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技巧#

 流形sbz 2020-01-21

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源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剂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为少阴病兼太阳表寒证的主方。自古以来被用于阳虚感冒,特别是高龄患者感冒的治疗,后世加减变化扩大了应用范围,现举例如下。

(少阴病,不一定是脉微细,但欲寐。也可能是肾阳虚,心阳虚引起的证状。)

        1 痹证    痹证是人体机表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关节、筋骨、肌肉等外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的病证。其寒邪重者,疼痛剧烈,甚则痛如锥刺为痹痛,临床上用本方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温经散寒止痛,祛风除湿,合而用之,则寒湿得除,气血通畅[1],通则不痛。

         2 少阴咽痛    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后转成危证。兼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诞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伤了阳气),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少阴虚寒,经络凝滞不通所致。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方中附子扶阳驱寒,麻黄开腠理,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湿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愈。

         3 少阴头痛     起初因受寒而起病,又误服辛凉之剂未效,病经十余日,头痛如劈,热不可忍,午后则恶寒体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乃寒人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以辛凉耗散真阳,正虚阳弱,邪正相争,而成少阴头痛,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以辅正除邪,温经散寒。组成:附片、干姜、甘草、麻黄、细辛、羌活[2]。治之头痛自愈。

        4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多见于季节性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连作,受寒则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此为(鼻为肺窍)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日久可伤及阳气,加之风寒外侵,鼻窍失司而发,治宜辛散寒邪,益气固表,本方中麻黄,细辛发散风寒,宣通肺窍,附子温肾助阳,加防风,蝉衣祛风止痒,辛荑辛温而善通肺窍,黄芪益气固表,则卫表固,风寒祛,鼻窍自通。姜春华临床经验:“温阳益气药有兴奋中枢神经和调整内分泌的功能,保护和促进免疫机能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防风:味甘温,无毒。

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御览作痛),烦满。久服轻身)

       5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具有病情顽固,反复发作加重的特点。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冬春发作频繁,症见咳喘气急,动则加剧,甚则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胸闷如窒,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鼻流清涕,恶寒头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拟温阳宣肺,化痰平喘,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因阳虚正衰,正不胜邪,故喘咳而不愈,复感风寒束肺,宣肃失司,且寒邪伤阳,阳气益亏,摄纳无权,以致出现内外合病,虚实夹杂之证,表邪不解则阳气难复,故用本方加味以达温阳解表,宣肺平喘。

        6 心血管系    如心动过缓属于心悸范畴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3],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4]。

讨论综上所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心血管系统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在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可兴奋肾上腺素神经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附子强心,增强冠脉血流量,从而使心率加快;细辛含甲基丁香酚挥发油,辛香走窜,有升浮之性,内可上行,横走通行全身之气,又辅附子温肾扶阳;外可温散风寒,又入肾纳气,为治喘咳之要药,共同温经达表,扶正祛邪。

此一方多用,是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导思想的延伸。经方依证而立,方证相对应,方与证之间的契合点的病机。同一病理机制下可见到不同的临床症候的体现,即《伤寒论》精辟之一。

(防风

【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

【功效主治】

1.祛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常与荆芥相须为用。用于风热表证,头痛发热,目赤咽痛,常配伍荆芥、黄芩、连翘、薄荷等祛风清热药同用。用于风疹皮肤瘙痒,常配伍荆芥、牛蒡子、白蒺藜、丹皮、赤芍等祛风凉血药。

2.祛风除湿用治风湿痹痛,关节疼痛,四肢拘挛,常与羌活、当归、秦艽、桂枝等同用,方如防风汤。

3.止痉用治破伤风,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多配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方如玉真散。

4.止泻、止血用治肝脾不和,腹痛泄泻,常配伍白芍、白术、陈皮,方如痛泻要方。用于便血、崩漏,一般应炒炭用。

5.解毒用于解砒石中毒,可与甘草同用。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祛风解表生用,止泻需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禁忌】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按语】防风辛甘微温,质较柔润,入膀胱肝脾经,善行周身,以祛风邪,为治风通用之品。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善祛风湿而止痛,故为治风寒表证、风湿痹痛之常用药。又因其微温不燥,甘缓不峻,性较缓和,前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所以与祛风清热药配伍,又可用治风热表证。另外,本品虽能止痉但效力较弱,用于破伤风只能作为辅助药。

【类药鉴别】防风与荆芥皆可祛除风邪,解表,发散风寒、风热。不同点为:荆芥性质轻扬宣散,使风邪为之表泄,其散血中风热,也为借其发散之力。但祛风力有一定局限性,而防风祛风力较荆芥为强,并能胜湿,可治一切风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