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数学:'线段和为定长模型'引发的思考

 太行森林 2020-01-31

【导入】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线
本题也适用八年级学生,从实践探究出发借助等面积法。

【解析(3)】:

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其中∠A为30°,∠AED=∠AFD=90°,可得:∠EDF=150°,所以,过点F作FG垂直于ED,交射线ED于点G,那么∠FDG=30°,可以构造一个含30°的直角三角形,由此可求出面积。

【重点】试题1:

【问题情境】:
由导入部分可得结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借助面积法)。上述所展示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均是锐角,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钝角,结论是否成立?

这种情况往往会在矩形背景下出题。
【结论运用】:

【拓展变换】:题目中条件:AD·CE=DE·BC,我们并不陌生,在圆有关证明题中我们也会常见到,转化成比例式,借助相似求证。

然后以BG为桥梁,借助勾股定理进行列方程,可解得DG=1,那么BG的长为4√(3),进而三角形周长之和可解。

【重点】试题2:若将“等腰三角形”改为“等边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改为“底边中点”,我们看例题:

【解析(3)与(4)】:射线 DE与线段 AB相交于点 E , 射线 DF与线段 AC(或 AC的延长线 )相交于点 F .

本题为沈阳模拟考试题,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考虑到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进行解析。

【重点】“内部一点”

我们看例题:2013年沈阳市中考数学第16题

本题可分为四种情况讨论,两内、两外、一内一外、一外一内。两内时为最小值,两外时为最大值。以下两种情况不符合本题要求,舍去。

接下来我们来看两内(最小值):借助等面积法,以及先前引例可知,PF=AE-PM-PN,

在上述启发下,我们可以得出两外(最大值)为7.

加油吧!少年的你!

(来源:做中学学中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