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沉则随与胯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文苑书店66 2020-02-08

偏沉则随”一句出自王宗岳《太极拳论》,其完整表述是“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这四句话16个字是整篇拳论的核心,也是指导我们习拳的纲领。

因此,对这四句话的不同解读可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至南辕北辙。



     对于这四句话16个字的解读,我的认识是:“立如枰准”是对拳势静态的描述和要求,枰者,棋盘也。准者水准也。总之是强调支撑八面稳如泰山的状态。“活似车轮”是对拳势动态的描述和要求,就是动起来要像车轮般灵活。而后两句“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则是对“活似车轮”的条件设置,偏沉者一头轻一头重也,阴阳能分致顺遂也,双重者阴阳不分致停滞也。换言之,“偏沉”能使车轮转动灵活,而“双重”则使车轮运转重滞。比如,一个鸡蛋在桌面上根本立不起来,因为只有一个支撑点嘛,这是偏沉现象。而如果在桌面上撒上一点盐,鸡蛋就立起来了,支撑点多了嘛,这是双重现象。如果从物理学上分析,偏沉生成了势能,就如水往低处流一样。而双重则妨碍这种势能的产生,成为拳病。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言:“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在我们理解偏沉则随的拳理基础上,我们下边来讨论一下太极拳的胯的运动。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人体胯的基本结构。

图1.人体胯的基本结构图 
  图1.所示胯骨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它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这三部分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动习惯是以胯骨作为“支撑”来运行四肢的,因而导致胯周围及其关节的肌群肌腱在运动时并没有主动伸缩的意识,长此以往,肌肉便出现紧张箍住的状态,也就是不会用劲了。我们习练太极拳时强调要以腰胯带动四肢运转,所以就特别以要求松腰、沉胯、坐胯、开胯-----,总之要把胯的先天伸缩功能充分的开发出来。


图2.人体胯的结构动态视频

那么,胯是怎样运动的?有学者研究指出:胯的运动中,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移位最为常见,如果以骶骨为中心参照物,可以做出一个简化的理论模型(参见图2)。

图3.人体胯的基本运动方式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髂骨的运动方向有:上移、下移、旋内、旋外、前倾、后倾,如果再加上股骨头的旋内、旋外。把这些移位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后,左侧髂骨六个方向,右侧髂骨六个方向,再加上双侧髋关节各两个方向,会得到至少6×6×2×2=144种移位方向,可见胯的运动是多么的灵活。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偏沉则随与胯的运动有什么关系?我想通过以上对“偏沉则随”拳理的解释和胯的基本结构及运动方式的讨论,你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了。简言之,胯的上浮、下沉、上移、下移、旋内、旋外、前倾、后倾,以及股骨头的旋内、旋外这些运动方式必然会导致身体重心的位移、转换从而形成“偏沉则随”的功态。反过来说,要按照“偏沉则随”的拳理行拳走架就必须要正确的运化腰胯,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诚如拳家张志明老师说的那样:偏沉则随是太极拳道法自然的入道法门,行拳如流水,要被动不要主动,要重量不要力量,要流动不要移动。

     那么,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如何体悟“偏沉则随”和胯的运动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这种关系?我认为还是应该先从太极桩功开始,继而在盘练拳架及推手中逐渐进行体悟和训练。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让我们先做一个实验,图3是一个容量为2000毫升的玻璃烧杯。

图4.烧杯实验图示
先往这个烧杯中注入清水,到2000毫升的刻度为准。然后往烧杯中水面上轻轻放入一片硬木片,你会观察到,木片会慢慢的往下沉落,最后到达烧杯的底部。让我们重新换成一片软木片,用手指将其摁住在烧杯底部,然后松开手指,木片便会轻轻的往上飘浮,到水面时便会飘荡起来。
通过实验,我们悟到了什么?悟到了太极的“轻、重、浮、沉”的内涵。我们说,木片往下沉落为“沉”;木片沉落触到烧杯底部为“重”;木片往上飘浮为“轻”;木片飘浮到水面后飘荡为“浮”。在太极拳修炼中,“沉”和“轻”是上手,是要追求的。而“重”和“浮”是病手,是要避免的。杨氏传抄老谱中专门有一篇拳论《太极轻重浮沉解》对此进行了详尽论述。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太极拳桩功、盘练拳架及推手较劲中进行亲身体悟。
无极桩中的体悟:桩架姿势如预备式,形如坐凳。在无极桩功中,通过凝神调息,使神意的蓄发调动内息的鼓荡吐纳从而引动身体九弓的微微张弛,可着重体悟两胯平行的上浮和平行的下沉的感觉,使能进入“沉如水洇沙,浮如气蒸腾”的境界。
熊桩中的体悟:这种桩功是杨澄甫弟子郑曼青门派所传,他们称为熊经功。其桩架姿势如浑元抱球桩,所不同的是,它是动桩。要求左旋右转。在熊桩的修炼中通过凝神调息,使神意的蓄发调动内息的鼓荡吐纳从而引动身体九弓的微微张弛,可着重体悟两跨的旋内、旋外、前倾、后倾的感觉。桩功的训练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常年累月的持之以恒的训练体悟。
在桩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盘练拳架和推手中进行体悟。在拳架的每招每式及前后招式的转换中,对腰胯的运化方式和规律进行训练和体悟。在推手中,双方处于不丢不顶粘黏连随的状态并且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进行较劲,也要训练和体悟腰胯的运化方式和规律。
通过这些全方位的训练体悟,就能掌握偏沉则随与两胯运转的规律。阴阳能判,虚实能分,动静自如,行拳走架如行云流水,方能尝到内家拳的修炼乐趣,方能掌握内家拳之真髓,拳艺就会渐入佳境。诚如《太极轻重浮沉解》拳论中所说:“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