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均田租庸调法”的制度兴衰对于唐朝的发展有何意义?

 思明居士 2020-01-26

对于大唐的记忆一般可能都是它那盛世的繁华,恢弘的朝代气度,和包容性极大地胸怀,但是其实在唐朝初年,国家经济由于隋末时期的战乱导致的已经严重停滞,全国在户部登记的人员竟然还不满三百万人,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要对于隋朝时期,还不满他们的三分之一人口,谁能想得到那个创造出了国际大都市的唐朝还有如此羸弱的时期。

对于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流域地区,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在唐朝初年,黄河流域周边因为战争其实早已是一个杳无人烟的状态。于是唐朝初年为了能让国家正常运转,于是他们将北魏时期的土地制度进行改良,创立出了均田租庸调法。这一制度的建立充分的调动了流亡百姓的生产力也极大地解决了国家财政问题。

"均田租庸调法"的制度兴衰对于唐朝的发展有何意义?

唐朝初年经济图片

均田租庸调法的制定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624年,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唐高祖李渊颁布了均田租庸调法。它主要是让百姓能够获得土地,其中在律法里明确规定了可以根据户籍来进行授予田地。

"均田租庸调法"的制度兴衰对于唐朝的发展有何意义?

唐高祖李渊图片

户籍每三年由县级进行一次编写,像家庭中若是有十八岁以上的男人可以授予一百亩地,而国家针对老人、残疾人、守寡的妻妾可以授予三十亩地,当一个家庭达到了八十亩以上的时候,这八十亩为口分田,而多出来的土地则被称为永业田。这一下使得百姓能够在最大限度的条件下得到土地,无形中对于农业发展也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均田租庸调法"的制度兴衰对于唐朝的发展有何意义?

百姓根据人口分配土地耕种模拟图

对于贵族来说,有爵位的贵族从男爵到最高的亲王分到的永业田地能从五百亩到一万亩之间。打仗的武官们根据职位从低到高也是可以分到六十亩到三千亩地。对于在朝为官的职事们则根据官位的大小可以分到的永业田地是二百亩到六千亩。

永业田和口分田的人性化设立

当然除了这些永业田还有一些职位田。职位田主要是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各级官府还有公廨田,收到的租金还可以作为办公费用。听笔者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迷茫,永业田是什么,口分田又是什么呢?这都是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创造出来的,永业田就是国家直接分农名用于耕种谷物的田,而口分田则是人活着就拥有,死亡之后则要上缴给国家的田地,毕竟若是一个国家全部都把地分给农民的化,国家就会陷入前来的有地,后来就会没地的窘境,口分田的设置无形当中,使得国家土地有流转。

而国家针对于官员分封下去的永业田还可以不进行回收,这些田地还可以一直传给后代,但是分给的口分田在去世之后是需要还官,对于依据职位分封的职位田离任时需要移交给下一位任职官员。

唐朝时期为了国家可以顺利发展,还允许平民若是因为贫穷无法下葬的话,还可以把不许出卖的永业田进行售卖。平民若是从地多人少的地方迁移到地少人多的地方还被允许可以将口分田也进行售卖。这些人性化的制度都充分说明了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做出了无比大的改变。这些分给民众的土地虽然名义上属于国家,但是实际上土地的占有状况、来源都是很复杂的。而那些拥有很多的土地的大地主们,却没有因为这个制度而受到影响,这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唐朝为了国家发展是非常变通。当时官僚者也因为这种制度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许多曾经的流民也因为这一制度获得了一定土地。

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然国家说到底还是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于是乎国家就对于凡是分到土地的百姓,都要选择交税或者服役。其中像若是家庭里有二十一岁以上男孩需要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或者稻米三石。缴纳娟布或者棉布三两,丝织品两丈长。如果当国家需要百姓额外增加服役时,超过三十天的时候,则可以免除税赋征收。而如果征收地区受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还可以根据受灾情况进行减收或者免收赋税。比如受到水灾旱灾或者害虫灾害的时候,收成损失到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就可以免租。

"均田租庸调法"的制度兴衰对于唐朝的发展有何意义?

唐朝兵役模拟图

唐朝时期的服役令规定了最高限度的服役时间,当然若是有些家庭不想让家中男子去服役则可以每天折布三尺七寸五分或者绢布三尺来替代,这种方式叫做"庸"。后来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起来之后,这种以庸方式代替服役的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常用制度,其实这种变革都是为了可以让百姓更加安心的从事农业劳作。但是租庸调的每年固定额度是按照一定标准制定的,国家想要一碗水端平其实还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还是会存在着一些土地拥有数不是很多的百姓,要承担着固定的赋税,对于这一类的贫困家庭来说,还是有一定负担的。

当然这些政策的设立都不可避免的来源于初唐的那些统治者们,主要他们大多都是见证了隋朝的灭亡的人,而且也都是经历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人,所以他们在制定这种政策的时候,也都是以探求和巩固封建王朝的一种做法,所以制定均田租庸调法在一定基础上使得中央集权更加稳固。

均田租庸调法制度的废除

这个制度在唐朝初年为了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制度的兴起与衰亡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当它不能再顺应时代的发展之后,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毕竟均田租庸调法这个制度是以人为基数,唐朝初年的时候,人口少土地多,缺乏的就是大量的人力去耕种。

"均田租庸调法"的制度兴衰对于唐朝的发展有何意义?

百姓在耕种的模拟图

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导致了大批的自耕农破产逃亡,要不然就是沦为了地主们的奴隶,很多的农民都无法承受起这种沉重负担,这些问题都无形当中促使这个制度的崩溃,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曾经在《旧唐书杨炎传》 中这样形容这项制度为"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

均田租庸调法制度到了玄宗天宝时期,由于国家逐渐强大起来,百姓们的户籍也不再像唐朝初年那样每三年县级进行更新,出现了天下户籍久不更造,甚至戍边已经战死的将士们也不进行户籍销户,但是户部却依旧按照旧户籍征收租庸调,地方政府则把虚挂丁户的租庸调均摊到没有逃亡的贫苦农民身上,这种操作迫使很多百姓只好进行逃亡。

国家发现当初那个为了振兴国家而创造出的制度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于是在公元780年的时候缔造出了新的两税法制度,来减轻百姓的农业课税,至此均田租庸调发被彻底废除。

中国这个在古代时期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发展的国家,即使是在后世来说唐朝已经是一个非常开放朝代,但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及中华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对百姓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无形当中都在促使着农耕的百姓也都是很不愿意去经商,而与此同时唐朝初年建立的这个均田租庸调法制度也使得百姓们基本上就被限制在了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往往也没有额外的时间可以让百姓去经商。

后来国家又制定了百姓家中的男性劳动力还要强制去服兵役,但在缴税这方面却依旧是按在户部登记的家庭人口来计算的,毕竟租庸调法往往都是和均田制相辅相成出现的,所以这种没有变通的农业制度,反而导致了百姓赋税压力过大,于是这种制度也就慢慢被社会所废除,国家为此还出台了更加有利于经济及农业发展的两税法制度,此制度的颁布一下缓解了农民的赋税压力,这也恰恰说明一个制度的兴起与衰亡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时候,它就是好制度,当不利于时国家发展时就需要废除,但是这一切的做法都不可磨灭掉它曾经所为大唐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杨炎传》

2、《均田租庸调法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