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众心理学实验——你会上当吗?

 泊恩心理 2020-01-11

看到许多人围观在一起,是否也想上去凑个热闹,一探究竟?

网购时是否也倾向于购买好评和销量较多的产品?

你是否也有过这种情况,当在过马路,红灯亮,路上没有来往的车辆,看到别人都陆续穿过马路时,自己也跟随着大家迈出脚步?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都是一个心理学效应:从众效应。

它是指在群体中,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想法和行为,并朝着群体行为靠近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也可以说是所谓的跟风,随波逐流。

它也类似于经济学中的羊群效应(头羊动了,其他羊也跟着轰动的现象,一般是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心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实验一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对从众问题研究最为广泛的一位学者,从众效应也因他的一个著名实验又称为阿希效应,这个实验就是群体压力实验。

实验中有7人作为被试,其中第6人为真正的被试,其余6人为阿希安排的实验助手,实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共50组,每组两张,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分别编号为A,B,C,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求被试判断,比较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进行头两组判断时,大家都选择了同一条比较线,作为第6号的真被试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在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实验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真被试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他每次判断都是在听了前5个人的判断之后,他感到很困惑:是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的判断?

实验结果表明:

  • 一个人单独回答问题时,正确率可达99%;

  • 当别人选择错误时,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做了从众的判断。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


02


实验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电梯从众实验视频

最初,不知情的被试者A已经在电梯里。

此时,知情的测试者B、C分别走进电梯间,并背向电梯门站立。

不知情的被试者A,发现情况后有点不安,并开始在犹豫是否要转身。

这个时候,另一个知情的测试者D进入电梯间并背对着电梯门站立,A在考虑了片刻之后慢慢向后转身,并最终与其他几位测试者保持同步。

同样的实验在电梯里进行多次,其中一个加入新元素。

电梯间每隔一层都会打开一次,而里面的知情测试者会不断的变换方向,然后发现不知情的被试者也会跟着不断的变换方向。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行为容易对个体造成压力,并迫使个体做出违反自身意愿的事情。


03


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

① 群体因素

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出现从众。

假设你参加某个从众实验,所有的人都给出了同样错误的答案,那么你很容易跟大家一样给出错误的答案。而这个群体人数越多,你给你错误答案的概率就越大。

但如果你前面的那个人例外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有这样一个不从众的人做榜样,你会像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中的个体那样选择服从吗?

很可能不会。一系列实验揭示出,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