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栀子茵陈类方

 知识宝库以致用 2020-01-27

栀子类方

栀子之长:

栀子之短:栀子豉汤为寒凉药,胃中虚冷者用之可致变证。可致头痛身冷,欲呕或呕,打嗝。头痛者,先头部发凉,后头痛,睡时加剧,入夜加剧。若头痛身冷,欲呕或呕者,用吴茱萸汤解。加干姜可预防头痛,欲呕或呕。合吴茱萸汤可预防身冷。打嗝者,加热药。

百度百科:食管炎即食道炎,泛指食管黏膜浅层或深层组织由于受到刺激或损伤,食管黏膜发生水肿和充血而引发的炎症。临床最常见的是胃酸反流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以“烧心”,吞咽疼痛、困难及胸骨后疼痛居多。当食管炎严重时可引起食管痉挛及食管狭窄,吞咽食物感到“发噎”,甚至呕吐。一般食管炎出血较轻微,但也可能引起呕血或黑便(柏油便)。

检查

1.上消化道内镜(食管镜、胃镜)

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糜烂及浅小溃疡,有时可见食管狭窄,内镜通过受阻。

2.食管钡餐检查

受损食管黏膜皱襞粗乱,有时可见小龛影及食管管腔狭窄、钡剂潴留。

食管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

临床表现

1.早期

症状常不明显,但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滞感或异物感。梗噎停滞感常通过吞咽水后缓解消失。症状时轻时重,进展缓慢。

2.中晚期

食管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常吐黏液样痰,为下咽的唾液和食管的分泌物。患者逐渐消瘦、脱水、无力。持续胸痛或背痛表示为晚期症状,癌已侵犯食管外组织。当癌肿梗阻所引起的炎症水肿暂时消退,或部分癌肿脱落后,梗阻症状可暂时减轻,常误认为病情好转。若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若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可产生Horner综合征;若侵入气管、支气管,可形成食管、气管或支气管瘘,出现吞咽水或食物时剧烈呛咳,并发生呼吸系统感染。最后出现恶病质状态。若有肝、脑等脏器转移,可出现黄疸、腹腔积液、昏迷等状态。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锁骨上有无增大淋巴结、肝有无包块和有无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远处转移体征。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原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sis,IMP)是指肠系膜静脉壁硬化,主要发生在右半结肠(特别是盲肠和升结肠),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性肠病。世界范围内该病症临床并不多见,但在亚洲范围特别是日本屡有发生。患者往往出现腹痛、腹泻、便秘、腹部胀满等腹部相关症状,可见大便潜血;同时也有无明显症状的病例报道。血液及生化检查均未能发现明显病征,只有通过肠镜及腹部X光透视及CT检查才可从组织学意义上对该病予以确诊。该病在肠镜下初期表现为肠壁内青铜色色素沉着,随之肠壁变厚,肠道内壁和肠系膜同时出现钙化。腹部X光及CT检查可见肠道及肠道周围静脉呈现石灰样病变,但由于对该病缺乏关注,影像读片时常常漏诊。

由山栀子提取出的京尼平苷和肠道细菌发生生化反应后成为京尼平(Genipin)。京尼平发生耦合交联后就会呈现出蓝色。长期服用山栀子时,肠道组织的胶原蛋白就会持续暴露在京尼平中,于此产生的新的耦合物造成了粘膜色素的沉着。普遍认为京尼平的耦合交联组织对细胞的伤害是很轻微的,但很难被人体分解,长年累月的积累在肠道中,使得肠道内壁不断增厚,最终就有可能形成肠系膜静脉硬化的病理特征。

黄煌:山栀子久服易导致眼圈发黑或面色发青,停服后可以消退。

......

栀子豉汤(附: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

原文:1.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伤寒论》(76)

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7)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8)

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náo,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226)

5.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228)

6.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7.《伤寒论》(374)文字与上相近。

原方: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

东子:胸中窒,即食管狭窄,吞咽困难,觉胸骨堵塞。

马文辉:中央10台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时谈到几十年前的他的老师的一个病案——栀子豉汤治疗哮喘案。记忆犹新的是——他和他的老师再未见到类案。为什么?不得而知。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并非如此。明白形成栀子豉汤证的机理后,那么栀子豉汤证就十分常见了。

1、返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嘈杂证(懊恼)

2、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胸中窒(狭窄)

3、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不得眠(烦躁)

4、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咳喘(咽喉气管病)

5、烧心、吐酸、胸后骨疼痛……

北京中医药大学姜元安教授对栀子豉汤证这样认为:胃中空虚,热邪乘虚客于胃脘,引起心中懊恼,反覆颠倒,不得眠之栀子豉汤证。热邪是客于胃脘而不是客于胸膈。心中懊恼就是胃中嘈杂不得安。热邪与胃中无形之邪结而成栀子豉汤证,假令热邪与胃中有形之邪相结,已属于承气汤证。吃点东西,喝点凉水,中和一下胃酸可以缓解症状。《神农本草经》云:栀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仲景所说的“证”显然与中医教材中的“证”有明显的区别!仲景的“证”更像是诸多“症状+体征”所得出的“症候群”!后世医家与中医教材所说的“证”明显是所谓建立在玄学和思辨基础之上的“病理过程”的概括!

经方:关于栀子豉汤,本人常用于大便不畅,且腹饥而不欲进食者,其效颇佳。本人认为栀子豉汤证为胃虚热而肠有轻积者而设。胃虚性亢奋则每每食物不得完全消化而入肠中而致肠有积,方用栀子清胃热,用香豉去肠积,故其效颇佳。

栀子豉汤,栀子 22克  香豉 37克  上两味,以水600毫升,先煮栀子,得375毫升,内豉,煮取225毫升,去渣,分两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伤寒论》

(真性充血,胸刺激症状剧烈时感到心懊闷不可名状,辗转反侧不得入眠。)

烦热胸中窒者。  《伤寒论》

(感到胸中堵塞,似食道狭窄的自觉。)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伤寒论》

(心胸部位,有疼痛感。)

从仲景书看,栀子豉证,以心中懊憹为特征。懊是憹怎样一个征候,诸家解说颇多,如:“懊憹者,俗谓鹘突是也”。“心烦热燥,闷乱不宁也,甚者如中巴豆、草乌头之类毒药之状也”。“此似后世所谓嘈杂、嘈者,似饥而甚,似噪而轻”。“烦之甚也”。“憹即脑也”。“心中热烦扰谓之烦,烦甚而至反复颠倒,谓之懊憹”。当临床时患者诉此症状,没读仲景书的人很难会考虑到懊憹症,往往是会附会到胃病上,同时出现这类症,消化吸收不良及便秘又是并存的。从胃治疗,十有八九也沾不上栀子豉汤,也就无由取效了。“胸中窒者”“心中解痛”都不是患者的诉语,而是医闻后分析判断的意识,不敢认为是懊憹的互词也不算庸手。

例一:  方老师  男  36岁,病两年,长住院,忽而诊为肝炎,忽又谓之胃溃疡,又诊为胆囊炎,余接手诊之,其心下痛,患者无可名状其心下之异感,自诉“剧则痉挛一阵转小安,有时头晕明显,有时觉到胃部热感,而心下如痛非痛感从不间歇。”我想,心中懊憹或热痛《金匮》必是此症,与栀子大黄汤合柴胡剂两帖,懊憹尽除,继类方再进,最后栀子豉加芒硝三帖,共计12帖,痊愈。

例二:  76年 一农妇 40岁,诉:自七月病至九月沉重,不能食,不得眠,自觉从咽下至心下有堵塞感。诊:脉大而数,100/分。患者前是省级演员,今务农,当以情绪为主要。乃与半夏厚朴汤,又与甘草泻心汤,皆无效。忽悟栀子豉汤条“胸中窒”“心中结痛”“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与一帖,能安睡数小时,连进三帖,诸症除。                                    选自《葭杭文集》(中医篇)

近来正好治一案例,郭正中,男,77岁,农民。症如: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胃镜:慢性胃炎伴结节、糜烂,返流性食管炎。与奥美啦唑,烦恼加剧,夜不能寐,用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加石膏两剂取效。

何氏中医诊所:个人认为淡豆豉的功效源自于大豆发酵后产生的大量B族维生素,可以调节人体的消化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以促进人体消化机能,增进饮食,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以解除烦闷懊恼不眠等症状。这种维生素比化学合成的B族维生素更天然,更全面,更容易被人体利用。制作过程中如果采取定向发酵则香气扑鼻,如果发酵过程中有杂菌污染,豆类腐败的气息会让你终身难忘。古人没有定向发酵技术,制作过程器皿被细菌污染,难免会恶臭,喝了多数人都会发吐。虽然能起到治疗作用,但是腐败物质也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恶心呕吐。我用的淡豆豉就是自己定向发酵的,做出来酱香扑鼻,一部分加盐窖藏自己吃,一部分烘干药用,效果非常理想。市场上购买的淡豆豉往往发酵时间不够,粗制滥造,至于效果,完全比不上自己制作的,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汤一笑:古典豆豉的制作方法大概与现在的制作方法不同。据说古典的豆豉是很臭的,即所谓的香豉,古语香臭互称。

医案:

龙志勇:表弟媳妇,27岁,大年二十六,家乡风俗,隔壁家邻居正在用茶油油炸着金黄色的面粉油坨(类似油粑粑或者油条的做法),香气四溢,热腾腾的,弟媳经不住吃了几个,可能由于刚刚出锅太热的原因,没多久就觉得胸闷,总觉着胸口不舒适,似痛不痛的样子,难受,同时咽喉部也有不适,晚饭也不想吃了。第3天找到我诊室。还是胸闷不适,咽喉部自觉有轻微烧灼样的感觉,前晚没睡好。其他的没什么不适。我突然冒出来个想法,这不是栀子豉汤证吗?处方:生栀子20g  淡豆豉一撮  2付,水煎温服。过了几天,她小孩感冒来诊室问得,服用1付药后胸闷咽喉部不适大大减轻,2付药服完基本好了。

中西医生:70岁左右老太太,因为糖尿病高血压,在坐堂药店指导西药应用,取得疗效。2012年元月份,反复感冒二次,在外输液感冒过去了。但遗留明显心烦,“烦得都不想活了”,舌脉同平时(舌较红、苔有剥脱,白为主,脉数实);外感后余热未尽、自然想到伤寒中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证,依法用药二味,各15克,三剂(一付药大约7毛钱),次日老太太来电话,服药感觉挺好,再次日,其儿子因口臭来药店复诊,言其母服药后“很好”。医者听后心中舒畅愉悦。

......

栀子甘草豉汤

原方: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栀子生姜豉汤

原方: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切),香豉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医案:

ZHANWEIPING:于XX,女,61岁。3天前因劳累饥饿,空腹吃了1个凉野菜包子后,即感觉胃脘嘈杂,食道发热,欲吐酸水。起卧不安。查:脉细,苔厚白腻,舌质红。心想:这不是栀子生姜豉证吗?处方:栀子15克 豆豉15克 生姜30克  1副。开完处方,心中也没底。所以只开1副,观察效果。第二天,患者高兴而来,说没想到这3味药有这么大的劲,吃下去后,约1小时,肚子至上而下咕噜,翻江倒海,但不痛。紧接着,一阵腹泻。然后,舒服了。今天心里很痛快。

......

栀子干姜汤

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伤寒论》(80)

原方: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栀子治食管病,干姜治胃中虚冷。

网络医案:李某,男,42岁,2001年5月13日就诊。病史,10月前因食不洁海鲜,发生严重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经西医应用输液疗法,给服黄连素,氟哌酸等治疗5日后,症状明显好转,但大便仍糖泻,且感胃中寒冷隐痛不止。近5日来常感心中烦热不安,胃中寒冷隐痛,大便糖泻,日3~4次。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胸部X线摄片及心电图均属正常,大便常规为白细胞少许。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轻症}。中医辨证:上热中寒。治法:清上温中。处方,栀子干姜汤:生栀子15克,淡干姜10克。日1剂,以水35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渣,分早,中,晚3次服完,每次饭前半小时温服50毫升。疗效,上方连服3剂,患者即感心中烦热去,胃中冷痛止,大便也成形。

......

栀子厚朴汤

原文: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伤寒论》(79)

原方: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

东子:食管病者食管狭窄,枳实厚朴为药对,增强舒张功能,枳实弛缓,厚朴扩张。厚朴并治腹部气胀。

369syj:患者女,54岁,体型中等,主诉双侧乳房疼痛半月就诊,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乳房疼痛,走路,穿衣服疼痛加重,平时脾气急,口苦,心烦,失眠,多梦,容易胃胀,大便干,双侧乳房无肿块,右上腹压痛,舌苔薄黄,脉弦。乳房疼痛可看做胸闷的延伸,心烦,失眠,多梦给予柴胡龙骨牡蛎汤,心烦,失眠,容易胃胀合栀子厚朴汤,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桂枝9g党参10g大黄3g云苓15g干姜5g龙骨20g牡蛎20g大枣5个栀子10g厚朴10g枳壳10g,水煎服,日一剂,六剂后乳房无疼痛,失眠,多梦,胃胀好转,大便正常。

......

枳实栀子豉汤

原文: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则愈。《伤寒论》

原方: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一升(绵裹)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纳香豉,更煮取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覆取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注:

......

栀子大黄汤

原文: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

原方: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伤寒书院:记得上个月某天,因工作劳累,又加一昼夜未合眼,晚间应酬喝白酒一杯,未醉,感觉微恶寒遂入睡,是夜2点,突然渴而全身酸痛,尤其腰背痛如折,脘腹胀外加全身烘热而醒来,量体温却正常,急服尼美舒利一片,半小时后全身汗出粘手,疼痛稍减而烘热不减,汗出不恶寒,大渴欲饮冷而喝水少,小便短少黄,不欲被,又增心烦胸闷一证,辗转反侧不得眠。及至天明。我对妻曰:“酒家病伤寒,难治也。左思苦想,突悟《金匮》栀子大黄汤一证,有歌曰:“酒疸懊恼郁热蒸,大黄四两豉盈升。栀子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又曰:“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我细思此证,方证相对。急让妻子煎于我服。药后半小时,大汗出而身始凉,头身痛若失,小便黄褐色若浓茶味重,感全身困倦,呼呼而睡。

注:

东子:栀子豉汤治心中懊憹或痛,大黄枳实为药对,治黄疸,心中热。胃中虚冷者,服栀子可致头痛眉痛身冷欲呕或呕,栀子大黄汤可去栀子枳实与柴胡类方合用。

......

茵陈类方

东子:黄疸者,一因小便不利,二因瘀热在里。

......

茵陈蒿汤

原文: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236)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260)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 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茵陈蒿汤的煎服法“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以水一斗二升,约为2400毫升,减六升,是减1200毫升,煮取三升,是煮取600毫升。

医案:

水云:春节假期的临上班前1天,父亲跟我说近几天来出现胃脘部痞胀不适,让我看看调理一下。我仔细了一下,还伴有恶心欲呕,心悸。近日大便色黑,易解,时有便溏。口干不苦,夜间觉口干鼻燥,小便黄。腹诊时发现两腹直肌挛急,心下没有压痛。舌淡苔腻微黄,把脉则发现脉弦劲,心中觉甚奇怪。上次父亲手臂酸痛那时摸他的脉都是很平和的,没什么特点,这次脉弦如此明显,太出乎意料。虽然还不能确定是胃炎还是酒精肝,但是大便色黑,怕有出血的征兆,就先照胃炎治疗,因为舌淡、便溏,以心下痞为目标,处方半夏泻心汤,三剂,因为拣药及煎煮麻烦,还开上雷尼替丁及多潘立酮备用。一个星期后打电话回家,父亲说情况并无缓解,并说发现巩膜有点黄,我突然明白搞错方向了,不是胃炎应该是肝炎了。嘱咐他去人民医院检查肝功能及B超,当日肝功能出来:谷草转氨酶210.0 谷丙转氨酶159.0总胆红素96.00  直接胆红素72.8  间接胆红素23.2 B超显示: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密集增粗;腹腔内见液性暗区深度约60MM。当初跟我说结果的是我老弟,我马上发短信发短信给他,拣了三剂小柴胡和茵陈蒿汤的合方给父亲回去,每日一剂。三剂药之后情况大有好转,心下痞胀感消失,六剂之后几乎就没什么不舒服了,嘱咐其再服六剂之后以逍遥散加减善后。在服药后20余天左右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仍有光点,余皆恢复正常。后来老弟说起,那天检查完父亲就回去了,我弟拿的报告,结果医生本来想要我爸住院的,没见到人也没办法。否则进去的话没个几千块都出不来啊。

此案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因为走了弯路,所以忍不住要记录下来。其时细想当时就颇怀疑是柴胡类方证,因为结合父亲的体质(父亲形体偏瘦色黯黑,一看就是个柴胡体质,平素嗜酒,性情急躁易怒)、腹诊及脉象都支持,但是后来就因为一个“心下痞”的概念横于胸中,就选了半夏泻心汤,直接导致了第一次辨证失误。后来发现无疗效及新出现的巩膜黄染才换方取效。

肝炎初期无黄疸而出现心下痞胀宜用茵陈蒿汤,很容易与半夏泻心汤类方混淆,特别是这种没有大便秘结的很容易混淆,但是此处我忽略了一个细节,后来才明白父亲当时说的小便黄是指小便如浓茶,这个指征恐怕是泻心类方所不具备的。此次因为体质关系合用小柴胡汤,此中用法为日本汉方大家矢数道明所常用,此处相合故用之。后来想一下,以其用小柴胡还不如用大柴胡,因为腹直肌挛急苔明显了。而大柴胡汤证时常也容易因为出现心下痞而与泻心汤类方混淆,或许胸胁苦满之有无及脉象之差异可供鉴别。伤寒论原文有“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的说法,可见有些场合者两个方证还是容易混淆的。

c19751118:H老太太,八十多岁。有些失智,外观看起来白胖,腹部大,坐着轮椅来的。据陪她前来的家属说,近几个月老太太一直出汗,即使冷天,还得吹冷气,就算吹冷气两腋下也经常湿湿的。老人家毛病挺多的,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呼吸衰竭、气喘等病史,胆囊切除。刻下:背部、腋下一直出汗,怕热,口干,手足发麻,口臭,纳差,大便量少,小便多泡沫,GOT曾飙高,手指肿,舌质淡苔白干。GOT曾飙高,手指肿。舌质淡苔白干。脉浮滑数。压压肚子,胀气挺厉害的,心下两胁按压有抵抗感、压痛,左少腹按压作痛。所以处方: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合黄耆五物汤合茵陈蒿汤加石膏,三天份。三天后回诊,据家属说已经不太出汗了。这个老太太属于大柴胡汤的体质。因为皮肤偏白而且浮肿,手足麻,像是尊荣人,根据兰洪喜先生经验,加入黄耆五物汤。失智,大便少,左少腹按压作痛,合桃核承气汤。加石膏,是因为舌头干。茵陈蒿汤则是对于GOT聊表心意。这样的患者吃了很多西药,要长期吃中药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能够减轻照顾她的家属的负担,算是比较实际的。

......

茵陈五苓散

原文:1.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伤寒论》(206)

原方: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中西医生:新生儿、男、出生9天、住兰州城关区,2016年6月29日晚间母亲来电询诊。诉:孩子出现黄疸3天,脸黄明显,生后2天出现右眼眼屎多、为黄糊状,其余看不出明显异常。即处予茵陈五苓散(原方原量比例):茵陈60克,泽泻10克,白术、茯苓、猪苓 各6克,桂枝4克 。只抓一付(6.1元),一次煎出,加糖或蜜,五天喂完。6月30日白天抓药开始服用。

7月1日反馈:“昨天喂了两次,睡觉安静多了,感觉不错,今天喂完再看”

7月2日反馈:“孩子眼睛眼屎今天少了好多,黄疸看起来在消退。药水洒了许多,要不明天再煮一付喂,孩儿吃了药状态都挺好”

7月6日反馈:“黄疸消退一大半,脸色由黄变白了,眼睛完全好了,睡觉、情绪、吃奶都挺好”

郭阳青:覃某,男,38岁,2014-11-2初诊。乙肝病史。2014-11-2内科查肝功示转氨酶升高(图一),建议住院治疗,患者拒绝,要求中药调理,遂来我科就诊。刻诊:自觉腹胀,易疲劳,胃口、睡眠不佳,口苦,大小便可。舌红,苔厚干,脉沉。小柴胡+茵陈五苓散,3剂(图二)。

11-5 二诊:腹胀、疲劳感减轻,睡眠、胃口好转。原方12剂。

11-20三诊:自觉无不适。复查肝功明显好转(图三)。原方7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