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学堂——防己黄芪汤

 中医李超 2020-02-08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注:防己黄芪汤亦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与《金匮要略》存在剂量差异,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防己黄(芪)汤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

  甘草二两    黄(芪)五两    防己四两   生姜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神农本草经》药解

 防己:味辛平。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痈,除邪,利大小便。(《御览》作石解引云:通凑理,利九窍)。生川谷。

 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见贤思齐,前贤注释:

 黄元御:此段见“湿病”。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汗出当风,窍闭汗回,浸淫经络,是谓风水。风性发扬,是以脉浮,水性沉着,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病因风得,是以恶风。防己黄芪汤,术、甘燥土而补中,黄芪益卫而发表,防己利水而泻湿也。土湿木郁,肝气贼脾,则病腹痛,芍药泻木而清风也。

 尤在泾: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医宗金鉴》:脉浮,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已、白术以去湿,黄耆、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荣卫也。

 近日学习此方时,联系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常人脾胃运化如常,津液输布无恙,感外邪亦不患风水;阴盛之人,卫气不充,腠理不固,故汗多而畏寒,感受外邪,则津液输布失常,易成风水。如此思考,汤名防己黄芪,实已点名病机,以防己利水、黄芪补卫气不固、大枣、甘草二味健脾养胃固中,且甘草坤土之中尚兼木性、生姜辛散驱邪利水、白术寓收敛于健脾之中。

 验案精选(节选自刘渡舟医案)

李某,女,32岁。周身浮肿已一年多,两腿按之凹陷成坑。小便不利,食欲不振,神疲体乏。望其面色黄白虚浮。舌质淡而体胖,脉沉缓无力。初用五苓散加苍术,附子,服二剂后略有所效,改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黄    芪30g     防已10g    白术60g    生姜10g   

炙甘草10g     泽泻15g    茯苓15g    肉桂6g

车前子18g    大枣7枚。

  用六大碗水,煎药成二大碗,分温4次服完。再煎时,用三大碗水,煎成二碗,分温3次服,二剂药后,小便畅利而肿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