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46-48)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2-04
发布时间: 2019-06-11 |来源: 中国网道家文化 |作者: 周高德 |责任编辑: 君君

第四十六章

本章前半部分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他老人家把有无战争看作天下“有道”与“无道”的重要标准。后半部分旨在教人做到“知足”。人们之所以“不知足”,是因为“可欲”、“欲得”。这也是导致“无道”和战争的根源。因此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综观本章,旨在教人寡欲。

天下有道,却走马1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2。故知足之足3,常足矣。

[校释]

1走马:“走”,古义为“跑”。“走马”,即善于奔跑的马。这里指战马。

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从河上公本。按:楚简本作“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帛书(乙本残缺)甲本作“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王弼本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3知足之足:楚简本作“知足之为足”。

[今译]

治理国家合乎“道”,则天下太平,战伐不兴,退还战马用来农耕;治理国家不合乎“道”,则天下大乱,战伐不止,连怀胎的母马也被征用上阵,以致在战场上生产小驹。

没有什么罪过比任情纵欲更大;没有什么祸害比不知足更大;没有什么灾难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只有从内心深处感到满足的这种满足,才会永远的满足啊!

[札记]

天下无道起战争,最恨贪欲难满心。

若能寡欲而知足,何愁天下不太平。

第四十七章

本章内容讲的是老子的认识论。老子在认识论上提出静观的直觉主义的思想。旨在教人涤除玄鉴。这样,便可去观照外界的万事万物,去明晓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从而达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境界。

不出户,知天下1;不窥牖,见天道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3,不为而成。

[校释]

1不出户,知天下:帛书本作“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不出户,知天下”。本书从后者。

2不窥牖,见天道:帛书本作“不窥于牖,以见天道”;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不窥牖,见天道”。本书从后者。

3不见而名:战国·韩非《喻老》所引作“不见而明”。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亦作“不见而明”。按:《道德经》二十二章中有“不自见,故明”,五十二章中有“见小曰明”,皆“见”、“明”连用。古时,“名”与“明”通用。

[今译]

不从屋门走出而心不外驰,(经过自身体道,达到开悟境界)来了解天下的事理;不从窗口向外观察而内观返照,(通过自身体道,达到开悟境界)来了解自然的规律。(因为)人的心神外驰得越远,他所了解的“道”反而越少。

因此,圣人不需出户外行而能够了解天下的事理,不必肉眼观察(事物)而可以明白事物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清静无为而能达到成功的境界。

[札记]

不出于户天下晓,不窥于牖见天道。

圣人不为何以成?只缘静观知玄妙。

第四十八章

本章旨在教人“为道”。劝诫“为道”者要一天天地减损贪欲,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校释]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河上公本。按:帛书(甲本缺)乙本作:“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楚简本作:“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2取天下常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从河上公本。按:帛书(甲本不全)乙本作“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楚简本无此几句。

[今译]

探求学问的人,其知识会一天比一天地增多;而遵行大道的人,其贪欲则要一天比一天地减少。减少又减少,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如果人达到了清静无为的境界,那么做事情就没有不能做好的。

(因此,)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永远地凭借和保持清静无为;如果到了恣意妄为的地步,那么就不能够治理好国家了。

[札记]

为学日益为道损,以至无为道自成。

夫唯无事取天下,劝君悠然莫折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