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温病

 小鸟在蓝天飞翔 2020-01-22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就是表的阳证,发热①渴②不恶寒③;前面说太阳之为病,而恶寒,现又说不恶寒者,岂不矛盾重重,都言仲景书缜密,怎解?

又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里没提太阳病,但明确了温病的部位--肌肤之下(腠理之间)​。

胡老提出,前一个太阳病,是说,样子像太阳病,也是脉浮,头项强痛,也发热,但这种病特别在不恶寒,​而且有渴,这种像太阳病的,实则不为太阳病。起码与中风伤寒这类太阳病有别。这叫温病,正邪交争的部位在肌肤之下腠理之间,病势是从里往外发,所以治法也当不同。

在胡老的体系里,温病,当属于阳明,或少阳。​

在临床的治疗中,最常用的就是小柴胡加石膏,若阳明不重,石膏不用也可以,从实践上印证了温病在治疗上按少阳阳明病治的​治则。

仲景不为温病另立论,是因为温病之治简单,但从少阳阳明治即可。

疑问:温病为伏而发之病,部位在肌肤之下腠理之间;桂枝汤也是在肌肉之间,为什么一个病温,一个病寒?(恶风)。

许是伏发与中而即发之不同吧,一个从里往外发,一个从外往里发。

[6]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温病的这种情况,切忌发汗,事实上,阳明也是这种情况,这种伏邪在里,且病势从里而发的,与邪在表,与发而中病之病从外侵有所不同,当从里清,而不可发汗治之。

若发汗,病邪不除,枉自伤津,身为灼热。

[6]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脉阴阳俱浮,阴阳指着寸关尺来说的,太阳病的脉浮为寸脉但浮,关尺部通常不浮。若阴阳俱浮者,那就是阳明病了,里外一并发热,里外阳气皆亢奋。自汗出--阳明汗出,里热迫津外泄;身重--为何?通常为水湿,此处当不是;多眠睡--与身重(身困?)是呼应的,又是什么原因?鼻息必鼾--为什么?语言难出--为什么?

[6]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不可下,下之则小便不利,所以,温病与阳明也是不一样的,若是单纯的阳明病,那就可以下。下之后为什么会表现为小便不利? 除津液虚了外,是否还有胃气虚了的缘故?直视失溲--津液丧失。后面全是误治津液丧失的表现。可见,仲景时代,火攻泛滥。

风温--不可汗,不可下,治法仍是少阳和解小柴胡汤主之,若按六经分证,则责在少阳,或兼少阳阳明。风温如此,温病呢?仲景没有说啊。但温病里举一例风温来说,我们可这么猜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