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郕国

 zqbxi 2020-01-30

郕国,史书又作成、盛,互通,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国君为姬姓、伯爵。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武。公元前408年被齐国所灭。郕国在 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山东宁阳一带,位 伯爵。

始封君为 周文王之子叔武。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号。1975年陕西 岐山县 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 国本封于 西周畿内, 春秋时改封于山东。位置在今 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 鲁庄公8年( 公元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

郕国夹在齐、鲁两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 鲁国控制之下;公元前686年为 齐襄公淫威所慑降齐; 公元前616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成为鲁国附庸;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 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姓氏】:姬姓成氏。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路史·后纪十·疏花纪·高辛纪下》载:“成伯,子爵。后附于齐,还奔鲁,而灭于楚。有成氏、郕氏、上成氏、邦氏。”

【历史】

成之国名,《春秋》经传作"郕",《公羊传》作"盛",《史记》和传世器作"成",三者实相通,其中"成"为本字,"郕"乃后起,"盛"从"成"得声故能通假。郕国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叔武。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武王已克殷纣,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武于成。……” 号。

1、陕西时期: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属西周晚期。铭文:成伯孙父作浸赢尊鬲,子子孙孙永宝用。简报作者认为:“此鬲乃是成伯孙父为亡妻所作的祭器’。“成,经传作郕,周武王弟叔武的封国。”“成伯孙父鬲出土于歧山,说明成国最初应在畿内。1975年,陕西岐山县发现了早周时期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在这批甲骨中,有一片(37号卜甲)刻有“宬叔用”三字。据《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名浅释》一文的意见,“宬即郕字,也可书为成,宬郕通用。周初有郕国。《春秋会要》《世记》载:“郕,姬姓,伯爵,文王子叔武所封。宬叔当是宬之叔武”。(《古文字研究》第一辑)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因为在古代文献中,只载有一个由叔武受封的郕国,不曾有第二个郕国出现过。成国始封畿内是可能的,因为文王年龄较大的儿子在灭商前都已经有了封国,比如周公,毕公他们。

2:河南时期:

郕国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太行山以东的中原一带,位置大致在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位伯爵。《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武王已克殷纣,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武于成。……”

在今天的历史研究中,大家已经知道周武王时候封的封国基本在殷商王畿一带,也就是大概河南一带,那时候的齐国,鲁国等也在河南,迁封到山东那是周公东征后,所以这里的封叔武于成,绝对也在河南一带。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姬姓成氏还有一支起源于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古郕邑。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国所灭。

但古代文献中,只载有一个由叔武受封的郕国,不曾有第二个郕国出现过。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测,这个季戴或是成叔的儿子,又或者就是他本人。毕竟周初元子就封,次子留相王室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这个郕国又位于卫国和山东郕国的路线上。如果推论正确,那就是武王所封的郕国在今河南范县濮城,因为卫国的原因于前718年国都郕城被攻占,郕国才迁移到今山东境内。

《左传》隐公五年(前718年),“卫之乱也,郕入侵卫,故卫师入郕。”《公羊传》“入盛”。这里可以看出成卫是有仇的,卫国一内乱,成国就打过去,估计以前被卫国占领了不少地盘,是想恢复故土。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郕氏,亦作成,伯爵,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所封,或言武王封季载于此,其地在今濮州雷泽北三十里,郕国故城是也。其后以国为氏,或去邑为成氏。”《路史··国名纪五》:“成,郕是也。伯爵。濮之雷泽北三十故城是。汉属济北,晋属东平。后迁其阳曰成阳。”注:成阳,“汉隶济阳。”《方舆纪要》及顾栋高〈大事表〉并谓古郕国当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北二十里,然恐离卫太远。〈元和郡县志〉十二、〈太平寰宇记〉十四、《路史·国名纪五》、王应麟〈诗地理考〉并云东汉郕阳县为古郕伯国,则郕故城当在今山东濮县废县(濮县今已并入范县,移治英桃园)东南,可信。

3、山东时期:

郕国夹在中原赵、魏、齐、鲁几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鲁国控制之下。鲁庄公八年(前686年)夏,鲁国和齐国围攻郕国,郕国降于齐国。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成为鲁国附庸。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

古籍所载

《左传》隐公五年(前718年),“卫之乱也,郕入侵卫,故卫师入郕。”《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年),“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春秋》桓公十一年九月,“公会宋公于夫钟。”杜注:“夫钟,郕地”。《春秋》庄公八年(前686年),“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秋,师还。”《公羊》疏云:“郕者,盛也,盛则曷谓之成,讳灭同族也。曷为不降吾师,辟之也。”《左传》文公十一年,“郕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钟,国人弗徇”。《左传》文公十二年(前613年),“十二年春,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钟与郕邽来奔。公以诸侯逆之,非礼也。故书曰:“郕伯来奔。”不书地,尊诸侯也。”杜注:郕邽亦邑”。《公羊传》文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通义》据《左传》曰“时先盛伯卒,嗣子立逾年而被篡,以其邑夫钟、郕圭来奔,故曰失地之君。”《左传》所载郕国的资料,到鲁文公十二年之后,便不见了。郕国的结局如何,虽然难以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但由当时的各大国的斗争形势及郕国事迹不再见于记载来分析,大概为时不久,郕国便为齐国所灭。

据《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所夫钟及郕邽来奔。”由传文得知郕大子朱儒,得到鲁国的支持,而郕人与其所立之君,无疑是得到齐国的保护。因为在这一地区势力最大的是齐国,而且在此以前,还有一段郕降于齐师的历史。这说明了齐国是有条件掌握郕国的命运的。而且,当时已进入大国争霸的时代,在这一带,齐国争霸的对手是晋国。齐国为了与晋国争霸,齐国以其西境作根据地,设法吞并邻其西境的一些小国,不仅有此可能,也完全有此必要。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齐国于郕人立君之际,排挤掉已死的郕伯的合法继承人即太子朱儒,而另立投降齐国的人为君。就这样郕太子朱儒所带走的夫钟与邽,便成为鲁国的领土;而郕国的主要部分,则成为齐国的领土。《史记·田齐世家》载:齐威王数阿大夫之罪曰:“昔日赵攻鄄,子弗能救。”上面已经改定,郕国的位置,当在今郓城与鄄城交界之处,古代的鄄城,当在郕国之西北,当时鄄已为齐国的领土,郕国当不例外。

《左传·成公十三年》(前578年)有:“公及诸侯朝王,遂従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成肃公卒于瑕。”前578年,鲁成公及诸侯到王城洛邑朝见天子周简王,遂跟随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晋厉公伐秦,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桓公。这次战争即麻隧之战。成子在社坛受脤,不敬王室。刘康公批评了他,"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这段话,反映了早期的中庸思想,说成肃公不能平安回国。不久,成肃公在瑕地(今山东省兖州市)去世。估计此公当为郕国之君,为鲁附庸跟着鲁君朝周,因病回国卒于途中。瑕地当时应为鲁地。

《左传·昭公七年》(前535年)有:“秋八月,卫襄公卒。卫齐恶告丧于周,且请命。王使成简公如卫吊。”前535年卫襄公恶去世。周景王派成简公到卫国吊丧

《左传·定公八年》(前502年)有:“夏,齐国夏、高张伐我西鄙。晋士鞅、赵鞅、荀寅救我。公会晋师于瓦。秋,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阙也。遂侵卫。九月,师侵卫,晋故也。”前502年郕桓公跟随鲁君与晋师伐郑侵卫。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公四十八年,取鲁之郕。”《正义》:郕,音城。《括地志》云:故郕城在兖州泗水县西北五十里。《说文》云:郕,鲁孟氏邑是也。”

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国,郕君成伯鱼失国。

【都城】

郕国东迁后的地理位置,一是杜预的意见。《左传》隐公五年载:“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杜注:郕,国也。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这里的刚父县,应为刚平县。据《方舆纪要》,“刚城,在宁阳城东北三十五里,战国时齐之刚邑。秦昭王三十六年,取齐刚寿,即此刚邑也。汉置刚县,属泰山郡,后汉属济北国。晋曰刚平县,属东平国。后省。”在杜预看来,由于刚平县西南有一个名叫郕乡的地名,因而便肯定古郕国的都城,就在此地。二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意见。“郕城在汶上县西北二十里,故郕国,周武王封弟叔武于此。”并云:“杜预云郕在刚父县西南似误。”

据今人考证。杜预之“刚父县”实为“亢父县”,一说与二说实为一地。《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县],在州东[南]九十一里。《地理志》云城阳属济阴郡,古郕伯国,姬姓之国······其后迁于城之阳,故曰城阳。”

《明一统志》载汶上西北二十里有郕国城,为古郕子国。明汶上县,故地就在今汶上县城所治。

杨伯峻先生说,“郕亦作成,本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春秋时属鲁,为孟氏邑,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东北九十里。”经过大概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卫师入郕之时,郕国都邑故地在晋之“故郕都城”,即今山东巨野县西南大谢集镇前后昌邑村一带的“昌邑故城”遗址。其后成国西北迁至城阳,故地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胡集乡胡集村东南500米之“成阳故城”遗址。前686年,齐鲁灭郕,瓜分了成国大部分土地,成国迁移到汶上西北的郕国城,此时郕国只在今汶上,宁阳北境还有夫钟,郕圭等邑,因为国力已经弱小,所以被称郕子国。春秋时期鲁国对小国国君一般都以“子”称之。前613年,盛伯入鲁为附庸,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山东宁阳县东北之成县故城)成为孟孙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

春秋时都城

1,郕:山东巨野县西南大谢集镇前后昌邑村一带的“昌邑故城”遗址。

2,郕:山东菏泽市东北胡集乡胡集村东南500米之“成阳故城”遗址。

3:郕: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北二十里郕城。

4:郕:山东宁阳县东北之成县故城(孟孙邑)。

关于鲁国成邑(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北东庄乡郕城故城)

《左传》桓公三年“公会杞侯于郕,杞求成也”。《谷梁》与《左传》同。《公羊》作“公会纪侯于盛”。范宁注:“郕,鲁地。”《左传》桓公六年,“夏,会于成,纪来咨谋也”。《公羊》与《左传》同。《谷梁》成作郕”。此事与郕国无关,作“成”为是。《春秋》庄公“三十年春,王正月,夏,次于成”。《谷梁》“次,止也。有畏也。欲救鄣而不能也。《春秋》襄公十五年,“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公救成,至遇。”“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左传》:“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于是乎城成郛”。《春秋》襄公十六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左传》昭公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杜注:“成,孟氏邑,本杞田。”《春秋》昭公二十六年,“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夏,公围成”。杜注:“成,孟氏邑。不书齐师,帅贱众少,重在公”。《左传》“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春秋》定公十二年十二月,公围成”。《左传》:“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左传》哀公十四年,“初,孟儒子泄将圉马于成,成宰公孙宿不受。”杜注:“成,孟氏邑”。“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丧,弗纳”。《左传》哀公十五年,“成叛于齐,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礼记·檀弓》:“子羔为成宰”。  《列子·天瑞》:“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释文》:郕音成,鲁之邑名”。

历代国君

武器与成

成国,也叫盛国、郕国。我们对郕国并不陌生,《左传》中经常出场,周旋在当时的鲁、卫、齐等大国之间。其实成国最早见于商代甲骨卜辞,是商王朝的田猎区。商代成方的地理位置有东西两种说法,春秋后期的郕国,可以确定在今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境内,但对于西周重封后以及春秋早期的郕国则有点复杂。一般来说,春秋郕国是商代成方的延续。但春秋郕国的最早故地可能不在山东,而在陕西。《史记·管蔡世家》中有“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武于成”的记载,成叔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克殷后所封。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岐山县境内出土了一件铜器“成伯孙父鬲”,铭文显示是成伯为亡妻所做的祭器,成国器物出现在岐山,那么西周郕国的始封地很可能就在陕西岐山境内。

西周成伯孙父鬲铭文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甲骨卜辞,卜辞中有“成犬”,说明成方是商王的田猎区,商王经常往返成地进行巡视。如果商代成方在陕西岐山,商王是不可能轻松往返成地的,成地也不太可能有商王的田猎区。岐山是周部族的发源地,方圆一带由周部族控制,虽然周部族臣服于商,但商王还管不到西部去。西周郕国在此立国确有可能,商代成方在此立足则不太现实。根据卜辞中与成方同时出现的其它地名推测,成方位于殷东,在山东与河南的交界地带,大致符合春秋郕国的地理位置。《路史·国名纪》记载:“(郕)濮州雷泽北三十故城是。”濮州,即今河南濮阳市范县。因此有学者认为商代成方和春秋郕国的活动辖地当在河南范县到山东汶水县之间。不过对于“成伯孙父鬲”以及后来发现的刻有“宬(郕)叔用”三字的周原甲骨为何会出现在陕西岐山就不得而知了。

成的甲骨文

“成”的甲骨文来自一种武器,长柄带刃,或“钺”或“戈”,早期用来擒捕猎物或防御猛兽攻击,随着部族之间掠夺和战争的出现,“成”演变成武器用来征服敌人。出征将士,凯旋而归,以武力征服敌方,用武器来守卫家园,建功立业,为胜利,表示“成就”,故《说文解字》说:“成,就也。”引申到完成、结束等意义。开疆拓土,攻占城邑,用武力守卫家园,因此,“成”早期也包含“城”的意思。早期“成”为“城”,代指家园,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邑。“城”的城邑之意应该从奠土筑城开始。

商代成方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商王的田猎区,发展畜牧业和农业为主,方远一带田猎区比较集中,商王往往连续挨个进行巡视、狩猎。“丁未卜,翌日戊王其田,叀犬言比,亡灾,擒。吉。”、“叀成犬毕比,亡灾,擒,引吉。”、“……丧……灾。吉。”、“……卜,翌日辛王其田于向,亡灾。”这组卜辞见于同版,以上同时出现了三个地名:成地、丧地、向地。说明这三地的路线是一致的,之前提到过丧方,大约在今山东临淄与济南之间;向地、成地也当在丧方附近。卜辞大意为商王将去这三地田猎,贞问由谁陪同,将从某犬言、成犬毕两人当中二选其一。犬,犬官,替商王管理田猎区的长官。成地的犬官除了成犬毕,还有一个叫成犬敢,卜辞:“叀成犬敢比,湄日亡灾,王……”成犬敢陪同商王一起狩猎,湄日亡灾卜辞中非常多见,是指整天或整个过程没有什么不顺。

周取代商后,西周郕国也取代了商代成方,这里暂不讨论西周郕国到底是始封在陕西岐山还是西周末年随着周室东迁到山东的,总之,春秋郕国在山东,居于齐鲁之间。春秋早期的郕国还算有点实力,《左传·隐公五年》记载:“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原来,公元前718年,郑庄公发兵攻卫国,报复去年的“东门之役”(指卫国助宋殇公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事件)。卫国联合盟国南燕奋力抵抗,还是被郑国打败。正是这个节骨眼上,郕国瞄准时机,偷袭了卫国。事后,卫国狠狠进行了反击,从“卫师入郕”看,郕国吃了败仗。

据分析,郕国偷袭卫国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可能郕国曾受到过卫国的欺凌,当时的郕国领地可能还没到达汶水县,处于山东、河南交界,与卫国相邻,春秋初期的卫国是大国,郕国可能有领土被卫国侵占了。所以当卫国面临郑国的发难,趁机起兵收复失地;第二,郕国可能是受到鲁国或齐国的教唆才去搞偷袭的,因为当时齐鲁两国正剑拔弩张的争夺对郕国的控制权。郕国两头被夹,好比上“拶刑”,遭罪的是自己,一不小心,两个大国都得罪了。《左传·庄公八年》记载:“夏,(鲁)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前686年,在两个大国之间摇摆不定的郕国终于两边不讨巧,齐鲁联起来围剿郕国。最后郕国权衡轻重,二选其一,投靠了齐国。

郕国的灾难并没有结束,公元前615年,郕国国内发生了内乱,郕侯死后太子并没有继承君位,而是被人代替,太子只好出逃鲁国,贿赂鲁文公,以求援助。鲁国最终帮助郕国太子夺得君位,从此郕国彻底沦为鲁国附庸。至春秋末年,郕国国君已经成了鲁国的大夫,到后来成为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的采邑,最后被齐国吞并。时势弄人,谁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郕国虽然不甘示弱,几经挣扎,也不乏有英主降世立志图强,但由于受地缘压势的影响,资源有限,郕国四面楚歌,无法伸展。也曾利用齐鲁两国的矛盾为自己争取空间,强势生存,最后仍逃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成国之后有成姓,商代成方成氏和周代姬姓成氏是后世两大成姓的重要来源。

三徙成国

【释义】: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出处】: 《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相传尧舜禹时期,舜在没有成为首领前,一心为公,受到百姓的爱戴。他第一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邑,第二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都城那么多,到第三次搬迁时,足有一个国家那么多。后来他被尧推举为继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