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望道旧居——静静伫立多年,它愈发使人能感受到静水流深的气场

 cxag 2020-01-12

国福路51号这栋小楼原属复旦大学的第九宿舍,它静静地伫立在一片浓绿之中,看似平淡无奇,恰如它曾经的主人陈望道,多年后愈发使人能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气场。

一、《共产党宣言的首位中文译者》

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的铭记在我心中,使我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小村庄里。他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完成了法律、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等许多专业的学习,最后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他回国担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语文老师,投身新文化运动。冬春之交,陈望道收到上海《星期评论》的约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不久他便返回家乡分水塘村,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陈望道以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为蓝本,参照由李大钊从北京借到的英文版,完成了全书的翻译。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陈望道的母亲送来粽子给儿子当点心充饥,外加一碟红糖水。过了一阵,母亲来取碗筷,惊奇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老人家爱怜又带几分生气:“吃完啦,这糖甜不甜呀?”陈望道仍浑然不觉,头也不抬应道:“甜,真甜。”

▲陈振新捐赠的陈望道翻译宣言时所用笔墨

▲展厅内陈望道翻译宣言的场景复原壁画

1920年,陈望道携译稿赶赴上海。但是,《星期评论》因当局查办而无法连载《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党组织只能在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秘密建立“又新印刷所”,秘密印制《宣言》。1920年8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初印本,封面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像,还注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定价为一角大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排版疏忽,书名《共产党宣言》被印成了《共党产宣言》。9月再版之时,这一错误才被更正,马克思的肖像则由红色改为蓝色。译本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上海是《共产党宣言》的最初印行地,而陈望道是宣言的首位中文译者。现在,旧居一楼展出了大量关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细节,值得每一个走进这处故地的人欣赏、思索和流连。

▲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初版

二、新中国复旦大学首任校长

▲校长委任书等

陈望道是复旦校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20年,他便到复旦任教,历任中国文学教员、中文系主任、新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2年到1977年,出任复旦校长。前后近50年的相伴,这所巍巍学府留下了有关他的丰富历史资料。如今,复旦档案馆调出经几代复旦人悉心整理的404件相关档案陈列于旧居中 ,其中有陈先生到复旦任教时的工作照、1963年在复旦集全校之力倡导学风的报道、手札剪报、在校报上发表的文章《复旦十年》,以及在北碚创立新闻系给新闻馆奠基时的留影等。

▲陈望道使用过的旧物

据陈望道之子、曾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的陈振新回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旧居还只是孤单的一幢房子,周围一圈筑有围墙,围墙外是连片的农田。“国福路51号,总面积大约为3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间之多,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左想右想也不愿迁入这一新居。后来经学校再三说明,并答应将校内的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迁至国福路5l号底层,问题才得到解决。” 。

陈望道在此处工作生活二十余年,他将房屋一层布置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大客厅一分为二,东面一间仍作客厅用,西面一间和原来的小客厅皆作为研究室的办公室,配电间和衣帽间则为研究室的资料、书报存放室。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语言研究中心,即后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前身 。二楼有一间大的书房和两间卧室,便于夫妇二人在夜间能够各自安心读书。陈望道担任校长期间,组成了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又形成了行政办公会议(后改为校长办公会议),作为学校的最高执行机构。在完成了校务、教务建设后,他又倡导科学研究和树立优良学风。在他的提议下,复旦大学从1954年开始实现每年校庆同时举行科学报告讨论会的创举,一直延续至今。

三、故园今日

▲旧居原貌及修缮后的对比

这栋楼约建于20世纪40年代,原为某工商人士住宅,1952年陈望道任复旦校长时,由政府分配为他的寓所。建筑占地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二层至三层呈阶梯状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东南角作二层圆柱形,顶覆绿色筒瓦,使人联想到“大上海计划”中图书馆与博物馆的仿古屋顶。檐口下方带连续半圆券饰,此多为上海西班牙风格建筑常用的装饰。设黑色钢窗,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整个建筑偏向近现代主义风格。

▲屋檐瓦片

陈望道旧居于2011年被列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前,建筑周围杂草丛生,屋内堆满杂物,外立面老化,无人居住。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此楼得以全面修缮。复旦基建部门曾数易方案,召开多场调研会,甚至请到了远在外地的老邻居一同回忆细节。该项目基建部门负责人表示:“旧居的修缮方案经过了文物部门和专家的严格评审,连一扇腐朽破损的木门被更换成新门后,都要特地对新门进行做旧处理,以便于增强参观者的历史代入感。”不仅整幢建筑的修缮力求修旧如旧,就连树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楼周边环境细节,也都是尽量按照陈望道亲属、学生、老邻居等记忆中的样子来复原。

在保留建筑基本原貌的情况下,内部空间也得到充分利用,一楼展览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主要展示《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以及陈望道的翻译故事,其中既有《共产党宣言》1918年的珍贵德语版本,又有《宣言》中译本底本的日译本(译者幸德秋水,刊于《社会主义研究》)以及陈望道的初译版本,同时,还复原了“又新印刷所”。二楼主要展示陈望道的生平(“千秋巨笔·一代宗师” 展览),从一楼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望道书房,陈望道蜡像被安置于窗前书桌旁,令人恍然感觉先生音容宛在。此外,原陈望道夫妇卧室被改为生平展示厅,三楼则设立了手札室和藏书室。1977年,陈先生临终前,嘱咐家人把他的几千册藏书连同书柜都赠送给复旦图书馆。





▲左:又新印刷所;右:三楼藏书室

参观之余,不要忘记主建筑后面的车库影院,到此处,值得用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观看一下《大师陈望道》和《信仰之源》纪录片,回顾一下先生的一生。

▲陈望道夫妇在旧居前的合影

▲旧居整体布局

信息来源:杨浦旅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