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思明居士 2020-01-27

引言

科举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的最重要的制度,清代自然也不例外。清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相对于以往的汉人王朝来说要更加矛盾一些。

一方面,清王朝需要科举制度来为其提供政治人才,但另一方面,清王朝一直以来对于汉人抱有一种警惕和戒备的心理。除此之外,清王朝的统治者对于保留满足满族文化、提高满族的地位一直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这三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特别是在针对满族的科举制度上,清王朝进行了与以往的汉人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王朝都截然不同的尝试。

本文便尝试分析清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向读者展示清代的满族是如何参加科举的,以及清王朝是如何通过科举来保留满族文化、提高满族地位的。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满族文化之八旗子弟服装

清代科举制的沿革

对于科举制度,清代统治者的态度是矛盾的。在汉人中间,清代统治者一直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甚至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开科取士,其目的便是为了尽可能多地从汉人中间招揽有识之士,为己所用。而对于八旗子弟,清代统治者的态度则是犹豫不决的。

一方面,清代统治者希望维护满族文化的独特性,担心以儒家经典为考试科目的科举会损害这一独立性。另一方面,八旗子弟主要是作为武装力量存在,一直到顺治年间,清王朝仍然需要与南方的南明政权作战,八旗子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是让八旗子弟参加科举,则很有可能削弱其在战场上的战斗力。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清朝科举制度现场

因此,在顺治八年之前,由于战争的许哟啊,八旗子弟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清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而到了顺治八年之后,八旗子弟开始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是年礼部议准八旗科举之制,为定鼎后八旗科目之始。”

但在顺治十四年之后,顺治帝又再一次停止了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其原因则是因为担心八旗子弟因为参加科举而怠于武事:“今见八旗人民崇尚文学,怠于武事,以披甲为畏途,遂至军旅较前迥别……今后限年定额考取生童乡会两试俱著停止,各部院衙门取用人员不必分别满汉文学。”在康熙初年,康熙帝也曾重开八旗科举,但后来因为三藩之乱又再一次停止。由此可见,在清朝初年,统治者对于八旗是否能参加科举是矛盾和犹豫的。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康熙骑射图

而到了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全国的形势大致稳定,八旗子弟参加科举便逐渐成为定制。在这一时期,清代的统治者对于满人参加科考的制度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其目的有两个:

一方面:为了能够选择优秀的满族人才进行统治阶层,以此来稳固满人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满族文化的独特性。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决定八旗子弟在参加满洲生员的考试时加考骑射。雍正帝即位之后则恢复了停止已久的满语翻译科。《清世宗实录》中记载,总理事务王大臣等会同礼部、兵部尊上议覆: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清世宗实录》史料

“八旗满洲人等设翻译技勇之科。嗣后将满洲、蒙古能翻译者,三年之内考取秀才二次,举人一次,进士一次,其所取额数,临期视人数多寡,请上择日钦定,再照汉军例,考取武秀才四十名,举人二十名,进士四名。”

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又提出“国语骑射”,将之视为“满洲根本”,并将满语和骑射作为选拔八旗子弟在宫中任职的考试科目。乾隆帝下令:“择其可教之人带领引见,或补用侍卫,或在护军营当差,令其加意学习。”

可见,从康熙至乾隆以及后来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对于满族人参加科举的制度是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而针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核心便是保存满族文化的独特性。因此,在后来满族子弟因参加科举而出现武备废弛的情况后,清代便又开始逐渐限制满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满族子弟

清代科举制的特点

我们在上文提过,清代允许满族子弟参加科举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选拔满族人才进行统治阶层,另一个则是保存独特的满族文化。在这两个目的下,清代的科举制度的变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通过限制八旗子弟参加科举,不断强化满人的尚武传统。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清代统治者不时取消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外,清代对于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还有其他严格的规定。

例如,在内陆驻防的八旗子弟若想要参加科举,全部需要回到北京参加考试,同时还需要面对繁琐的考试办法和复杂的察验身份的程序,这样高昂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使得许多中下层的八旗子弟无法负担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雍正帝

除此之外,雍正年间还规定,八旗子弟若想在当地参加科举,需要在当地驻扎超过20年或三代人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对于八旗子弟参加科举的限制是严格的,其目的便是为了保证八旗子弟较少地被儒家文化的尚文之风影响,强化满人的尚武传统。

其次,在允许满族子弟参加科举的情况下,清代通过名额设定、考试内容涉及等方式,保护满人在科举中的利益,突出满族文化的要素。满族子弟在清代的科举考试中受到特别的优待,以童试为例,汉人的录取率通常是50:1,而满人的录取率则大概是5:1,其比率差距是十分悬殊的。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现代的满族文化

而在八旗子弟之中,满人也受到特别优待,八旗之中所定的进士名额以满族为最多,其次是蒙古人,最次则是汉人。除此之外,在考试内容上,清代科举也突出满族文化中的骑射,需要经过骑射、马步箭的考核。乾隆帝曾晓瑜群臣:

“满洲原以学习清语、专精骑射为要。近多借读书为名,转荒正业,所关甚重。著寄信清保,令其晓谕盛京人等,嗣后务念满洲根本,勤习清语骑射,断不可务虚名而舍正业,晓谕之后,复蹈故辙,朕必从重治罪,断不姑容。”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清朝马步箭

最后,清代还会绕开科举,以荫子制度、尚武选官等渠道,为八旗满人提供优厚条件。对于普通八旗子弟来说,即便不参加科举,他们也可以当兵,并且享受远远高于普通士兵的军饷。而八旗内部也有晋升体系,在乾隆七年之后,专门为满人设立职位空缺:

“兵部遵旨议奏,宜隶营缺,将沿边满员谙营务者调补。该省应行开列副将四缺,归部推参、游、都、守七十三缺,七分用绿旗,三分满员。”

这些独立于科举制度的选拔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八旗子弟可以在保持并且巩固满族人的特殊地位。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科举考试示意图

结语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千年来为中国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但归根究底仍然是为封建王朝的统治阶层服务的。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度的这一根本性质,导致了科举制度在每一朝代依据统治者的不同利益还出现了不同的变革。

清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作为统治阶层的封建王朝,吸取了前代封建王朝的经验教训,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变革。元代便是清代的前车之鉴,元代长时间地废除科举制度,同时对汉族实行严格的种族歧视和控制,致使民族矛盾急剧激化,因此很快便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

科举制度直击满族文化?浅析清代八旗子弟下科举的忧虑

满族文化

清代的满族统治者吸取了元代的教训,在入关之前就已经针对汉族士人展开科举取士,但是在针对八旗子弟的科举上,清代统治者则十分谨慎。清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保留满族的文化独特性,这种文化独特性体现在满语和满族的尚武文化上,因此,清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在探索如何在允许八旗子弟参加科举制度之余,尽量地保留满族文化的独特性。

清代统治者的措施不能说没有作用,但随着清代统治时间的增长,八旗子弟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清代统治者所担心的情况,不仅武备松弛,就连满语都忘了怎么讲,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长期统治之后难以避免的一种现象。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世宗实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