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寥斋 2020-02-06

所谓“含蓄”,就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就是“不作正面说明,而用委婉隐约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辞海》)。作者不把意思明白说出,而是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深含于艺术形象之中,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从中去回味、思索,去体会、领悟,这就是“含蓄”。“含蓄”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艺术风格,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艺术规律,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显现通过它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以外,指引到它所要表现的某种心灵性的东西”(《美学》)。对这句话,原书的译者朱光潜注曰:“即意在言外”,也就是“含蓄”之意。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诗词美学意境

“含蓄”跟“隐晦”不同。意思不明白说出,读者不能懂,要费很大劲去猜还猜不透,这是“隐晦”。意思虽不明白说出,但读者自然懂得,这是“含蓄”。正如姜夔云:“辞尽意不尽者,非遗者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白石道人诗说》);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温公续诗话》)。研究“含蓄”,从创作角度说,就是不要一语道破;从欣赏角度说,就是不能一览无余。含蓄是一种美,含蓄的作品能充分调动读者在审美过程中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读者能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生活体验去补充、去丰富作者在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这样,读者在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便获得了美感的享受。这就是作品的含蓄美。具有含蓄美的作品更加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含蓄美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家十分注重“含蓄美”,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就是指含蓄。所谓“文外之重旨”、“义生文外”就是有言外之意。“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就是指内里的含义不是明白说出而是潜藏的,从旁伏发的,就好像变化无穷的八卦和河流中蕴藏的珠玉,表面看不到什么,但内中包含着珍贵的东西。又如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云:“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含蓄美

在这里,他把“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当作诗歌创作的至高境界。再如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此外,叶燮云:“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原诗》)袁枚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随园诗话》)。刘熙载云:“词也者,言已尽而意无穷也”(《艺概·词曲概》)等等。都一再强调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含蓄”,是宋代词人较为普遍的审美崇尚,是宋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那么,宋代词人如何使作品达到“含蓄”呢?其表现形式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是下面两种:一是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含蓄美

二是比兴寄托,运用这两种手法含蓄地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后世词论家对此多有论述)例如,沈样龙云:“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论词随笔》)。又如,李渔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窥词管见)。再如,刘熙载云:“词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艺概·词曲概》)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含蓄美意境

我们知道,在宋初的词坛上,基本沿袭着晚唐五代词风,词的内容多是反映上流社会的生活、表现士大夫文人的思想感情,多写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等传统题材,在形式上多为小令,风格以婉丽含蓄为主,主要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年代稍后)、王禹偁、寇准、林逋、宋祁、潘、梅尧臣等。在这一节里,我们试以宋初小令为例,对宋词含蓄的风格美加以说明。为什么宋初小令的风格以含蓄为主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词人具有崇尚含蓄的审美心理和跟词的内容相适应等主要原因外,下面的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是跟小令的体制相适应的。所谓“小令”,是“词的短小者之称。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曾据字数多少分类,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实则并无根据,因已通行,故一般沿用之”(《辞海》)。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含蓄美意境

由于篇幅短小,它不适于运用慢词那样层层铺叙、淋漓尽致的写法,而凝炼含蓄的写法则是其“最佳的选择”了。正如沈祥龙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论词随笔》)。清冯金伯云:“词之难于小令,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乃佳”(《词苑萃编》)其次,这是跟宋初词人的社会地位及其生活情趣相适应的。当时的主要词人,大都是“上流社会”中养尊处优的人物,例如在上文所列的词人中,晏殊、寇准是宰相,欧阳修官至参政知事,宋祁是工部尚书,王禹偁、潘都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只有林逋是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士。他们所作的小歌词,自然是其富贵闲逸、风流儒雅的生活情趣的反映。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富贵闲逸的意境

跟表现这样的生活情趣相适应,他们崇尚婉丽含蓄之美是很自然的,又何况他们有不少内心隐秘、“风流情事”不适宜在歌词中“明白说出”而适宜写得含蓄一些呢。于是,他们便运用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或比兴寄托手法,创作出许多具有含蓄风格美的小令来。例如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燕子双飞

这首词是“代言体”,主人公是一个思妇。词的下片写她登楼怀远、欲寄无由之怅惘,抒情比较直露,词的上片通过秋晨景物的描写,移情于物,抒情极为含蓄。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圃中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草上沾着晶莹的露珠,看上去象在默默饮泣。在这里,词人把菊、兰人格化,将主人公哀愁的情感移入其中,这种不明白说出人物的感情而包含在所写的形象里的写法谓之“含蓄”。“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室内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在这里,与其说是写秋晨天气的“轻寒”,不如说是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轻寒”,即孤栖独处的凄凉之感。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寓有人不如燕之叹。这两句也是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情婉转含蓄。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婉转含蓄的美景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是主人公对明月的抱怨,谓明月不谙人情,昨夜令她不能成眠,今晨仍不罢休,还要照到房中来。这种似乎无理的抱怨,实则进深一层表现了主人公的“离恨苦”。这两句比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更为深婉含蓄。又如晏几道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微雨燕双飞

这首词抒写词人对歌女小苹的怀念之情。就内容而论,司空见惯,无甚可取。若就“含蓄”而论,则比晏殊的《蝶恋花》更胜一筹。词的上片写今日相思。“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写主人公梦后酒醒所见到的人去楼空的景象,景物依旧,而小苹“不知何处去”,只写景不说情,情亦含蓄于景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主人公独立庭中所见春景,景中含情,正如沈祖棻《宋词赏析》云:“无知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是何等难堪之事,然而词人并没有说出自己的难堪,而只是把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作出与他的感情必然相合的结论,这就叫做含蓄。我们知道,含蓄是一种强有力的暗示,它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艺术效果更强。”词的下片忆当时见。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含蓄的景色

“小苹初见”,可记者甚多,词人选择印象深刻而有代表性的来写:“两重心字罗衣”,暗示两人心心相印“琵琶弦上说相思”,不仅写其演奏之妙,也写其爱慕之深。“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由今夜的明月想起当时小苹踏着月色归去的情景,隐含着明月仍在而小苹不知何处之惆怅。然而,词人只把今夜明月的形象呈献给读者而没有正面说出自己的感情,让读者去体会、去补充。再如王禹的《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词意境

这是宋初出现较早的一首小令。作者王禹偁(9541001),山东巨野人,历任长州县令、右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此词为其滞留江南时作。词人凭栏远望,江南水乡的佳丽景色,不但不能引起他的欢乐,反而引起他的“恨”和“愁”。然而,词人没有明说有恨有愁,而是说“雨恨云愁”,把主观感情移入客观景物中。当他遥望“天际征鸿”时,不禁引起对“平生事”的联想,慨叹无人理解其“凭栏意”。对于“平生事”、“凭栏意”的具体内涵,词人也没有明说,而让读者去思索,去作出结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由“鸿雁”所触起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两种:一是因“雁足传书”的典故而引起对情侣、亲友的思念之情;二是因“鸿鹄之志”的典故所引起的对功业、理想的追求。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思念之情的枫叶意境

我们认为,词人“此时凝睇”所触起的不是别恨离愁,而是壮志不酬之“恨”、功业未就之“愁”。词人把这种“恨”和“愁”凝聚于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复如梅尧臣的《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野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词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梨花

梅尧臣(1002—1060),安徽宣城人,只做过主簿、县令等小官,仕途极不得意。他在诗坛上享有盛名,崇尚“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这首词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上片咏春草的嫩绿可爱、生机蓬勃,借以寄托词人初仕时之春风得意。下片写“落尽梨花春又了”的迟暮景象,曲折透露词人仕途失意,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这首咏草词写得很含蓄,词人之寓意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象上面列举的这些词,风格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去补充、丰富作者所创造的形象和意境,在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