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整理与研究的可喜收获

 柳鸣蝉 2020-01-31

——评《<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

兰书臣

王正向著《<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6月出版),是我国当前《孙子》整理与研究的一部力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钩辑残简,补夺删衍,“尽可能恢复简本的可读性或力图接近简本原貌”。二是通过篇次调整、文字校勘、义理辨明,纠正传本错误。三是整理与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孙子理论。

新作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上编》(以下简称“简本”)为底本,参照三种传世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武经七书·孙子》、《十一家住孙子》)及其他古籍有关《孙子》引文,全面校理,综合比勘,去伪存真。包括简本在内的《孙子》其他版本存在问题较多,有些还很严重,此亦作者之所以发愤著述、另立新说的根本原因。简本约抄写于秦、汉时期,埋藏地下两千余年,去《孙子》一书问世时间未远,较后出其他版本更接近原著。美中不足的是简片错乱、文字缺失(除《地形》篇有题无文外,计存2700余字,与失文相较约各占半数),从而给解读带来了困难。<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广证博引,精心考订,补失文之缺,纠存文之误,下了很大功夫。传世宋本成书年代不一,文字讹误亦夥。根据作者校勘,包括篇名、篇次在内,简本与三种传世宋本之文字差别不少于390余处,其中“其中干系重大、导致文法不通与情理或逻辑不通之处为数不少,且其错误性质之严重亦甚触目惊心”。这与《孙子》一书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影响,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30余年来海内外《孙子》整理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亦不相侔。<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举要说明了上述错误的形成原因,拨乱反正,力矫其枉。有此一番功夫,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更可依信的版本。

对篇次调整、文字校勘、义理辨明等,该书前言有扼要说明。在正文编排上,将校理竹简本与十一家本并列比照,异文互注,读来一目了然。除《分简释文》外,另有《校勘概要》及《校记》。《校勘概要》简述每篇竹简组成、字数统计,并与传本对校。《校记》则对每篇主要问题条分缕析,追本溯源,亦为重点所在。

关于篇次调整。《孙子》十三篇之篇目排列次序,诸本多异,以《作战》篇次于《计》篇居第二者为多。《<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易《谋攻》为第二,《作战》为第五。其理由是:①符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旨。②《作战》居第二,插在《计》与《谋攻》中间,隔断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计》、《谋攻》、《势》、《形》四篇统言战略;《行军》、《军争》、《实虚》、《九变》、《地形》、《九地》、《用间》、《火攻》八篇专论战术;《作战》一篇承上启下,为战略论与战术论之转换关节。简本篇目次序依篇题木牍排列,《火攻》次于《用间》,系《孙子十三篇》末篇,亦为所采,且有说明:《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火攻》篇结尾则云:“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曰: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十三篇》以“重战”始,以“慎战”终,“譬如率然”,首尾相顾。

关于文字校勘。《计》篇末,传本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认为,“多算胜,少算不胜”,当为“多算胜少算”(“不胜”二字衍),并引《汉书·赵充国传》、《北堂书钞》、《李卫公问对》及《太平御览》以证。指出:“此句文字虽然各本不同,但‘多算’、‘少算’与‘无算’三个概念却都同时存在就字面而言,‘多算胜少算’之递进必为‘多算更胜无算’;就字面背后而言,‘多算胜少算’还蕴含着‘少算胜无算’这一命题。

书中还列举了简本文字为传本臆改的例子,如《实虚》篇“我专而为壹,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壹也。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者,吾所与战之日、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者寡矣”(加“〔〕”号者为所补残文,家“【】”者为所补缺文,下同),被改为“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作者指出:“后人对于《孙子》文字的篡改,莫此为甚,导致传本的句读及文义为之大变。”战略上的敌众我寡,只有通过战役、战斗上的一系列行动,方能使之改变,最终达成以寡胜众的目的。简文义长,于此为合;传本臆改,有悖此理。

关于义理辨明。<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还列举实例,对简本和传本的由来、形成及文义长短等加以比较,分析个中原因,辨明义理差异。《孙子》一书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抄本甚多,不同抄本时或窜入训诂之文、旁记之辞;战国、秦汉之际,包括兵书在内的各种文化典籍屡遭劫毁,汉代虽有收集整理典籍之举,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疏于或缺乏鉴别,遂使这些错误未被发现。《用间》篇:“·燕之兴也,苏秦在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出土,或据此补记,认为这给自己早年提出的“孙武实未必有其人,《孙子》乃战国之书”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或颇费猜测,故称“苏秦时代远在孙武之后,简本此数语似可证《孙子》书出于孙武后学之手。或以为此数语当为后人所增,待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钩辑残简,于《用间》篇,指出‘燕之兴也’句前的有一圆点,圆点以后是后人所增,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出版,附北京大学教授、《孙子》研究专家李零函,称作者“用力功深,颇有创获”,使问题之真相大白于世。

整理与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孙子思想理论,是《<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的另一创获。发现并指出“多算胜少算”之被错误断句;“以寡胜众”之遭歪曲篡改,既是《孙子》一书文献整理的最新成果,也是孙子思想理论研究的可喜收获。同类例子较多,如对传本《计》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后世注家多认为“此为孙子激吴王阖庐而求用之语”的剖析;对《作战》篇“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的诠释;对《行军》、《军争》篇“穷寇”一词的解说,均眼光独具,新见迭出。

传本“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据作者考证,简本原缺此简,系漏收3688号(田野登记号)残片所致。《银雀山汉简释文》作者吴九龙复王正向函,对此确认。王认为,此句读作“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传本另一“将”字,系后人臆增。全句只有句首一个“将”字,为名词,读作jiàng;其下四个“之”字,亦代指“将”字。故“简文此句说的是朝廷选将用人的大政方针,属于上文所述经纬战事之大纲、庙算之要目的配套政策,而绝非‘孙子激吴王阖庐而求用之语’。并指出孙子主张“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其兵书“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故为之立传。毛泽东《讲堂录》:“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为〕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求用之说,传本推波居前,注家助澜在后,几使《孙子十三篇》成为意在要官的“敲门砖”,无疑是对孙子人格的歪曲。

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作者认为:“‘胜久’二字实为《作战》篇之要目,此乃孙子借以尽知‘用兵之害’之独特视角,与本篇结论‘兵贵胜,不贵久’密切相关。‘胜’与‘败’相对,以言战争结局;‘久’与‘速’相对,以言战争历程。”“‘胜久’(淹久而胜)虽然也是胜利,但孙子告诫人们对此不应过分陶醉,因其所付代价昂贵、后果严重。”孙子立论,匠心独具,眼光独到。故不同意今本《孙子校释》所谓“兵贵胜,不贵久”一句“实言贵速,不贵久”,指出:“此论有悖于《孙子》本旨”,“贵速,不贵久’,实乃同义语之反复也。一味强调‘贵速’而不言‘贵胜’,战争于我何益?而况释‘胜’为‘速’并无训诂学之依据可凭借。”在作者看来,孙子所言“兵贵胜,不贵久”分别指战争结局与战争历程两个不同范畴,为义深刻而全面,实乃颠扑不破之真理,“不应被误解”。

简本《行军》篇“【粟马肉食】、甀者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被十一家本改作“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曹注本、武经本作“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辞海》引十一家本,谓“穷寇:势穷力竭的敌人”。作者指出,简本所描述之“穷寇”,“绝非‘势穷力竭的敌人’,而是一支有实力、有准备、全力以赴决战之敌军:以精料喂马、以肉食飨士,意在增强持久战斗力也;汲水之役卒不返回营舍,表示决心送水上阵而无还心也”,与《军争》篇“穷寇勿迫”原则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句中之所谓“穷寇”,盖反古义而用之。《辞海》释义引《孙子》文作为例证,反过来又被一些人用作武器,用来批判“穷寇勿迫”是《孙子》“过于机械的原则”之一,显然是对孙子思想的严重曲解。

《孙子》一书在汉代即被推为兵权谋家之首,至宋朝被奉为“兵学圣典”,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大国更将其列为军事院校必读书。“然而以深埋地下两千余年之后再现人间的竹简本《孙子兵法》衡之,当知传本《孙子》或者就是世界上文字错误最多的军事教科书。”<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有幸问世,作者所指出的这一状况,抑庶几可望改变。

                 

            ——择自《我的文档  兰书臣自选集》

 

 

吴九龙先生来信

(银雀山汉墓竹简发掘与整理过程自始至终的参与者)

 

正向先生大鉴:

来电询问关于银雀山汉简第3688、3158、3522、3744号四枚残事,奉复如下:

一.拙著《银雀山汉简释文》(下称《释文》)3688号简文“留之不听”,您疑为传本《计篇》“将听吾计留之,将不听吾计去之”句中文字。所见甚是。此残片确为简首。应为《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所漏收。这一发现实属难得,足见您洞察敏锐,研究深入。

二.《释文》3158号简文“爵禄财物”,您认为应是传本《用间篇》“爵禄百金”文字,有此可能。但文字差异,又无他证,似可暂定为“疑似”,可否?

三.《释文》3522号简文“以益为直,以患……”,简本《军争篇》未释出“益”字,《释文》是,所见正确。

四.《释文》3744号简文“将军可夺心”,您以为简本在“心”字后有“□”不妥。查“心”字下略有笔画,似应有“□”,以示有字。

您的发现很好,很重要。希望您的研究成果早日出版,届时拜读。

因一些资料不在身边,回城查证后,才得复此函,望予谅解。

耑此顺祝

秋安

吴九龙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八日

 

 

 

李零教授来信

(北京大学从事《孙子》研究的著名学者)

 

王正向同志:

校样看过,先睹为快。大作即将付印,表示祝贺。

您在大漠戈壁中潜心读书,于《孙子兵法》十三篇用力功深,颇有创获,如从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钩辑残简,于《用间》篇,指出简本“燕之兴也”句前的有一圆点,圆点以后是后人所增,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您的读书生活,让我想起我当年的读书生活,值得怀念呀。

您是有功于国家的前辈,序言我不敢写,书名也写不好,写出的字让您见笑了。

盼大作早日面世。

李零

2009年4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