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末年大瘟疫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人在囧途9 2020-02-05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对其中的人物事迹也耳熟能详,但未必知道在这改朝换代的几十年间出现过连绵不断的大瘟疫。其死亡人数之多,更是无从统计。可是不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忽略描述这件重要的历史大事,在《后汉书》中只有简短的几行记载,使得后世知道除了惨烈的征战之外,还有一个瘟神同时肆虐。

东汉末年,洛阳城外,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早已没有昔日帝国中心熙熙攘攘的大好景致。曹操《蒿里行》诗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呜呼哀哉!如此凄凉的景观,除了军阀混战对王朝造成极大的破坏,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又给了气息奄奄的王朝致命一击。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乱政,吏治腐败,税赋沉重,民不聊生,上干天怒,疫病四起。乃至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局面。

史载,东汉末年几十年间,全国性大瘟疫共有十多次。当时人们统称为“伤寒”患者往往高烧喘息,气短而绝。发病急、死亡率高,身上有血斑。桓帝延熹九年(166年),“今天垂异,地吐妖,人疠疫。”建宁二年(169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

当时,朝廷不断接到各地大量疫情奏报,有的村庄人口几乎全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急忙上报朝廷。但朝廷已经陷入腐败和混乱之中,对老百姓的死活根本无暇顾及,导致疫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使疫区的范围不断扩大。

据相关史料记载,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由动物(马牛羊等)作为病毒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块。在瘟疫来临的初期,面对可怕的瘟疫,人们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中记载,汉献帝建安元年到九年间,他的家族本来有两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死于伤寒。汉朝首都洛阳,人口半数以上死于瘟疫。曹植描绘:“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由此,张仲景在总结治疗疫病的基础上,写出了千年名著《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汉献帝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年至219年),大瘟疫达到高峰,给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王朝统治中心——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空前的速度席卷着每一个角落。甚至在东汉王朝灭亡以后,到三国和晋朝,它又持续了很长时间。后世的历史学家裴松之就曾说,这场瘟疫“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

疫疠来袭,平民百姓深受其害,文人贵族也难逃一劫,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子亦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中死去。官方资料记述,自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时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人口由5650万降为1600余万人。

赤壁之战,曹操军中大疫,只得自己放火烧船退却,曹操给孙权的信中说:“ 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确虚获此名。”由此造成了三国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和大瘟疫横行,导致民间豪杰揭竿而起,群雄逐鹿,拉开了辞旧迎新、王朝更替的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