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八课

 昆仑一剑400 2020-02-01

六神类方

解伤寒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玄武汤类方。简单地说玄武汤类方,就是以热性药为主,对治寒饮证的一类方剂。今天先学习三个方子,方剂的主治功效并不作为我们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我希望在学习中,能体会玄武类方他这个配伍的法度是怎样的。

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干姜(热 辛)2两

平性药:炙甘草(平 甘滋)4两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热 辛)2两

臣药:无

佐药:炙甘草(平 甘滋)4两

使药:无

方子组成很简单,只有两味药,整体的寒热偏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一目了然对治寒饮证,符合玄武类方剂的配伍法则。

来看条文:

脉经: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必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修正,宋29)

我们单看第一句,他这个病情表述的还比较复杂,这节课我们简单概述一下条文,详细的分析大家可以查阅书。在用桂枝汤之前从症状上来说,这个证,“属厥阴”,或者“属少阴”。治疗当温阳祛风而固表,养胃气津液。而医生误判了,用了桂枝汤,本来有亡阳之兆,现在一发汗攻表,便“厥”了,就四逆了,还伴随着咽干、烦躁、吐逆。咽干,是津液匮乏;烦躁,属于亡阳的那种躁动不安;吐逆,是内寒水饮乘虚而上冲。

那么这时要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内外阳气恢复,同时还解了在表的风邪,津液得复,寒厥得解。

我们看这个方剂组成:

君药:

干姜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性热,能温中焦,化寒饮。止虚寒水饮上逆造成的喘逆、呕吐,温中止虚寒下利。味辛,能发散疏通,去风湿痹阻,也就能解表。在这个方中,干姜能温阳解四逆,还能温化水饮,降逆止呕。

佐药:

甘草    甘滋

《本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养胃气津液。对治咽干、烦躁等津亏造成的症状。用炙甘草,还防止干姜过燥伤津液。

干姜和甘草,温里去饮和养津液,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表证。两者相合,针对里虚寒为主,水饮上逆,津液亏虚,或兼有表证,手足四逆之证。其实结合我们临床,这个方如此精简,细细体会就能总结出这两味药的“药症主治”,不单单是条文描述的证治,只要病机相符,兼症或然症有所不同,加减化裁活用。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切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汉传方证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枚、干姜(热 辛)1两

平性药:无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附子(热 苦辛)1枚

臣:干姜(热   辛)1两

佐:无   

使:无

又是一个极精简的小方,一味附子一味干姜,没有使药,比起甘草干姜汤连佐药都没有了,治疗的是单纯的寒性疾病。

来看条文:

349.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宋61)

解释一下,内脏,没有阳气的温煦,就要不安,这个烦躁不安,不是那种真正的热伤的烦躁,他是火不足的那种寒性的烦躁。在舌脉上就都会是那种阴性的表现。白天啊,这个卫气从里面出来,不能温内脏,这个现象就明显;晚上呢,卫气入阴了,即使不足也还能温一下,所以就安静许多。

下后,又发汗,津液伤,病入三阴了。不呕,没入少阳,不渴,没入阳明。还没有太阳表证,只剩有脉沉微,身无大热。身无大热,一个是告诉我们,有点热也不能认为是有三阳证了。一个还告诉我们,阳没有脱,火没有灭,要急救还来得及。没有了一切阳证,就只有阴证考虑了。既然是三阴问题就会体现出真阳不足的虚寒,正需要我们用玄武汤类方去对治。这个情况,我们就用干姜附子汤。

君药:

附子    辛苦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可以温化凝聚的寒饮,去邪气结聚,驱饮向外排泄,还可以活血。它对腰脊风寒疼痛,心腹冷痛效果很好。像风湿、类风湿,但要用生附子才好,性急而猛,整个方子能救急,所以和上面的甘草干姜汤相比去掉了缓药性的甘草,加了这个附子,与干姜二者附子走外,干姜守中,表里俱温。

还要注意这个方子的服法,顿服,也就更是说干姜附子汤更多是针对的是急、重症。

学习过了前两个方,我们再来看四逆汤,是不是亲切又熟悉,附子、干姜、甘草。附子性热走表攻逐,他需要干姜来帮助,干姜擅长温里化饮,两味药一起解决表里虚寒的问题,如果里寒不重还兼有表寒,我们也可以用生姜来兼顾解表。甘草固护胃气,补益津液,并相对缓和君臣药性。回忆一下前两个方,甘草干姜汤,对治内寒水饮上逆,津液亏虚者,干姜附子汤对治真阳不足的虚寒证。而且一个方有佐药,偏缓,缓中焦,和胃气,才能降逆。一个偏急,无佐药,无牵制,对治急证。都属玄武汤类方,热性药为君臣,或有平性药固护胃气,没有使药,全方偏性明显,对治寒饮证。

再来看四逆汤。

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两、干姜(热 辛)1.5两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两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附子(热 苦辛)1两 

臣药:干姜(热    辛)1.5两 

佐药:甘草(平 甘滋)2两

使药:无

用药的方向明晰了,再来看条文,就更简单了,一定是对治三阴病去的:

“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寒。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若膈上有寒饮,饮食入口则吐,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原宋324,补遗修正)

在少阴病的基础上,还有四肢寒凉,心下胃里不适,恶心欲吐,还吐不出来,干哕的厉害。这里是阳气不足,导致里虚寒,水饮上逆。加之津液不足,没什么可吐的,要去温化,用四逆汤对治。再严重一点上焦虚寒不化水饮,积聚过多,则会凝聚而不散,还会出现实证。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宋225)”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宋354)”

下利清谷,大便排出来的都是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清谷,就是说大便并不伴有恶臭的味道,这就是告诉你没有热,和热性的下利那种恶臭是不同的,这两条的下利,表示有里虚寒,用四逆汤解决。

今天先到这。谢谢大家。

                    (汉传中医弟子 许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