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藏不露的韬晦之计—楚庄王一鸣惊人的诀窍

 人之意 2020-01-31

韬晦之计是古代君王们在复杂的斗争中,尤其是在暂时不利的情况下,所常用的一种计谋和策略。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在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时,在这种策略的掩护下,发愤图强,终于东山再起,灭了吴国,报了前仇。此举历来被当作韬晦之计运用的范例,受到赞美。

其实早在勾践之前一百多年楚庄王就曾巧妙地运用过这种策略,使楚国一鸣惊人,夺得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去,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是楚庄王。楚穆王在世时,是一个很有雄心的国君,在他执政期间,吞并了周围的几个小国,疆域不断扩大,使原来比较落后的楚国,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如今由他儿子接班,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楚国内外都拭目以待。

然而,楚庄王上台后的表现,令楚国人失望和不满,也使周围邻国的君王们感到奇怪。此公给人的印象是几乎天天把时间消磨在打猎、喝酒和听音乐上,不理朝政,胸无大志什么国家大事都不放在心上。月复一日,一连三年。国内外对他都有不少议论,尤其是他父亲留下的那些忠心耿耿的老臣,不满情绪更为强烈。楚庄王似乎也觉察到了这一点。

一天,他忽然下达命令将它贴在最引人注目的朝门上,主要内容是;有谁敢来进谏劝告他的,一律判处死罪,决不宽恕。朝野为之愕然。正在这时,有一个名叫伍举的大臣,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考虑,实在忍不下去了,斗胆闯进了楚庄王的住地,巧遇他又在宫中饮酒玩乐。

见有来人,楚庄王便问伍举:“大夫来见我,是想来听宫女歌唱,还是一起饮酒?”

机智的伍举笑着回答:“我既不想喝酒,也没有兴趣听歌唱,我是来让多才多艺的大王猜个谜语的。”

楚庄王见伍举是让他猜谜的,就让他说下去。伍举说:“在楚国高高的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的羽毛,样子十分好看。三年多来,不见它飞,也不听它叫,不知这是只什么鸟?”

听到这里,楚庄王已全明白了伍举的用意,他没有像布告上声明的那样动怒,也没有加以点破,只是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兴许不是一只凡鸟。三年不动,是要看清方向。三年不飞,是在将息翅膀。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经楚庄王这么说,大臣伍举心里有了底,他开始意识到楚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庸的蠢材,而是在采用某种策略。再联系到当年楚穆王在世时,由于断断续续地对外用兵扩张,引起了周围国家的不安,尤其像秦晋和齐这样的强国,对它严加防范。国内也同样产生过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想到这些,伍举更是豁然开朗。

没有隔多久,又有一位名叫苏从的大夫,奋不顾身地以尖锐的语言向楚庄王进谏:“您身为国王,荒于酒色,不理朝政,不用贤臣,这样下去,大国攻于外,大逆叛于内,快乐在目前,忧患在后头。”

楚庄王打断了他的话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墊令吗?”

苏从回答;“我知道。但只要大王能够听取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楚庄王听到这里,不仅没有责备苏从,而是喜形于色,亲热地用双手扶起苏从,说道:“我们楚国有许多不怕死的忠臣,霸业是有希望的。大夫的话都很对,我听你的。”

三年韬晦,三年准备。对外,使敌国放松了警惕对内,考察了大臣们的忠奸和良莠。

当楚庄王觉得羽毛已经丰满,时机已经成熟时,就大刀阔斧地行动了起来。他从改革国内政治入手,撤换了一批专事拍马奉承,不干实事的大臣,有的还砍了他们的脑袋;把一批有才能的人提拔了上来,其中就有敢于进谏的伍举和苏从。加紧制造武器和操练兵马。当年,就收复了南方许多部落。以后又打败了宋国陈国和郑国,还打败了陆浑的戎族,楚军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不久,楚庄王又起用了隐居多年的能人孙叔敖当令尹,在他主持下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使国力越来越强盛。最后又击败了强大的中原霸主晋国。

这个深藏不露的楚庄王,终于凭自己高明的策略和计谋,比他的老子干得更出色,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