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为何要读书?为何要思考?存在主义告诉你答案

 如烟似海 2020-02-13


文眼看世界

02-09 13:37优质原创作者

已关注

人生因无聊才读书,人因痛苦才思考。


——题记


1,存在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四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海德格尔、加缪、保罗·蒂里希。


存在即人的生存,相当于经历、实践、感受、体验等等人生的全部内容。世间万物都存在着,但人存在的方式即所谓“生存”,却与世间万物大相径庭。人在与现实的每一接触中,都有着自我结构与世界结构的相互依存。


从哲学意义讲,非存在并不是指一个人死了,而是指他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成为非我或非人。非存在是对人在本体上的自我肯定、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和精神上的自我肯定的致命威胁。


面对人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焦虑,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勇气,进入到生命的伟大创造和超越。我们要不顾非存在之威胁而对自我进行肯定。这种肯定绝不是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对存在之焦虑的克服和战胜。


存在拥有根本的地位,渗透在一切存在物之中。由于太过于普遍,所以人只在面临“虚无或非存在”时才意识到它,这就像只在缺氧时才意识到氧气的重要一样。说“有上帝”和说“没有上帝”一样,都是无神论,因为所谓“有”和“没有”,乃是存在物的事情,两种说法都把上帝当成了存在物。但上帝不是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存在本身”是“超越上帝的上帝”。


所谓人人都分有神性,是指存在者都参与了存在本身。所以,存在的勇气也植根于存在本身。要克服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只有参与到永恒之思考中,我们才能接纳世界和自我的不完美,进而通过努力和向上的抗争,完善发展。


在对意义的绝望中,存在通过我们肯定自己。勇敢的面对虚无人生,承认和接受无意义,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这是一种信仰:当我们有勇气把怀疑和无意义纳入自身的信仰,乃是对存在的力量的体验,是接纳世界的体验。


2,人


人与社会


人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社交与他人沟通交流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开的时代特征。作为一个人,我们只有在与他人不断遭遇的情况下,才成为并保持为一个人。


人与自己


人永恒存在于自我与世界、个性化与参与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中。自我之为自我,只是因为拥有一个世界。它既属于这个世界,又与之相分离。自我与世界相互关联,个性化与参与也相互关联。


在处理人与群体或集体的关系时,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能让自我消失于集体之中,也不能使集体消失于自我之中。总体看,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自我一旦陷入到群体,就丧失了理性和辨别,变得很弱智和冲动。


3,存在即生存


生存的独特之处在于:


第一,生存者即人可以意识到自身,就是说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可以超越主客对立;


第二,生存者即人永不停留于现在的状态,他总是未完成的,就是说他总面临种种可能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选择把自己造成不同的人;


第三,生存者乃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个体。因此,由于自己的抉择,人可能成为本真的自我,与自我同一;也可能失却本真的自我,与自我分裂,堕入低于生存的存在形式。


4,生命的三重焦虑


生命的第一焦虑: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


死亡可以夺走生命,毁掉人的存在。焦虑是从生存角度对非存在的意识,对非存在乃人自身存在之一部分的认识,它被体验为人自己的有限。恐惧与焦虑不同,因为它有确定的对象,人可以对之采取行动以克服它。焦虑却无确定的对象,它的对象是对每一对象之否定,是威胁本身而不是威胁之源,因为威胁之源乃是“非存在”,乃是“虚无”。


死亡是哲学的一部分。


哲学不能不探讨死亡,正如它不能不探讨生存一样,因为,死乃生之组成部分。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的一生就是熟习死亡,哲学家准备好去死,即把生视为死之准备。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践行了他的哲学,这种死亡真正构成了他的一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的死完成了他的哲学。


蒙田说,教人怎样死,就是教人怎样活。


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的可能性,都在作为主要可能性的死亡之光中来作出估价。当一个人在对死亡的预期之中生活时,他的生活就有了一种决断,这种决断把统一性和完整性带给了分裂的自我。而且,人在死亡这一有支配作用的可能性之光中,才能把握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可能性。人可以通过预期中的死亡而生活,达到本真的生存,达到不可动摇的愉快与平静,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丝尽方得春蚕意,泪干始见蜡炬心。苏格拉底、蒙田和海德格尔都通过死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推动我们的人生,只有读懂死亡,明白人终有一死,人生才能得以实现超越和提升。


生命的第二焦虑:罪恶忏悔


当自己的做错事,做了罪恶之事,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想要忏悔时,就会出现一种焦虑。


生命的第三焦虑:空虚无意义


空虚、无聊、没意思、我在这世上是多余的、我活着就是社会的负担、人生如梦、“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第三焦虑所表现出的人格心理特征。


对此,保罗·蒂里希认为人的存在包括他与意义的联系。只是根据意义和价值来对实在(包括人的世界和人自身)加以理解和改造,人才成其为人。如果人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的依托,将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也就意味着他不存在。


5,何为生命力?


在蒂里希看来,生命力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使人超越自己而又不失去自己。一个存在物超越自身的力量愈大,它所具有的生命力就愈强。


一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人,是对存在认识深刻且对存在能够实现超越的人。虽然这种超越和认知很多时候是痛苦的,但却为我们带来了智慧和自由。


(备注:本文大部分思想来自慧田哲学人)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