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月日课  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字斋 2020-01-28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写《散氏盘》,喜欢这帖子,本轮写了四通。
       
       十月,隶书第三轮临写告一段落,开始进入篆书临习。
       先临写的帖子是《散氏盘》《毛公鼎》《牆盘》《石鼓文》。
      《散氏盘》是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一起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习《毛公鼎》1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习《毛公鼎》2

        手中的《毛公鼎》帖子在打印时断墨了,许多地方没显现,所以之临习了片段。
      《毛公鼎》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是金文的经典名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9 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铭文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习《牆盘》1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习《牆盘》2

        《牆盘》是第一次临习。因出土较晚,估计老一辈书家都没写过。
      《牆盘》1967年在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器形宏大,制造精良,周圈饰有重环纹。盘内铸有铭文二百多字,分为两部分,前半记叙西周时期各王的主要史迹,后半记叙做器者史墙一家列祖的重要功绩。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可做为西周中晚期书体风格的典型代表。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每字大体为长方形,某些偏旁转折使用圆笔,局部与整体在艺术效果上形式辨证的统一,表现出端庄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流媚的艺术风格。 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牆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习石鼓文》1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习石鼓文》2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临习石鼓文》3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现藏西安碑林。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与《秦公簋》有承袭渊源,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年春三本曾同时来华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也非常珍贵。

        沉浸在古文字的临写中,仿佛在经历历史的穿越,眼前青铜器的幽幽青光,耳边厚重的磬石钟声,令人性情变得愈发沉静、空灵.......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散氏盘铭文照片

十月日课 <wbr> <wbr>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牆盘》《石鼓文》           秦代辒辌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