。

佛教通史。不了解佛教,则中国文化无从谈起,它撑起了中国文化半边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将它全盘吸收、吞并、消化,进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佛教文化。一大群优秀的知识分子,做出突出贡献,演绎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佛学福音,造福百姓。想要弄清楚它在中国发展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得了解佛教通史,所以我在这块下了些工夫。梁启超、蒋维乔、吕澂、汤用彤、季羡林,反复阅读他们的作品,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概貌性的认识。喜马拉雅一个叫“闲者知无涯”的作者,帮了大忙,他讲的《佛教通史》非常有用,清晰简明地捋出来了基本脉络。阅读、听书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又给我带来了更为感性的认识。重走北传路线,收获非常多。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等地,能看到很多早期特色的建筑、佛像、壁画、石窟、雕塑,跟南北朝以后的风格差异很大。今昔对照,考证加体会,跟单纯的思考学习不同,会有更深的理解,会产生更深刻的领悟。与慈恩寺齐名的西明寺,滴滴地图已经搜不出来;玄奘放置经书、舍利、佛像,并且出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的弘福寺,现在已经只剩几间破败的瓦房,那种感官冲击非常直接。

诗词。心理学界我看到对情绪研究最深入,最成体系的,是朱建军先生。但他的情绪理论,是用西方人的思维,整理中国人的情绪。我觉得中国人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更委婉,信息量更大,更重比喻的使用,也更意象化,所以想了解中国人的情绪体系。于是选择了诗词。唐诗宋词,单提到“愁”字的,就有8千多首。除去标题内容相重复的,也还剩好几千。而且有大量篇章,没有提到“愁”字,但实际在表达愁这种情绪。就是说,单唐诗宋词,愁就写了几千种,这在情绪表达上是一文化宝库。每天读一点,我在积累。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逐步整理,以后能捋出一个中国人的情绪体系。

文学纠错。《茶花女》,书名里这个意象肯定是用错了的,交际花的性格,用茶花来形容,不恰当。《雪国》里的感情,不像雪。《飘》并不飘。《直视骄阳》实际直视的是黑暗。《卧虎藏龙》非常降格,把龙虎的象征拉太低了。《红高粱》里的中国红,有点牵强,跟人物心理不搭。高粱也不符合主人公心态。《日出》、《雷雨》、《红楼梦》,这类意象就非常精准。如果将来闲的无聊,我想展开分析一些文学意象。

名句心理。“大漠孤烟直”、“秋水共长天一色”、“问君能有几多愁”、“见贤思齐”……这些千古名句为什么能成为名句?它写了什么样的潜意识心理?人们为什么传颂它?我收集了一些,不多,希望将来扩充,整理一两千句,成为一本书。

特别感谢Osten.为【三心堆】专属插画

中国历史人物。小时候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影响,对秦皇汉武感觉很好。学了心理学之后,才逐步了解到,秦始皇心理挺不健康的。汉武帝的健康度也不高。秦始皇一个人的不健康,会让天下人共同受害。汉朝的衰亡可能正好源于汉武帝。过去概念里知名的历史人物,心理健康的少。这少数健康的人群,给历史带来的就的确是些好的影响。所以我有个想法,给历史名人做健康诊断。无需展开太多,给出简单的诊断就行。也是在收集整理中。

中国电影史。这一年看了好几十部电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中国人在20世纪初已经拍了很多非常精彩的电影。就跟心理学似的,不知道的以为80年代以后才有。一看20年代的作品,又秒杀零零后。这让我很震惊。所以希望有机会写一部《中国心理电影史》,对电影做心理分析。重点写一些拍的好的片子,像《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什么的。太烂的就算了,像什么《英雄》之类。

也还延续着做了些别的事情,主要是专业上的。朱建军先生讲过的心理学:意象对话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全程班躯体班,回归疗法,精神分析,及其他一些课程,我一字一句成数十遍地反复听,并且做笔记,同时查资料。我希望把它复制下来,并且是消化后的复制,不是粘贴复制。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因为我想把自己的心理学做的特别专业。越专业越有嚼头。就像姜文所说,做电影,就要做成葡萄酒,不要葡萄。葡萄虽然甜,它还没酿成酒。学问一定要酿成酒。只要自己能出好酒,我永远不担心没识货的。

有人说张勇,杭州这些年,买个房子的话赚大了。张勇说我比房子值钱。我特别赞同张勇的这种价值观。我不愿意把时间用在房子上,也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论文或者学位上,因为我做的是另一种投资。投资自己,投资学问。心理学的学问,只会升值,不会贬值。且越老越吃香。以我的能力,投个房子,撑死了能赚一百万。可是我的学问,值好几个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