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音 整体观 自觉的宇宙需要匹配的世界观
 初始之修,勿以博览为务 文 / 原音 公众号 / 整体观(zhengtiguan) “始修者,只要把内圣修持要义熟悉后,就要下苦功专修,切勿以博学为进取门径。” “初始之修,勿以博览为务”是尹真先生所著《传统修身法理》一书中关于内圣修持起步的一句忠告。用白话来讲,就是:如果你是刚开始修持内圣功夫,那就不要把多学多看各种庞杂的内容作为重要的事情。- 壹 - 近年来,如有修习者想要更多地了解修身之理,我就尽己所能推荐一些经典的资料供其阅览。可是一段时间后,当我问及他们学习的情况时,一部分人反馈回来的信息却是:很少看,或者根本没看。他们只是心理上觉得自己已经占有了这些资料而已,就像有的人买了很多书,但是绝大部分一直放在书架上保持着崭新的状态一样,满足了心理上的占有欲,实际上什么都没学到。
看不懂,或者看不进去,有的说“一看就想睡觉”。这除了个人兴趣、文化水平所限等因素之外,最大的障碍恐怕是自身修持的深入程度以及对“理上开窍”的体悟不够所致。 博览杂学,固执己见。你要说没看,他也是浏览过的;你要说看了,实际又跟没看差不多。因为你所推荐的资料,在他看来只是万种学说之一而已,并不值得特别重视。这种人看上去博学多才,实际却没有一个主心骨(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一方面,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热衷于探寻捷径、求新猎奇,静不下心来真正把内圣修持作为完美自身的终身要务去践行;另一方面,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你才说一句,他便有十句己见等着。 反观那些学了简单的理法之后就去勤于实践的人,身心优化的程度倒是更为显著。程颢曾说:“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至如博观泛览,亦自为害。”用白话来讲,就是:修持内圣之学的人如果优先去钻研文字学说,很少有能达到悟道层次的,即使看了很多、学了很多,也只是自己害自己而已。这么说来,难道“理法并重”、“理上开窍”、“以理作意”等原则都错了吗?难道理论不要学了吗?“理法并重”强调的是“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悟理与修法交相呼应,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理上开窍”强调的是“理”与自身生命的优化过程相结合,正如朱子所说:“凡看文字,非是要理会文字,正要理会自家性分上事。”“以理作意”强调的是,在未悟之前,若想正确运用意识,就需要有一个真“理”作为意识活动的内容,所谓“以道求心”,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生命优化的过程。所谓“亦自为害”,就是没有“并重”,没有将“理”与自身生命活动建立联系,没有以“理”去规范自己的意识活动,最终只是“钻纸上语”,当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既然“理”还是要学,可是“博观泛览”又不行,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学呢?朱子对洪庆说:“学者须要主一,主一常要心存在这里,方可做工夫。”“今看文字,又理会义理不出,亦只缘主一工夫欠缺。” 何谓“主一”?阳明先生说:“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也就是一心在天理上,这个“天理”就是心之良知。而对于绝大部分未“致良知”的普通人而言,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学习者应当专注于一个理法体系深入进去,“心”能在这个体系里定得住了,心里有了这个主心骨,不动摇了,就去下功夫修。现在有些人看了文字,却领悟不了其中的要义,主要是缺乏专一深入的心态和工夫的缘故。 所以,理论当然要学,但是先要专一精修,尽可能把握其中要义,接下来便全是实修功夫。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修”绝不仅仅是指功法的练习(世人常将“实修”与方法的练习等同,实为以偏概全之谬),还应包括对“理”的修学(直接改变参照系;“理法不二”,而非“理法对立”)和在“事”上的应用与磨炼。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后两者比具体方法的练习更为关键。对此,尹真先生在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博览应是开悟以后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