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治本方证药证研究》

 学中医书馆 2020-01-16
「注」:全文药物基群分类参考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泰斗远田裕正的《伤寒论再发掘》,同时也得益于济南大学经方学者费维光先生辛勤与无私的翻译,对于药证的整理,黄煌教授的《张仲景50味药证》对我的启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于方证的整理吉益东洞的《类聚方》也是我参考的第一手资料。今在四人的基础上,略加点缀,引入原文、后世增补条文、单味药证与方证概述,以期为广大同道在研究《康治本伤寒论》时提供些许方便,与前四位中医界的巨擘相比,我所做的真的很微不足道,还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甘草基群(共十七方)
1.甘草基类:
【注】甘草之药证:主治虚弱羸瘦,兼治咽痛、黏膜溃烂、咳唾、躁、急、痛、逆、悸、解毒等,另有贮留血管内水分的作用。
{}蒲辅周老中医验方——甘草油:用大甘草去皮切细晒干,不要用火焙,研极细末,浸入纯芝麻油或菜油中,三昼夜可用。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的溃疡俱效。(甘草可视为皮肤黏膜的止痛剂和修复剂)
甘草汤:主治咽喉疼痛。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咽痛者,甘草汤主之。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芍药甘草基类:
【注】芍药之药证:主治急痛,挛急而致的无力或紧张感,兼治便秘,止血,引津液下行。同时可以抑制附子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防止暝眩反应过于强烈。临床上赤芍白芍常合用。
{}岳美中老中医芍药应用经验:临床上凡吐血,衄血等皆可用之,往往可收到止血之效果。
芍药甘草汤:主治挛急、急痛,腹皮按之挛急不弛者。
  康治本原文: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芍药甘草汤证而陷入阴性体质者。
  康治本原文:发汗,若下之后,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3.桂枝甘草基类:
【注】桂枝之药证:主治伴有搏动感的气上冲,在循环系统中应用最多,促进人体气化,仲景之桂枝多指肉桂,轻证用桂枝,重证用肉桂。
桂枝汤:主治脉浮缓,发热,汗出,恶风,身痛,上冲心悸,右侧腹直肌较挛急者。
康治本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按】外感表证覆取微似汗,内伤杂病不必。其他麻桂类方同上。
后世增补条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者。
【注】葛根之药证:主治头项背强痛,下利,常伴有头昏头晕口渴,引津液上行,故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头面部疾病亦常见。同时葛根还有拟雌激素的作用。临床上首选野葛根。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加芍药汤:主治桂枝汤证而腹痛拘挛甚者。
康治本原文: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有里实者。
康治本原文: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酒洗)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去芍药汤:主治桂枝汤证而寸脉盛胸满或心悸早搏心律失常而不拘挛者。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4.麻黄甘草基类:
【注】麻黄之药证:主治黄肿,兼治咳喘鼻塞,恶寒无汗(非必要条件,麻黄和石膏配伍以及单味麻黄应用时不必拘泥无汗也)或不易汗出,身痛,同时具有兴奋作用(麻黄碱)。麻黄热服可发汗,冷服可利尿,可知麻黄之用在于排表水也。桂枝配伍麻黄机制与规律探讨,详见《伤寒亦婆娑》第九讲,于此不再赘述。相比桂枝,桂枝专于调动发散,麻黄则本身并无此动力,更专于开窗户是也。干麻黄不必先煮去上沫,生麻黄则要遵循仲景条文中的调服法。
麻黄汤:主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脉浮紧者。
【注】杏仁之药证:主治胸满而喘,兼治腹胀便秘。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后世增补条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青龙汤:主治麻黄汤证兼有里郁热而烦躁者,兼有渴,喘,水肿等。
康治本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葛根汤:主治桂枝加葛根汤证而不汗出者,其走上趋势尤为突出。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葛根加半夏汤:主治葛根汤证而呕者。
【注】半夏之药证: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喉肿痛,失音,咽喉格阻性梗塞性异物感,心下悸而咳喘等证,化痰散结。仲景时代用的当是生旱半夏。生旱半夏只要久煎并未发现不良反应。半夏几乎可用于任何怪痰作祟(多见精神方面的异常感觉)导致的疾病,患者的舌象多为滑腻厚苔。
康治本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麻杏石甘汤:主治里热炽盛而无表证之喘,可见烦渴等热象。
康治本原文: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主之。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石膏(半斤,碎)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5.石膏甘草基类:
【注】石膏之药证: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舌质干燥,脉滑数或洪大者,可祛表里之热,可重用,药力和缓,不易反弹。
白虎汤:主治身热汗出烦渴,舌干苔少,脉滑数洪大者。
【注】知母之药证:主治汗出而烦,增效石膏,与石膏都可帮助麻桂利水排表湿热。
康治本原文: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垢,遗尿。发汗谵语,下之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滑,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白虎汤证虚性化发展而心下痞硬渴甚者,脉较白虎汤证无力也。
【注】人参之药证:主治气液不足,失血出血量多,亢奋阴。常见因胃虚而导致的心下痞硬,呕吐,不能饮食,消瘦,脉无力,口渴,短气等。习惯上以生晒参代之。
康治本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下后,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烦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后世增补条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黄基群(共五方)
1.大黄甘草基类:
【注】大黄之药证:主治实闭而引起的腹剧痛,舌苔厚腻焦黄,脉滑实,烦热,红肿热痛,瘀血证,同时还具备止血作用。甘肃青海的掌叶大黄最为佳也,副作用小。制大黄泻下作用弱,生大黄泻下作用强,大黄粉剂效果优于汤剂。同时里急后重常加大黄(大小便都适用),若取大黄之泻下作用,不宜久煎,沸水中煎10~15min即可。
调胃承气汤:主治燥热里实,心烦谵语发热者。
康治本原文: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
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按】承气汤类方宜空腹服用。
桃仁承气汤:主治调胃承气汤证兼有瘀血证,少腹急结(多见于左天枢穴上下附近明显压痛),气上冲者(如面赤头痛,上窍出血,肩凝,精神躁烦等)
【注】桃仁之药证:主治肌肤甲错,破除瘀血。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但少腹急结者,与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合) 桂枝(二两,去皮)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服五合。
2.大黄枳实基类:
【注】枳实之药证: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按之硬,伴有里实者,仲景所用之枳实,即今之枳壳也。
大承气汤:主治调胃承气汤证而胸腹胀满痛甚者,腹诊以脐部为中心出现疼痛拒按。
【注】厚朴之药证:主治胸腹满,兼治咳喘,便秘。枳实除满且治痛,厚朴除满不治痛,但可兼治咳喘。
康治本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按】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其泻下作用,同时只能服用头煎,如再次煎煮,药效会很差,同时还要注意空腹服用,服后一小时方可进食,否则会影响泻下效果。
后世增补条文:阳明病,脉实,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大便难而谵语,甚则热结旁流,有燥屎而不能食,绕脐痛,心中懊侬而烦,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大承气汤主之。
3.大黄栀子基类:
【注】栀子之药证: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衄血,血淋(止血尤为其特长)咽喉疼痛,目赤等头面部炎症,清利三焦湿热。外用治疗疮疡疱皶等,朱良春常用生栀子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甚好。
茵陈蒿汤:主治发黄,心烦,大便难,小便不利,伴里实热象者。
【注】茵陈蒿之药证:主治退黄。
康治本原文: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渴,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个,擘) 大黄(二两,酒洗)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蒿,减二升,内栀子、大黄,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后世增补条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4.大黄芒硝基类:
【注】芒硝之药证:软痞坚,石硬,燥矢等,治疗便秘,舌面干燥等具实热象者,大剂量用有逐胸腹水之功用。
陷胸汤:主治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石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脉实伴里实热象。
【注】甘遂之药证:逐饮破水结。
康治本原文: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舌上燥,渴,日晡所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痛,不可近者,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心下满硬痛者,为结胸。
            大黄(六两,酒洗) 芒硝(一升) 甘遂(一两,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后世增补条文:太阳病,医反下之,膈内拒痛,短气烦躁,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干姜基群(共八方)
1.甘草干姜基类:
【注】干姜之药证:主治多涎唾而不渴白滑厚腻苔者,助脾胃运化。兼治呕吐,下利,咳逆,虚性出血,寒湿疼痛,小便频数,带下等渗出性炎症分泌物较多且属寒性冷性较清稀者。东洞一言:主治结滞水毒也。
【附】郑钦安谓之无论吐血,衄血,牙衄,便血等,先不分阴阳,大剂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止血,屡用屡效,治疗血证时,干姜多用炮姜;另口服干姜粉对晕车晕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注】生姜之药证:主治恶心呕吐,常配合大枣,理虚和胃,又可以防止苦寒之药败胃,相比干姜,生姜还可发汗,而干姜则偏于化饮温中。
甘草干姜汤:主治下利呕逆等伴寒性渗出性分泌物的虚寒体质,一方面具有温中即防止津血流失的作用,另一方面主治结滞水毒。
康治本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甘草(四两,炙) 干姜(三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后世增补条文:肺痿,唾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四逆汤:主治脉微细,四肢厥冷,身体疼痛,呕逆,下利清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腻,精神萎靡的阴性体质者,腹部多虚满,挛急或松软无力,脐下多挛急或不仁。
【注】附子之药证:主治脉微细,四肢厥冷,精神萎靡,浮肿等阴性体质状态,且有止痛作用。使用附子小剂量内服不必先煎,久煎,与它药同煮30min即可,临床未发现中毒现象,大剂量使用,煎煮时间要相应延长,生附子并不可怕,只要久煎煮透也是安全的。
康治本原文: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者,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后世增补条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主治四逆汤证而虚寒更剧者,甚则出现阴阳格拒等假象。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茯苓四逆汤:主治四逆汤证而心下悸且痞硬,眩晕,烦躁,小便不利者。
【注】茯苓之药证:祛水湿,主治眩悸,渴不多饮而小便不利者,其人舌多湿润胖大有齿痕。
【附】岳美中老中医经验:单味茯苓粉冲服,每天12g,治疗脱发证。另:茯苓主要治疗水饮停体内,白术则主要治疗水气停肌表。
康治本原文:发汗,若下之后,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2.干姜附子基类:
干姜附子汤:主治阴性体质者,如阴性体质同时兼有津血流失者,则配甘草干姜基,合为四逆汤也。同时此方对于各种各样的疾病在体力减退的状态下白天出现异常状态,夜间则减轻的话,都可一试。
康治本原文:发汗,若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白通汤:主治阴性表证兼有下利者(类比少阴病的葛根汤)
【注】葱白之药证:宣通发表,温举止利。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下利者,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3.桃花干姜基类:
【注】赤石脂之药证:温性收敛固涩药,但如果泻利且伴疼痛于上腹部者,不可用赤石脂,说明赤石脂对胃有损害作用,而仅局限于病变出现于直肠者。
桃花汤:主治阳气虚衰,大肠滑脱不禁而纯虚无邪之下利便脓血,脉微弱沉细无实热利之里急后重脉滑数者。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汤成,去滓,内赤石脂末,温服七合,日三服。
4.人参干姜基类:
黄连汤:主治心烦,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下利,汗出恶风发热,气上冲(如心悸,头痛),舌苔后半部较厚且白或黄白相间,胃热脾寒者,病位偏于上中焦,相比泻心汤较偏上。
【注】黄连之药证:主治心中烦躁焦虑,心下痞或疼痛不适,腹痛下热利,舌红苔黄坚老,常伴出血倾向等性质属热者。
康治本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大枣基群(共二方)
【注】大枣之药证:类似甘草,同时在配伍中起保护胃气的作用。
1.大枣甘遂基类:
十枣汤:主治悬饮导致的心下痞硬满,咳而胸闷胁痛,下利,干呕,短气,脉沉紧者。
【注】大戟、芫花之药证:逐饮破水结。
康治本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大枣(十枚,擘) 芫花(熬,末) 甘遂() 大戟()
              上四味,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取一升,去滓,内诸药末,等分一两,温服之。
【按】胡希恕先生改进之后的服药方法:先取大枣500g,用大砂锅煮烂去皮核,内芫花,甘遂,大戟各9g,上火再煮数沸,去滓,每服一小匙,一日4~5次,得快下,停后服,病不除,明日再续服,此法稳妥,于人无伤。
2.生姜大枣基类:
吴茱萸汤:主治虚寒性体质兼腹痛,胸满,头痛,肩凝,伴恶心呕吐,腹泻,手足厥冷,腹部软弱,心下痞硬满有振水声,脉细弦者。
【注】吴茱萸之药证:主治腹痛,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手足厥冷,脉细弱者,吴茱萸还可引虚火下行,同时可以扩充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另吴茱萸有毒,大量使用时宜久煎。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六两,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世增补条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黄芩基群(共八方)
【注】黄芩之药证: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等,伴有诸如脉滑数,舌质坚老等热象。黄连较黄芩苦降更甚也。
1.黄芩甘草基类:
黄芩汤:主治下热利,腹痛拘急,心下痞,舌红脉数纯热状者。病位偏于下焦,若里急后重甚者,亦或便脓血者,更加大黄。
康治本原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黄芩汤证兼呕逆者。
康治本原文: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柴胡黄芩基类:
【注】柴胡之药证:主治阴阳往来之状,胸胁苦满,疏通三焦焦膜和半表半里表里上下之结滞。仲景所用当为北柴胡是也。
小柴胡汤:主治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下痞硬而呕者。
康治本原文: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不愈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升二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主治小柴胡汤证而腹痛满拘挛,呕剧者。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反二三下之,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小柴胡汤证而不呕,心下不痞,胸胁苦满且脐上心下有动悸,口渴,胸骨痛触之更甚,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者。
【注】栝蒌根之药证:主治口干舌燥之渴,痈疽疔疮。另石膏之渴伴实热象,人参之渴伴心下痞。
【注】牡蛎之药证:主治惊悸,镇定安神,散结力量很好,故常见有胸胁痞硬等。
康治本原文:伤寒,发汗而复下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黄连黄芩基类:
半夏泻心汤:主治黄连汤证而无气上冲且心下痞明显者,病位较黄连汤偏下,偏于中焦,寒热错杂交织影响全身气机。同时黄连汤以及半夏泻心汤类方心下痞与寒热错杂才是主证,呕和下利都是客证,甚至还可见有便秘或吐利脓血者,为何?盖寒热虚实错杂之状多变,而不仅仅局限于下利呕吐之虚象也。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心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世增补条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主治半夏泻心汤证而胁下水气积聚导致噫气干呕下利甚者。
康治本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主治半夏泻心汤证而虚弱,黏膜溃烂,急迫,伴有精神不安者。
康治本原文:伤寒中风,反二三下之后,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世增补条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感,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黄连阿胶汤:主治诸血证(亦可不见,阴虚替之也)伴心烦,心下痞,腹痛,舌质红,苔黄薄或者花剥苔,脉细数无力,皮肤粗糙伴脱屑等虚热现象,同时此方具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注】阿胶之药证:主治血证,既能补血养阴又能祛瘀止血,难得中道之药也。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确保鸡子黄生用,否则无效,鸡子黄亦可用牛奶代替。
.栀子基群(共三方)
1.栀子香豉基类:
栀子豉汤:主治心中懊侬(炎症是也),心下按之软,伴有热象者。
康治本原文:发汗,若下之后,虚烦不得眠,若实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后,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按】古之香豉非今之香豉,后世多以连翘替代之,疗效亦不错。
2.栀子甘草基类:
栀子甘草豉汤:主治栀子豉汤证而急迫者。
康治本原文: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3.栀子生姜基类:
栀子生姜豉汤:主治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康治本原文: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茯苓基群(共六方)
1.茯苓甘草基类:
苓桂甘枣汤:主治桂枝甘草汤证兼脐下悸而挛急,水气上冲者,多伴口不渴,小便不利。
康治本原文: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苓桂术甘汤:主治桂枝甘草汤证兼心下或胸中悸,水气上冲,腹软心下满有振水音,起则头眩,不渴,小便不利者。
【注】白术之药证:燥散水湿。主治渴不多饮而下利者,兼治眩冒,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逆满,小便不利,浮肿,舌多湿润胖大有齿痕。另,临床上多用苍术,效果较好。
康治本原文:发汗,若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白术茯苓基类: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主治真武汤证而未陷入阴证者,若改成去芍,则为宋本《伤寒论》三个苓桂剂的合方,客观来讲,去芍较为常用。
康治本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真武汤:主治阳虚水泛所致的心下悸,身瞤动,眩晕振振欲擗地,腹痛且软弱膨满有振水声,小便不利,恶寒四肢冰冷沉重,脉沉紧而无力,浮肿,舌淡胖润,或呕,或咳,或下利者。
康治本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后,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脉沉紧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临床经验真武汤合上肉桂、甘草(桂枝甘草汤)效果更好。
附子汤:主治各种疼痛伴拘挛恶寒甚(寒湿痹痛,是疼痛甚于真武汤),心下悸,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腹痛,水肿,脉沉细无力,舌淡胖润者。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按】临床经验附子汤合上肉桂、甘草(桂枝甘草汤)效果更好。
3.泽泻茯苓基类:
【注】泽泻之药证:主治眩冒而渴,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治小便短赤涩痛不利,渴而心烦,少腹胀满,腹泻,阴虚水饮证也。较五苓散偏于下焦,偏于里且汗出少或不汗出。
【注】猪苓之药证:主治渴而小便不利者。
【注】滑石之药证:主治小便涩滞热痛。
康治本原文: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