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桥米线

 wps0321 2020-01-15
过桥米线


♣ 高玉成

从云南蒙自回来,一直对那碗过桥米线念念不忘。

过桥米线有一段故事。很久以前,一个书生为了科举考试,把自己封闭在南湖中的湖心岛上苦读。娘子给他送饭,每每送到湖心岛,饭菜就凉了。这天,娘子炖了一碗鸡汤,端到湖心岛后,发现鸡汤还是滚烫的。原来,鸡汤上面飘浮的一层鸡油,为鸡汤保存了热量。娘子大喜,把带去的菜和米线倒进滚烫的鸡汤中,书生从此吃上了热乎乎的米线。因为娘子到湖心岛要跨过一座小桥,所以后人把这碗米线起名为过桥米线。

一道菜、一碗面背后,就有一段历史故事,这似乎是中国饮食文化独有的现象。安徽臭鳜鱼,据说也是一个书生进京赶考,带的鳜鱼途中发臭,反复抹盐后偶然制成的。郑州烩面,是抗战时期一位厨师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将剩下的面和羊肉烩在一起发明的。其他如福建的佛跳墙,广东的龙虎斗,浙江的东坡肉等,也莫不如此。 一顿饭不仅要吃得鲜美,还要吃出文化;不仅要吃得津津有味,还要吃得津津乐道,这恐怕是西餐难以想象的。

说话间,服务员端上来两个托盘,一个托盘上是青菜叶、菊花辧、玉兰片、蒜苗、姜丝等10小碟素菜,另一个托盘上是鸡、鱼、肉、海鲜等4小碟荤菜。本以为是给大家共享的,没想到竟一人一套;顿时桌子上摆满了盘盘碟碟。接着,服务员又给每人端来一个比郑州烩面碗还大的大海碗,碗里剩着高汤,说是由鸡、鸭、火腿等熬制而成;上面飘浮着一层鸡油,滚烫却不冒热气。吃之前,服务员教大家先把荤菜放碗里烫,之后再放鹌鹑蛋,再放素菜,最后放米线。全部放完后,自己根据口味,再加入盐、味精、辣椒等调料,就可以吃了。

吃过桥米线,有点像吃火锅,盘盘碟碟一大桌。不同的是,过桥米线的配菜是有序入汤,一并入口,看起来像吃面条。一碗做好的过桥米线,赤、橙、黄、绿、白,五色俱全,吊人胃口。当地朋友问我味道如何,我只有两个字概括:鲜美;问我感觉如何,我还是两个字概括:过瘾!我不是美食家,平时吃饭也不大讲究,在我看来,只要味道鲜美,吃着过瘾,就很好了!

晚上在南湖边散步,当地朋友指着湖中的小岛说:那就是湖心岛。抬眼望去,岛上亭台楼阁,茂林修竹,早已不再是闭门苦读的清静场所,而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了。那位书生也许未曾想到,他虽然没有留下姓名,却留下了过桥米线;虽然没有金榜题名,却成就了云南蒙自的一道名吃;这也许是比科举功名更大的收获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