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邪”会有哪些症状?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可以“祛除湿邪”

 城市里的小草 2020-02-06

之前我们说了“湿邪”是个粘人鬼,又是个善变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湿邪与热邪”相合后,我们又该如何调理?

汤药篇

儿童湿热内蕴其实可以简单分成外感和内伤两大方面。

起于胃肠、湿热内阻型

就是指湿热困阻于脾胃、肝胆等位置,也是湿热之邪最喜欢停留的位置,常表现出消化道不适症状,有脘腹胀满、烧心、反流、容易打嗝,嗝出之气有酸腐味,时常口臭等问题。

小儿体质纯良,发病原因较为单一,湿热内蕴,多发于肠胃之处,治疗上可以选择六一散,此方载于《伤寒直格》一书,为祛暑利湿的代表方剂,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传统上用于暑邪夹湿所致的身热烦渴、小便不利、呕吐泄泻、小便赤涩疼痛等症。

六一散组成:滑石180克、甘草30克。制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9克。(此为散剂服用剂量,中成药需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

六一散原名“天水散、益元散”,据古书记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因此得名。后又因方中两种药物比例为六比一,而称其为“六一散”。此方虽仅两味药物组成,却极具巧思,清热而不留湿、不伤正,有利水分阴阳之效。

方中主药滑石味淡性寒,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重能下降,滑能利窍,故能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出;臣药甘草清热和中,以缓和滑石寒滑之性重坠以伐胃。因而二药以大小剂量合用,可使机体表里三焦暑湿之邪俱从下渗泄而除病。

起于外感、湿重于热型

此种情况可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的症状。

小儿体质单薄,不可冒用重剂,宜轻解湿热,治疗上可以选择三仁汤调理,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祛湿剂中清热祛湿的代表方剂,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三仁汤组成:滑石18克、通草6克、杏仁15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18克、竹叶6克、厚朴6克、半夏10克。

此方虽名叫“三仁汤”却有八味药物组成,而方名中的三仁,正是本方的君药所在。

苦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助脾胃运化湿邪;生薏仁味甘淡,渗利下焦湿热,有助利尿通便。三药相合,三焦并调,使得全方能够宣化上焦、运化中焦、渗利下焦,让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茶饮篇

每到玉米丰收的季节,我在市场中就会看到,上了岁数的叔叔、阿姨们在玉米摊上收集玉米须,我在心理默默的给他们的行为点了个“赞”,我知道他们一定是给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家人准备的,因为玉米须具有调节三高的作用。

而实际上玉米须煮水,给宝宝喝也是利水祛湿的好零食。

玉米须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玉米的花柱和柱头,又名玉麦须、玉米胡子、玉米花须。

该药物始载于《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玉米须,味甘平,归膀胱肝胆经,其性甘淡渗泄,功专利水渗湿,还可利湿退黄,单用玉米须煮水即可。

就在过去的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就曾对中药玉米须做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并证实其对于代谢综合征(MS)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玉米须主要含有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甾醇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烷烃类、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其醇提物可抑制脂肪细胞分化、脂肪积累,玉米须多糖是玉米须降糖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药理研究已证明,玉米须多糖可以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降血糖功能,可修复和改善胰岛细胞形态和功能,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促进肝脏、肌肉等外周组织和靶器官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

最终证明,“玉米须减轻体质量、降压、降糖和降脂的效果显著,对于MS组分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MS的治疗。”

所以,夏秋季节,谁家宝宝体内湿热内蕴,出现咽干、口渴、尿黄、口气、大便干燥或粘腻的时候,熬点玉米须水当茶饮,也是一个好招哦。

外治篇

脾是生痰之源,湿气为患与脾定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今儿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足太阴脾经”上的祛除湿邪的要穴---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合穴五行属水,更是祛湿的要穴。从“阴陵泉”的命名上就可以窥见一二,“泉者水也”,此穴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取穴方法:采用坐位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每天用手指按揉此穴,每侧10分钟左右,如果体内有湿,按这里会有轻微的胀疼,可以从轻柔的手法开始,逐渐增加力度,但是要坚持,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的配合度会越来越高,这也是说明孩子湿在慢慢消退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