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明末的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 凡是有癖好的人,对一样东西爱到了极致。 随着阅历的渐长,能够保持某种痴气,实属难得。 过去的文人,好美食。 用老话里说,这属于雅好。 清朝的金圣叹,亦庄亦谐。临终时留下遗言,花生米与豆腐干一起吃,能嚼出火腿的味道。 置生死于度外的紧要时候,仍能对火腿的滋味,念念不忘。 实在是,要用“痴”来形容。 过去的文化人,如果既没有癖,又没有痴。那似乎有点无趣,反倒不正常。 不过,话说回来,让人一直琢磨不透的是,这花生米和豆腐干,怎么能吃出火腿的味来? 曾经专门尝试过一回,并无同感。 想来问题原因是,这已经不是清朝的花生米,清朝的豆腐干了。 一回,茶友在私信里提问,是不是高山白露茶就能出枣香? 高山茶+白露茶=枣香?不由让人想起花生米和火腿味之间的事。 客观的看,要得出白茶里稀罕的枣香,这两个前提,远不成立! 《2》 那位茶友的问题里,一下子提到了两个概念。 一个是高山茶,一个是白露茶。 高山茶的概念,针对于平地茶而言。 所谓的高山茶,是用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茶树原料,所制成的成品。 高山茶里的“高山”,海拔要求是一个相对概念。 好山好水出好茶,高山茶的海拔要求,并非一味是越高越好,而是看综合的环境条件。 相对于平地茶园,通常高山茶园在温、光、水、气、土等先天条件上,都更为优渥。 高山茶园,海拔相对平地高,昼夜温差大。 对茶树的自然生长过程而言,更有利内质的积累。 光照条件上,高山多云雾,阳光透过云雾倾洒而下时,可以形成温和的漫射光。 漫射光照的照拂下,茶树叶片内部的叶绿素,光合作用效率更高。 而平地茶园里,云雾层少,遮阴的植被少,生长在其中的茶树,容易受到阳光的过分灼晒,不仅不利茶树的养分积累,还会让茶叶内的茶多酚等苦涩物质,过多生成,原料品质不佳。 再来说到水分和空气质量,这两点并在一起讲。 高山茶园,海拔高,污染少,植被多,生态多样性好。 从整体的小气候条件看,高山茶园拥有云雾层充当调节,环境温润,轻纱般的云雾,能够为茶树全方面的补充水分。 玩着凉凉的云,呼吸着清凉的山风,与竹海松林为伴的高山茶,自然品质更出色。 而平地茶园,容易遭受汽车尾气等污染,环境空气质量不佳,茶树难以得到充足的滋养,自然产不出韵致空灵的好茶。 至于土壤条件上,陆羽在《茶经》里就已经提及,上者生烂石。 高山茶园里,相对土质条件更疏松,土壤内含矿物质更丰富。 整体土质上对比,平地茶园里的土壤,砂砾质含量少,透气性不佳,并不利于茶树的生长。 总的而言,高山茶园出产的白茶,先天茶青原料品质高,内质积累充足。 而白露茶,顾名思义,是指白露前后采摘下来的白茶。 具体到白茶里,白露茶,采的是白露寿眉。 白露时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天日暖,而夜里降霜,冷热交替,昼夜温差大。 这样的特殊时节下,采下来的白露寿眉,叶片长得更加的厚实,叶背白毫量相对更多。 从整体的内质上看,看似梗叶粗犷的白露寿眉,内部的养分含量不容小觑。 用一句话总结,高山白露茶容易枣香,原因在于它们的先天原料,为后期枣香的生成,奠定了必要的前提! 既得了天时,又得了地利,是高山白露茶的优势所在! 《3》 白露茶,是白茶界的明星。 到底,白露寿眉为什么好?这得从独特的节气环境说起。 白露暖秋色,月明邀清风。 冷热交替的白露节,昼夜温差大,处于仲秋时节。 这时,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茶树们在白天的时候,因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物质含量更多。 而入了夜,夜凉如水。 夜间的降温,让茶树们因呼吸作用导致的养分消耗,相应的减少。 在这一增一减的过程间,白露寿眉的生长优势,不言而喻。 温差带来的生长优势,个中道理,和吐鲁番的瓜果为什么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得了天时和地利,高山白露茶的品质,自然绝殊。 要好喝,秋白露。绝非虚传。 到了白露节,南方的秋意,还远未到达浓郁的阶段。 高山茶园上,虽然要比山下的气温冷一些,但也没到草木凋零的状态。 恰恰相反,仲秋白露时,山上是一派草木葳蕤,草木丰茂,植物们抓紧最后的时机,不断生长的时候。 到了这时,茶树们的生长速度放缓,不疾不徐,拥有更充裕的内质修炼时间。 每年,到了深冬和早春,再去泡一杯新茶期的白露寿眉。 荡漾在白盖上的清扬草木香、花草香,甜花香、芦苇香,清郁又迷人。 只仿佛,仲秋时节大自然的最美妙气息,尽汇聚于此。 白露寿眉的梗叶内部,先天积累的芳香物质充足,为后期的枣香形成,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4》 高山寿眉茶,是容易出现枣香的原料。 因为高山出好茶,茶叶内质积累丰富。 因为冷热交替的白露节,尤其有利于秋寿眉的胶质物、可溶性糖的积累。 这部分重要物质,是白茶枣香生成的重要前提。 换作了白牡丹、白毫银针,因为没有明显的梗和叶,按正常的制茶工艺,不可能出现枣香。 而光光是白露寿眉,远不足达到枣香生成的要求。 白茶寿眉,若想出现枣香,须要经过压饼。 茶梗和叶片100%完好保留的情况下,茶叶内部的胶质物没有析出,天然原味的寿眉散茶在后期陈化中,容易修炼出药香、陈香、粽叶香、竹叶香…… 唯独没有的,就是枣香。 只有当寿眉经过了压饼,并且在压饼工艺出色,压制程度松紧适中的情况下,寿眉饼的后期陈化时,有更大的概率,出现枣香。 白茶枣香的得来,可以从茶饼压制的过程中,窥见端倪。 将寿眉散茶压成饼,预先在将干燥的散茶取出后,需要将茶叶适当的蒸软,恢复部分的韧劲。 再然后,放入干净的布袋内,进行包揉。 包揉的过程中,梗和叶彼此来回摩擦,发生了部分破裂,茶叶内部的细胞液部分破裂,裹挟着不少的内质物(胶质、可溶性糖等)沾附在茶饼的表面。 再然后,经过专门的机器压制定型后,再将整块茶饼的含水量,烘干至达标的要求,压饼的工序过程,即可完整。 压茶饼,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不过多破坏茶叶内质的同时,将整块茶饼压制得松紧适中。 如果是压制茶饼时,稍不留神,压饼的力度和时间没调控好,将茶饼压制得太死,整块茶饼压成铁饼般硬邦邦的状态。 这样被压死了的茶,内质物过多受损,后期自然难以陈化出色的风味。 属于一块寿眉饼的枣香梦,就此被扼杀在摇篮。 《5》 高山白露寿眉,经过压成了饼,整体被塑了形。 一块块的茶饼们,规格统一,边角圆润。 寿眉的梗和叶们,细胞壁部分破损,内部的胶质和可溶性糖析出。 压制工艺到位的整块茶饼,在后期酶促氧化的帮助下,风味可以不断陈化。 随着时光的不断雕琢,白茶的风味可以愈加甘醇。 白露寿眉,貌似其貌不扬,茶梗明显,样貌平平。 但经过压饼后,茶饼内部茶梗的存在,却有利于茶饼内外的良好转化。 寿眉饼的茶香,经过芳香分子们,不断的聚拢、抱团、转化后,会生成全新的香气。 一开始,新茶寿眉刚刚压成的茶饼,闻起来带着蜜饯般的香气。 ![]() 越往后,在妥当的保存条件下,三层包装逐层密封,存茶环境湿度不超过45%,做到了严格的避光、干燥、密封、遮阴、无异味条件仓储。 存满了一年、两年后,高品质的白露寿眉饼,就能转化出,接近于枣香的风味。 越往后,这股子香气越明朗,越清晰。 如果是一整箱,一整件的白露饼,一齐储存,一同陈化。 那么在开箱时,一打开箱子,这股子浓郁的枣香,就能够透纸而出。 虽然说,单独从一块茶饼上闻香,干茶状态下枣香不浓不显。 而等到一冲泡,注入沸水的一刹那,枣香分外张扬。 揭盖闻香,温暖、悠扬的枣香,类似刚蒸好的红枣糕的香气,将人的感官嗅觉,牢牢占据。 一定的时光修炼,韬光养晦,才能铸造白茶寿眉饼的独到枣香! ![]() 《6》 枣香的得来,并非是高山茶+白露茶的产物。 不过,高山白露茶,由于原料品质出色,内质积累丰富。 在后期机遇得当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枣香。 高山白露茶后期生成枣香的必要机遇,在于茶饼的压制,以及妥当的仓储陈化。 没有压饼,散白茶不会出现枣香。 未经陈化,没有时间的历练,枣香不显。 可见,对高山白露茶而言,生成枣香,少不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