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123xyz123 2020-01-17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早在唐代敦煌民间曲子词和个别诗客曲子词的创作时代,整个词还处于不规范的无序的原生状态抒情主人公形象并不明显,如白居易《忆江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本人,是隐藏在画面和文字之外的,有抒情,但还说不上什么形象的塑造。在相传是李白创作的《忆秦娥》一曲中,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很混乱。上片给出了“秦娥”这个人物,似乎要写她的秋思,下片则完全抛开她的思绪,作者自己跳出来发了一通山河兴废的感慨,其中的深沉和慷慨之情与秦娥的柔情完全是两条思路,显示了抒情主体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裂。敦煌民间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带有古乐府的痕迹,不够成熟。温庭筠出,词格乃成。故本章对唐宋词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考察,直接从定型化的晚唐五代的文人词开始。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忆秦娥》绘图

唐宋词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发展流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时期的类型化抒情主人公形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的个性化抒情主人公形象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的群体化抒情主人公形象阶段。在考察这三个阶段抒情形象的特征时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在第一阶段,词中出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贵族女性,她们有着相似的花容月貌,有着相同的身份和背景,过着一样的富贵生活,有着同样的爱情遭遇,抒发共同的被抛弃、被冷落的相思幽怨之情。尽管作者不同,但由于塑造手法单一笔下的女性主人公有着惊人的相似,最美的人物和最动人的情感都淹没在一片泛化的海洋中,留不下什么痕迹。到了第二阶段,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开始突破固有的模式,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唐代贵族女性

​他们的身份发生变化,有的是白发将军,有的是文章太守有的是风流浪子,有的是文人士大夫,有的是闺中少妇,有的是贵人暮子,他们在词中展露自我的心路历程,情感画廊顿时变得丰富起来,不只是一种情感,而是多种情感的交织,同样是女性,表达的爱情观也各不相同,很有个性,很有丰采。到了第三阶段,北宋王朝的覆灭唤醒了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人们,词人们个人的不幸随着历史的洪流融人到家仇国恨的大悲愤之中,南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多元化的同时呈现出那个时代共有的悲情色彩,或者是悲剧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或者是江湖游子怀念故土、漂泊无根的悲哀,或者是遗民文人失国丧家、生不逢时的幽恨,他们虽然身份不同,性格有异,但都为民族的苦难而悲歌苦吟,表现为群体化的特征。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南宋词人辛弃疾绘图

二、由分裂走向统一。因为应歌的需要,词在第一阶段时,大多为“男子作闺音”,抒情主人公和词人自我形象是分裂的,词人化身为女性,躲在脂粉气的世界里唱着异性的歌,这样的歌声中尽管也融入了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但毕竟有一层面具的隔阂,显得有些别扭从北宋开始,随着词越来越作为一种纯粹的抒情文体出现,词中的主人公与词人自我逐步对应起来,两者从错位走向统一,抒发感情更加自然到位,也更加浓郁真切,使词的表情功能大大加强。北宋时期还有许多词是在保留原有言情题材的基础上表达词人自我的生存感受,如柳永、晏几道、秦观等人都善于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两者融合得很好;而到了苏轼等人手上就敢于将词人自我形象独立地展示在字面上,胸怀襟抱一览无余;再到辛弃疾的词中,“真男儿”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喷薄而出,破纸而立,嬉笑怒骂之态毕现,非文字所能束缚。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苏轼人物绘图

甚至词中出现的一山一水都是“”的化身,一草一木都是“”的精魂,读之有天人合一、天地共鸣之感。三、继承与发展并重。把唐宋词的抒情形象按时间顺序分为明确的三阶段,其实是为了凸现其鲜明特色的方便,只是表明了大致的走向。其实,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一刀切的界限,各个阶段中的抒情形象也有重叠和超越的情况。比如,类型化的女性抒情主人公并非只出现在第一阶段,其实整个宋代乃至后世词坛都受到晚唐五代创立的“花间派范式”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词人都会创作代言体,都会描摹幽欢别恨的情调。整个北宋词坛,红粉佳人仍占据着词世界的半边天,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传统婉约风格的词人有大量的作品是“男子作闺音”,以刻画女主人公形象见长的,使是“大江东去”的苏轼,占他词作总数一半的词仍是描写女性形象,抒发女性情感意绪的。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大江东去唯美画面

辛弃疾的词已经充分地自我化、男性化但并非不能作艳语情语,如《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正如《后村集》所说:“其秾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另有沈东江评《祝英台近》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主,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俩,真不可测。”豪放派领袖尚且如此,其他各家各派就更不在话下了。可见第一阶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范式是一直被宋词所继承的,只是由于个人天赋才情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稍有所区别罢了。再比如,个性化的抒情形象虽然在第二阶段才成规模,但并非没有前例,在晚唐五代时期,除了类型化的女性主人公的词外,有个性的男性主人公形象也在词中出现,比如唐肃宗时代的张志和有《渔歌子》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疏疏几笔,把个隐士的悠然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渔歌子》意境

韦庄的个别词也有自我抒情的形象,抒发出一些自我人生的体验、漂泊感和迟暮感,牛希济也偶尔在词中流露过故国之思,至于后期李煜词中的亡国之君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因此对本章的大致的划分要灵活地分析,且不可形而上学地对待。四、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的名著《苦闷的象征》用“苦闷的象征”来概括文学的出发点,很新颖,用来观照唐宋词抒情形象是再恰当不过了虽然唐宋词的形象有由“共她”到“自我”再到“群我”的演变,但他们的情绪的象征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苦闷。第一阶段是集中表现失恋女子迷失爱情的苦闷,除了少数作品是描写幽会的快乐之外,几乎很少有人把笔触投向爱情幸福者,他们大多倾向于塑造失意的情感,通过苦闷的宣泄或者流露赢取人们的同情。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随着词的产生发展逐步清晰起来的

苦闷的意境

第二阶段的人物形象比较丰富,情感也多角度有的是表现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有的是表达对生命本体的忧思,有的是表达功名未得的怅恨,有的是表达命运荣辱沉浮之间的迷茫,有的是表达对个体生命虚幻的感悟,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概括为对生存状态的苦闷意识和感受。第三阶段是在国家沦亡的危机下产生的生命苦闷国土尚且不能保存,个人哪还有什么抱负功业可谈。前途的飘渺和人生的灰暗,大我的无可傍依,使词中的主人公在豪情激荡的同时终究不免黯然神伤,发出“烟柳断肠处”的哀叹。所以说,作为苦闷的象征,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共通情绪的凝结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