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2)

 砍柴的少年 2020-01-1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    

    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什么是“道”,老子的道就是“天地之始是无,万物之母是有,常无而后生有,常有而后生无。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紧密衔接的。

    从上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到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把他的“道”继续延伸,“从无到有,从有到知美,从知美到行善。”

    王阳明有四句话深谙老子的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无)有善有恶意之动(有)

    知善知恶是良知(美)为善去恶是格物(善)

    这四句话也是王明阳心学的精髓。

    打个比方:

    一个男婴儿刚出生,对女孩美不美是没感觉的。这时候他对美丑是没有概念的。婴儿“心之本体”对美这个概念就处于“无”的状态。

    随着男婴长大,变成了男孩,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就有了“意之动”,就有了区分女孩“美丑”的动机,男孩对美这个概念就处于“有”的状态。

    当男孩处在“有”这个状态时,开始学习知美。但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有的女孩,开始看着很美,当露出全身时,却是一条美女蛇。而有的女孩,开始看着并不起眼,可是相处久了,却能越来越发现她的美。    

    这个“知美”的阶段,男孩常常把“美”当丑,把“丑”当美,只有正确认识“美丑”才能获得“良知”。

    当男孩能够正确追求“美”,而远离“丑”的时候,就是格物明白事理“行善”阶段。 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当然知易行难! 

    这里面男孩和女孩都可以作为比喻,扩展到许多领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再往下,老子结合“无有,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概念,继续讲他的“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第42章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

    我觉得“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六组词是对“美与恶”的具体实例化。

    美是抽象的,必须结合实物才能有具体的含义。

    就像数学里的“0”和“1”,是抽象的两个数,“1”只有结合实物才有具体的意义,比如,1只羊,1本书。

    美是抽象的,结合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就有了更具体的含义。

    比如“有为和无为”、“有知和无知”、“有欲和无欲”、“有言和不言”、“有私和无私”、“有名和无名”、“难得和易得”、“高贵和下贱”等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老子在阐述“审美知美”的相对性。

    比如,凡人以“有为、有知,有欲、有言、有私、有名、难得、高、声、人前”为美;

    圣人却以“无为、无知、无欲、不言、无名、易得、下、音、人后”为美。

    这些观点在道德经后续的章节里,都有详细阐述。

    只有“音声相合”,道德经里没有再细说,只是提过“大音希声”。但是在庄子的《齐物论》里却有很详细的论述。

    用我们现在系统论的观点看,声就是信号,音就是系统的心声(脉冲响应)。

    一个人说出的话,发出的声,未必是他的心声。

    凡人听话听声,圣人听话听音。凡人喜欢悦耳的声音,喜欢听到夸奖;圣人喜欢听真实的声音。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从无到有,从有到知美,从知美到行善。

    老子阐述完“道”,又阐述完“知美”。所以,下面开始阐述“行善”了

    圣人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善。

    这个“无为”让人误解,这个“无为”并不是碌碌无为的“无为”。

下面图可以简单区别“碌碌无为”和“圣人无为”的区别。

    从不关心世界的碌碌无为的凡人,到成为关心世界改造世界的有为凡人,再到处无为之事的圣人

    圣人不是天生就有了,从有为到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

    因为,无为则无失,不言则不错。

    有为,就一定会被一部分人评价为善,一部分评价为不善,就会陷入是非之中。

    这么说圣人不是逃避责任了吗?

    其实不是,圣人做了很多事情,无为而无不为。只不过让人感觉不到圣人的存在,自然没人去评价他。

    圣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的最后部分,老子揭晓了圣人怎么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也就是要做到以下四条。

    第一条,万物作焉而不辞

    第二条,万物生而不有

    第三条,万物为而不恃

    第四条,功成而不居

    好像圣人啥也不干似的!

    那么圣人做什么了?存在的意义?功在何处?

    圣人为万物创造出一个世界,一个空间,就像上帝一样。 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宗教,一个国家,一个制度等等。

    在这个空间里,万物自由的生长,自由的兴起,自由的发展。万物因圣人而作,圣人却不去教化;因圣人而生,圣人却不去拥有;因圣人而为,圣人却不去倚仗;因圣人而功成,却不为民所知。

    因为圣人是高于万物的,万物一岁一枯荣,圣人不可以居于万物平等的地位,所以不随万物去而去。避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圣人任万物生生灭灭,坐看云卷云舒。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