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

 zjycy 2020-02-15

                       再论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
[日期:2008-10-26] 来源:  作者:苏云放

【摘要】  从人体复杂系统 研究焦距揆度膜原,应有两个系统:狭义膜原系统、广义膜原系统。狭义膜原论内涵:一直行纵向伏膂膜(原),二横断面走向横膈膜膜(原)的关系结构;广义膜原论内涵:①九横断层膜(原),②九直行纵向膜(原),③十八横轮的横断切面膜(原)的三组关系结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司功能的人体气化巨系统,决定了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功能层次的大系统,统辖下层的诸子系统。巨、大、小子系统功能层次制约着各层次纵横交叉膜原的关系网络 “纽结”,关系网络纽结的有机对应单元,决定了诸系统膜原的特殊结构。系统膜原论是建构在三焦——膜原门户说经典命题上,薛生白的“膜原为三焦之门户”说具有卓越的原创性贡献,解构这一命题,打开三焦玄奥性大门,把处于尘封,模糊状态的膜原说,引入到复杂系统研究范畴内,将平面几何图式的迷茫膜原,激活成立体三维结构空间膜原,促使其站立、行走、鲜活起来,纳入到三焦气化巨系统内,以主司、循、历、络、约,层层贯通的整体恒动说,通会一气,最终落实到“方证”对应,临床有效治疗 的焦点上,开拓中医系统膜原论自主创新的 现代 模式。

【关键词】  系统膜原论;功能层次;三焦;三焦门户;内经;温疫论;关系结构


    中医人体膜原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五大论,迨至明·万历年间吴又可首次 应用到临床,作为烈性传染病之一,湿热疫疠的一个经典证型;疠气邪伏膜原证。从病因、病位、传播途径、治法、方药加减变通,至少六个层面上在《温疫论》中作了精到的论述,成就了中医外感热病的一个原创贡献[1],为我们拓宽中医药辨治现代多种感染性疾病、疑难病,提供了一条承先启后、可持续研究的思路。
   
  百年之后,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在承传吴又可“邪伏膜原证”的理念上,提出了一个经典命题:“膜原为三焦之门户”。何谓膜原,薛氏明确指出:“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府,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薛生白《湿热病篇》原文第一条自注)提出了解构中医温病学“膜原——三焦”复杂系统功能层次,关系结构的玄奥性猜想。

  1  一个经典命题的现代猜想
   
  薛生白(1681-1770)在《湿热病篇》第一条原文自注中,提出这个经典命题已经有250年之久,但至今没有人对它作过系统的揭盖破秘,余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诚求教于天下同道。欲破解这一命题,至少要理清以下思路:何谓膜原、三焦;膜原为什么是三焦的门户,《内经》五大论膜原讲的究竟是什么,吴又可膜原说对《内经》五大论作了什么样的承传与发展,膜原为什么是半表半里证,膜原究竟有没有结构,是解剖实体结构还是形上虚体结构,抑或是“非虚非实”的中介结构与功能层次,膜原为什么在明末万历年间与烈性传染病——湿热疫发生了对应关系,吴又可为什么把膜原作为辨治湿热疫疠的一个证型、病位,吴又可所指的膜原与《内经》五大论膜原有什么内在关系,能否用现代技术工具找到或证实膜原的确定形态部位,运用动物实验造模可否破解膜原本质结构,膜原证候学研究可以规范化、数字化吗,能否融入现代医学、生理生化微观指标。
   
  薛生白为什么要把膜原与三焦捆绑在一起,作为三焦之门户的膜原,既有门户,必有其内室与廊道,它们具有哪些关系结构,功能层次。

  1.1  《内经》五大论膜原说  有关膜原的最早古籍经典是《内经》五篇大论,分别为:①《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②《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③《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行,故痛;……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④《灵枢·百病始生篇》:“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缓筋,饱食则去,饥则痛。”⑤《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稸积而作焉。”
   
  《内经》五大论膜原是建立在直视、粗略式人体形态学解剖工具之下。基于先秦 中国 道家形上之道 哲学的整体介入,五大论的膜原已经开始从形下形态解剖,步向形上功能医学层次思辨之路。
   
  从“智者察同,愚者求异”的整体论出发,中医放弃了人体微观无限可分割的“殊相”,即追踪膜原“是什么”(bEIng)本质结构的原型解剖求真思路。遵循中国道家、尤其是黄老学派,从整体恒动层面上,去把握具有共相、普适性,能够指导、调整、揆度内涵的模型思维功能膜原求真之路。不过在这两者之间,并非有清晰的划界,而是处于主客交浑的“朴散”状态。再者,膜原所处的人体空间解剖位置,处于平面几何视域,平铺直叙为:①脾胃以膜相连;②五脏横连膜原;③肠胃之间膜原之下;④小肠膜原之间;⑤肠胃之外膜原之间,以上①~⑤纵横交叉的膜原网络“纽结”,其交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以脾胃大小肠,中下两焦消化系脏器为互系对应。从临床病理症候描述可见,多作为外感热病的发热、疼痛,风寒外袭,气滞血瘀等病种。

  1.2  吴又可膜原说的病位确立  假如把《内经》文本界定在战国与秦汉之间,膜原学说尘封已不少于二千年,吴又可抹去了 历史尘埃,慧眼独识地把膜原学说重新显露公世,原创性地应用于临床。作为湿热疫疠烈性传染病、半表半里范畴内一个特殊层次的证型,确定了疠气盘踞膜原的病位巢穴。“邪气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会于胃,故胃气能敷布于十二经中而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温疫论·原病》)
   
  吴氏的膜原说是一组功能系统层次的关系结构 理论:①证型:疠气“邪伏膜原证”;②病因:杂气、异气、戾气、疠气,乖戾之气,其说皆一,是有别与“六淫”之外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用六个否定负的逆向反推法,反推出一个肯定,即是疠气;③病位:膜原处于经与胃之间的半表半里区间;伏膂之下,肠胃之后的空隙夹缝内;④治疗大法:疏利透达法;⑤传变:简约为“九传”,即九种表里传变的路径;⑥方药:达原饮及变通加减类方。
   
  吴氏的原创性贡献:运用临证试错法,第一个把《内经》 时代处于“朴散”、主客交浑状态的膜原说,浓缩为一个经典的证型。确立了病位,创立了理、法、方、药齐备的治疗系统模式,填补了《伤寒论》辨治外感湿热疫疠证、烈性传染病的空白,为清代叶、薛、吴、王的温病学体系开拓了先河。特别提示一点,当吴又可用天才的直觉洞察确定“疠气”这一有形有质的怪物—病原体的时候,荷兰的一位布商列文虎克至少还要再过50年才磨制出一面放大镜;欧洲人终于发现了细菌。这是吴有性的悲怆呢抑或是中国医学的不幸?还是天道使然?叹息是没有用的,历史的时间之“矢”已经为此圈成了句号。而值得我们三思的是,当列文虎克在阳光下池塘边,面对放大镜,惊叫奇妙的发现时,吴氏的后继者清代医界四位杰出智者,并没有沿着吴氏疠气究竟是什么物质(being)构成的思路探索向前,恰恰是重新返归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审证求因的老路上,这才是值得我们惊奇的。

  1.3  薛生白“膜原——三焦”门户说内构  把膜原作为三焦的一个门户,挂靠、扭结、络属贯通一气地看 问题 ,薛生白可谓原创者,天下第一人。
   
  膜原为什么是三焦的门户呢?这是个值得令人追踪不息的百年悬案、个案,或说是公案也罢。上至《内经》、《难经》没有人提出过,下至当今,没有人作出过解答。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只是用极简约的话语提出这个命题,没有对此作过任何解释。《内经》五大论说尽了膜原,但没有一处把膜原与三焦挂靠在一起;《难经》说尽了三焦,却没有一处把三焦与膜原贯通一气,成为一整体。只有同时代的钱塘学派创始人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举痛论篇》诠注上说:“盖在外则为皮肤、肌肉之腠理,在内则为横连脏腑之膜原,皆三焦通会元气之处。……邪在膜原之脉外,则内引小络而痛,盖膜原间有血络也。”他把膜原→通会元气→血络→疼痛症,串通一气,但没有点出“门户”这样的关键词。
   
  既有门户,必有廊道,亦有其区间内室、单元……,用援物攀比的思路,请允许我们作这样的猜想。既然把膜原类比为三焦的一个门户,有门户必有其称之为门户的大厦,门户应当有开阖、出入的启动功能装置——枢机;门户还须有闭锁、开启的“阀”。更为至要的是门户口有出入、转输的质料:水湿痰饮、痰核流注、阴火、热毒、秽浊、疠气、邪毒等。
   
  门户是针对三焦而设,三焦内有通会元气、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宗气、清阳之气、血络之气等等,不一而足。诸气均须进出于此门户——胃上口之膜原。《难经》承传了内经有关三焦功能的论述:“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原者,三焦之尊号”,“主使决渎”,“通会元气”,“气之所终始”。如果把膜原作为三焦的门户这个命题假设成立的话,膜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膜原门户的开阖,升降,转输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三焦气化,决渎水道,通会元气,主持五脏六腑诸气、营卫、宗气、清阳、秽浊、阴火的升降出入、转输。就是说人体气化生命过程的巨系统—三焦功能态是由膜原这个门户作为出入口的。

  1.4  作为孤腑的三焦,它是人体彻上贯下,透里达外,一个最大的中空“腔子”,一层厚实通透而里外包裹的中空之原的“皮囊”,五脏六腑的元气皆由它主司调控出入,五脏六腑的浊阴皆由它主使排放。
   
  薛生白把膜原类比为三焦的门户、要塞,将膜原挂靠在三焦的巨系统内,显示出他超越同时代人的慧眼洞识。他当然赞成他的同道老乡、前辈吴又可膜原说卓越创见,同时也发现了一危机,即孤立地把膜原作为一个证候类型研究,将会导致人体整体思维的肢解、崩塌,这是中医思维大龙脉最犯忌的倾向。薛氏的门户说,把吴有性膜原论,从特定的由湿热疫疠之邪气感染,形成的证候病位说,置放于人体气化巨系统——三焦之门户中,促使膜原回纳到整体恒动气化功能层次内,切断了局部单元膜原可能导致的滑脱。
   
  由于三焦是包裹囊括调整人体五脏六腑外围一个最大的腑,又称孤腑,换言之,三焦既是包裹人体五脏六腑外围一张最大最厚而又无处不通透流畅的膜——“膲”膜。它具有调控人体上中下三焦、三清、三个区间的中空单元,无形气机的最大之“原”,人体上中下三个巨大的空腔——空阔之“原”。
   
  对此,周学海指点说:“原者,平野广大之谓也,皮与肉之交际,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膈肓之体,横膈中焦,夹层中空,莫非原也。”(周学海《读医随笔》)
   
  周氏对膜原的看法,已经超越了形态解剖,同时又是基于有形解剖为依托,在王冰、吴有性、薛雪的研究成果上,再向形上推进了一步。中医理论足迹的每一步拓展,都是建立在漫长的临床验证淀积,举一反三的试错法,再融合中国文化哲学的大龙脉,历经临床经验反复试错法,历经无数个“个案”学总结,沉淀为中医文化哲学——模型化的路向理念,加以匡定的构架认知模式。如果把目光再扩大一些,每一个理论的升华侧面,中国道家通过全身心的凝神贯注,把自身作为气化大小周天的实验室,尤其是道家内丹的诸门派,他们早于或同时于医家在体悟研究人体膜原系统气化流注的九曲幽道上,隐态的玄奥性机理上穷尽心机。如明代武当丹道派修炼道士们所描述的内丹图景,凸现出人体膜原论的片断闪光。

  1.5  用太极思维的视角揆度膜原  膜与原可划分为两个结构性概念范畴:“膜”,广义地存在于人体上下,左右形体中的每一个空隙内,“膜”具有屏障人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气血、水湿、痰火、元气、营卫之气的升降出入,转输功能;“原”,作为空间存在的广阔之原,亦和上述具有同样功能,只不过是反向的功能,它是作为畅通无阻而流注的通透性空隙管道。
   
  再向形上领起:“膜”作为人体刚柔相济的结缔组织,作为实体,其功能是主使隔阻,其体为厚薄,属阴主静,横断行走、主纳藏,为血为络,具有屏藩人体五脏六腑的气血功能。须特别指出的是任何“膜性”的实体组织中均占位有“原”的空隙通道,或称之为人体膜通道,亦即“原”空隙通透性网络气化通道。
   
  “原”作为膜与膜之间的空隙“廊道”,是全身左右上下透里彻外的气化通透性管道,它无处不在。主司畅通、透达、疏泄、流注、渗灌,其性为阳,主动,直行纵走;主使气血痰火的出入转输,其用为空;为纳入吐出,属“经”为虚为空隙。须指出的是,任何“原”之空隙中均内构有“膜”的刚柔相济的膜性组织结构实体,主司着屏藩,隔阻,防御,抵挡气血、痰火、水湿的过度流注与渗灌、外溢、潴留的双向调节机能。

  2  狭义膜原论的层次结构
   
  用今天人体复杂系统功能层次,关系结构目光重新审视揆度中医膜原说,有必要把膜原划界为:广义膜原,狭义膜原两个空间范畴。

  2.1  《内经》五大论膜原学说,吴又可、薛生白、张隐庵、周学海膜原论已经概略地匡定了这两个范畴,只不过在语言表达上仍处于模糊状态。如前所述,《内经》时代的五大论膜原是处于尘封、朴散、混沌状态中,广泛涉及到“脾胃大小肠”空间区域;吴又可膜原说有较清晰的病位划界:①伏膂之下肠胃之后;②经胃之间。薛生白的膜原说界定在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张隐庵与周学海则将膜原推向全身上下、左右、内外的空郄、缝隙、纵横交叉、刚柔相济、无处不到的阔大形态学膜性关系结构:膂、筋、经、络、孙络的网络巨系统内。
  2.2  鉴于 中国古代的算经、几何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欧洲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表达模式,这就决定了中西医学在空间表达上迥然相异。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七冲门、筋膜,只能以平面几何表达为主体,立体几何为辅佐的形式展开其图景。西方医学则反之,他们通过正常人体解剖学把形态学之“膜”已作了最清晰、超细化的表达。人体立体超三维空间结构转向平面几何化的必然结果是:形态学区间划界模糊,空间占位重叠、迁移。其二,中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致使中国人对“观乎天文,以测时变”[2],面对二十四节气,即时令时间维度具有强烈的天道→感应悟性,反之对空间定位的确定性的膜支架说相对模糊、薄弱。中国哲学的本质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辐射到医学上必然是以时间流注过程图景为主体表达模式,时间—虚体—整体恒动,天道圜流,时间结构恒动维度为一;其三,生命形态结构在时间维度统辖空间形态的图象中,展开的视域只能靠“通会”、“历络”、“循行”、“交会”、“终始”、标本、八纲、六经系统平面结构上的展开来点化表达气一元论,阴阳五行,整体恒动生命大龙脉,天人合一的势态。其四,生命的本质不是以空间决定时间,而是以时间虚体统辖空间形态学实体。假如承认中医整体恒动构架是这样的功能态使然,那么膜原的研究 是会立体地站立、行走起来,鲜活起来的。其五,膜原学说从杨上善、王冰 时代起,已经坚定地从形下结构实体之“器”,迈向形上功能态层次关系结构虚体,所以作为功能层次的膜原与三焦,试用人体复杂系统研究 方法:即焦距揆度透视法,司外揣内,剥而不离,分而有序地实行整体功能系统透视法研究是可行的。不管如何,正因为三焦,膜原对中医来说太重要了!它触及了中医基础理论 与医学哲理敏感的神经,是中医 现代化表达模式的突破口。中医对天、地、人三元的把握是“智者求同”,求同的思维模式即是《庄子·齐物论》认知法。功能膜原始元于前《内经》时期的形态解剖实体,历经道家哲理的形上升华。“齐”物,滤过后的质料已和经络结构的“超解剖”[3]性一样,转向了形上虚体,不具备还原论可实证、证伪过程机理,也找不到形态学特异的组织结构实体。不过,切不可误认为系统膜原论就由此悬空了,作为元整体膜原说,它与形下的形态学解剖结构膜原依然分而不离,仅仅是层次不同而已。

  2.3  《难经》对《内经》的四大发挥:独取寸口、命门、三焦、奇经八脉与针刺补泻均为中医架构的龙脉与支柱。尤其是三焦理论,用极简约又通会的勾勒。其中一句“有名无形”说引发到至今仍然争议不休,实际上《难经》作者看到了三焦在人体无法置换的扛鼎功能——气化;通会原气,肾间动气,点出了《内经》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隐藏在背后之所以然的第一驱动力,是原(元)气之别使,其特别的使命,即三焦的司职功能。元(原)气是什么呢,只有一个人议论过它,就是经世之才的徐灵胎《元气论》,纵使他再聪明,元气是什么物质构成的,他也无法回答。如果一定要回敬希腊哲学本体论(bEing)追问的话,元气是什么?元气的本质即是太一,元气的结构就是混沌,它是极端地清晰简洁,又是极其复杂多元。
   
  《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论膜原,须以矢状纵向看去,“膜原之下”应横断,横向观看去。“血不得散”点出了邪伏膜原证的病位,所导致的疼痛是由血气瘀滞为致病主因。“小络急行”,急者拘结、痉挛、挛缩、不仁是也,皆由瘀血主客交混导致气滞,迸发猝然疼痛证。“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亦须以纵向矢状直观空间病位,此处膜原乃指腹膜处的大网膜(具有透析渗灌等诸多功能态集束处),连贯背部伏膂膜层,左右胁肋间的胸壁膜,会阴半月型海底膜阔大的三维空间,俗称“腔子”,中医又谓之“脾司大腹”,即包裹大腹上下,左右,彻里透外中间夹层膜:上至剑突之鸠尾,下达曲骨之中极,左右十一肋端之章门。
   
  脾司大腹的气化功能态是建立在形态解剖为依托的结构实体上,大网膜是古人看得见摸得着,纵横交叉,刚柔相济统辖着脏腑之上的膜膂、膜筋,膜经,膜络,膜血络,膜微、孙络…。伏邪蛰踞于血络之中,由瘀滞转致“血泣”,凝结成较大集束状“宿积”,瘀滞于膜、膂、筋、经、络、孙络、微络之中,稽留阻滞日久稸积成癥瘕,变为疑难危症。

  2.4  何谓狭义膜原,经众多的 文献资料考证,所谓狭义膜原,从内经肇始以及后代诸家论述膜原的原始层面有二个字,值得特别地关注:这就是“横连”。《内经》五大论至少2次,吴有性在《瘟疫论·原病》,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均提及这个关键词——“横连”。将它置放于脾胃大小肠伏膂之间脏腑结构空间,致使人体形态学三维立体空间的膜原趋向平面几何图景化,这就是几千年来造成膜原无法深入研究的困惑所在。
   
  《灵枢·百病始生篇》“肠胃之外膜原之间”须横断横向观注看去,膜原伏邪处于空间病位,不确定性的主客交浑状态。“留著于脉”,是说邪伏募原,亦可浸渍,流注入经脉之中。“著于伏冲”,是指以冲脉为中轴,沿脊柱中心线。上自颈椎风府穴→骶骨尾闾穴,表里上下。阔大空隙:筋肉、肉理、腠理、分肉、筋膜、筋经、经脉,包括神经血管等的综合指谓。
   
  “或着于膂筋”,是说从颈椎风府→纵向抵尾闾,厚实、宽大、刚柔交错、纹理清晰有序,包裹总督主司全身十二经中阳督外围结构膜筋组织,即是伏膂之膂筋或称缓筋。《灵枢·岁露论》“内搏于五脏”,“搏”既是迫近侵入于五脏之纵深部。“其道远”:伏邪可以侵入到人体纵深筋膜网络深处的各个部位形成“巢穴”。“其气深”:即邪气蛰居之所可以横断占踞五脏膜络、膜孙络,骨髓极深渊底的微络、孙络。“其行迟”:伏邪一旦形成气滞血瘀,在人体膜原系统非常缓慢地移动,所以疾病的发作时间间隔较长。系统膜原论的介入有望将数千年三焦、膜原纷繁之争能得以廓清吗?回答是肯定的。
   
  “医道贵乎格物”,首先要“格”清的是什么叫狭义膜原:一是《内经》的大小肠胃“横连”说;二是吴又可“横连”说,经胃交关,伏膂之下胃之间;三是张志聪“在内则为横连脏腑之膜原”(《黄帝内经素问集经·举痛论》);四是周学海“横连”说,“鬲肓之体,横隔中焦”。(《读医随笔》);五是薛生白,外肌肉内胃腑,谓阳明之半表半里“横连”说;六是章虚谷《医门棒喝》“膜原处于外经络,内脏腑,膜原居其中,为三焦之门户,而近胃口”的“横连”说。以上举例几种“横连”说,可以准确地论证历代“横连”说在空间形态解剖上指的是人体上焦与中焦交叉点——膈肌,即是横膈膜的解剖实体定位。

  3  历史 性转向:从形态学膜原到功能性膜原
   
  所谓历史性转向,是指从形态结构膜原转向功能层次膜原确立的历史沿革过程,唐·王冰注《素问》论膜原时指出:“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嗣后,张介宾以同样的空间观点,重复了“鬲肓”的这一关键形态部位。“鬲”,指战国时陶制炊器,三足鼎中空,空谷之原称之谓“鬲”,“肓”,即指鬲上薄膜、膈肌之膜的结构实体组织,丹波元简亦对此又作过深入解释。

  3.1  鉴于中国古代立体几何学不发达,对空间三维结构表达趋向平面化,其二,中医的整体思维是建立在时间统辖空间的构架上,时间以一维为流逝态平面表达;其三,膜原学说上自《内经》五大论,经杨上善、王冰、张介宾,已经从形态解剖学步入到关系结构与功能态层次。所以膜原,乃至三焦这类历代医家最关切的焦点门类,始终处于平面模糊状态站立不起来,难以形成清晰的三维立体空间构架。
   
  钱塘学派开创者张隐庵,当他完成手头上两大杰作《灵》、《素》集注后,携手门人在月色空濛的西子湖上,泛舟荡漾,在清远悠扬的《欸乃》古琴玄音中咏叹:“已酉之秋,内经甫竣,兴怀山水,呼廬畅饮,几忘寤寐。偶论及三焦,有云无形之气者,有云有形之经者,聚讼不已,质之于余,余曰: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多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嗟嗟!三焦之理,数千年以来,尚议论纷纭,无惑乎诸君之折辩也。”(《侣山堂类辨·三焦》),在这段西冷医话的美谈里“有形无形皆是也”中的“有形”可以透视为二个层次,即形态解剖结构与功能三焦层次的关系结构,“无形”即是《难经》所反复强调的气化功能态无形气机的升降、转输、出入之三焦。
   
  以今之观张氏,泛舟西湖岁月又流逝了350多年,三焦,膜原有形无形,“有形”于何处、“无形”于何气之争仍以同样的焦点对峙有加。膜原之论,从《内经》五大论直视下,粗略的人体解剖与功能医学关系层次,仍是处于主客交浑状态的话,那么历经杨上善注《太素》,至王冰注《素问》中医的膜原论随同脏腑经络说,实现了中国医学史的伟大转向——彻底步上了与西方医学史完全不同的中医功能医学,关系层次结构自我完善的独特路径。

  3.2  如果把王冰膜原——“鬲肓”说解释为形上功能医学的话,那么支撑在王冰背后还有一个大隐若市的中医顶尖系统道家“中空”哲理奠基石——医之道,作为破解《内经》五大论膜原支撑王冰“鬲肓”之膜原的最有力支柱是《老子·十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的车辐中空说,陶器中空说,门窗中空说。《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中空气化鼓动说。其焦点都是反复议说,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皆是如何从虚空衍化为实有的哲理。
  用形态解剖学注视“膈”→横膈膜,它是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膈肌膜筋组织。在人体内呈伞状凸面向上,参与机体呼吸活动,吸气时膈肌下降,胸腔扩大;呼气时,膈膜恢复原状,横膈膜上升,胸腔缩小,并促进血液循环和食物在肠胃内运行、揉挤。膈上有三个裂孔:①主动脉裂孔,②食管裂孔,③腔静脉孔。引证以上现代膈膜形态学的目的,是为了印证中医最初的有关膜原——“横连”说,不是凭空滥造,或是攀援类比臆想,而是建立在直视下粗略解剖基点上,它与现代解剖发现路径是一致的。由于道家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原版思维模式引入,自《内经》起始膜原学说已经步入形上功能态模型路向,经杨上善、王冰向形上发挥演变为“鬲肓”说的中医哲理框架。说明膜原学说的演变,已经实现了历史 性转向:从形态学结构性膜原,过渡到功能层次系统膜原,已经完善与确立。这就是在 中国 文化 哲学 大龙脉势态下,中医学在中国医学发展 史上 自然 而然的选择路向。
  3.3  《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一段须特别关注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再以章虚谷的膜原 ——“胃上口”说为例,如果用形态解剖看“胃上口”,可以把它看作食管或贲门部。作为器官形态学结构,对中医膜原 理论而言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是当我们转换视角,返归到中医功能医学系统膜原论焦点上看“胃上口”,那就会发现:①胃在《内经》时期已经确立了“三海”学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为十二经之海,为水谷之海。②从三维立体空间焦距揆度“胃上口”,纵向矢状面看胃上口它是贯通横膈膜,伏膂一个大通道;横断横向看胃上口,它是卡住胃上口纵向通道,即是位于上焦出口与中焦入口处的上、下两焦交关要塞,一层厚实的膈膜——“鬲肓”。③这层厚实的膈膜屏障了上、中两焦的气血、水谷、清浊通道。④作为胃为“三海”的一个门户进出的口子,具备调控三焦决渎、开阖气机的出入、升降、转输气、血、痰、火、水谷、清浊、营卫诸气的流通,是屏障五脏六腑气血出入的要塞部位。⑤如果以上论证,卡住胃上口,横断面这层厚实的组织,就是《内经》“横连”膜原说要害之肯綮,杨上善、王冰、吴又可等诸家所指的狭义膜原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系统膜原论功能层次的支撑点就是在这里稳固地扎住了根基。⑥从而吴又可所指的伏膂之下,肠胃之后,经胃之间的膜原也就是在这里。⑦薛生白“膜原—三焦之门户”的猜想,破解之起点就在这里。⑧以吴又可为原创的半表半里证候学——膜原证研究 开拓点切入口也就在这里。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就在这个门户口——“膜原证”上开始建构,这岂不是太重要了!

  4  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结构
   
  系统膜原论功能层次创生于《黄帝内经》五大论,经王冰、张景岳、张隐庵、周学海诸家的扩展,由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提出经典命题:“膜原为三焦之门户”。系统膜原论是构建在狭义膜原说与广义膜原说之上的功能层次。系统膜原学说认为人体上下左右,彻里透外,纵横交叉无处不到的三维空间,隐态地潜藏着膜原的功能层次与膜原的关系结构。“三焦——膜原门户说”的主使(司)决定着膜原的功能态,功能态决定着功能层次,系统功能层次决定着下属的子系统的低一级层次,功能子系统的层次网络决定着膜原的层次关系,层次的纵横交叉网络关系扭结决定了广义膜原与狭义膜原的结构实体。主使(司)→功能态→功能层次→关系结构组合成人休不可分割的三焦气化象科学 支架,与元整体复杂系统恒动过程流。

  4.1  系统膜原论横断切面功能层次九层膜(原)  人体系统膜原论横断切面功能层次九层膜(原),简约地表达为以下图式:以脊柱督脉经T7~8胸椎棘突“至阳”穴为中心点,左右双向旁开,自外向内,由表入里,从介于胸膜与腹膜之间,沿横膈膜作横向横断层切入,人体功能系统膜原的横断层次分别是:①玄府膜(原)→②腠理膜(原)→③分肉膜(原)→④经络·血脉膜(原)→⑤膜原(鬲盲膜)膜原→⑥胃、六腑膜(原)→⑦脾、五脏膜(原)→⑧骨膜(原)→⑨髓海、脑膜膜(原)。
   
  以上组合成人体隐态系统功能九层膜(原),可以称之谓中医人体功能层次横断切面膜原结构。同时每一层横断膜的内外层皆隐态地对应有两层超三维空间的空隙之“原”。每一层“膜”的功能结构,具有屏障气血,储存三焦少火元气,抵御外邪,阻隔内外毒邪浸渍的功能态。相对于每个层次膜的两层“原”空隙,具有渗灌气血,升提清阳,沉降浊阴,决渎水道,流畅三焦少火元气,荡涤秽浊、阴火、痰涎的人体三焦气化隧道的通透性功能。“原”之空隙潜藏着填不满的超三维空间,三焦气化隧道的时令时间维过程流注。“九”作为奇数老阳,具有无限大,无限可分的象数、虚数内涵。作为“原”的每一个功能层次形上系统背后,都潜隐着气化指令密码——神气、信息软核,我们可以称之为主司,或主使调控指令。自外达内,由表入里,它们的主使分别是:①肺主使玄府膜(原)的开阖;②肝主使腠理膜(原)的疏泄;③脾主使着分肉膜(原)的温通润泽;④脏腑主使着经络膜(原)的气血渗灌;如心主司血脉⑤三焦主使着膜原的门户开阖“阀”;⑥脾主使大腹→胃的“三海”膜(原)的传导、腐熟、升清、降浊;⑦五脏主使六腑膜(原)的络属、对应司职功能;⑧肾主使骨膜(原)的精血滋濡;⑨命门元气主使髓海、脑膜(原)精气的充盈、涨落。
   
  须特别指出的是人体系统膜原九层功能区间划界假说,是基于吴有性狭义膜原论、膜原证候说为依据的构架。吴氏在《温疫论·原病》中指出,膜原是位于人体由表及里“横连”断面的“经胃”之交关,这一特定的半表半里区间经典理论。系统膜原论功能在于每一个功能“膜”层都具有屏障气血,阻隔清浊,储存元气,保存津液不致流失,抵御外邪的机体免疫保护系统。每一层“原”的功能空隙隧道都具有渗灌气血,升降清浊,涤除痰涎,转输少火元气,决渎水道的通透性管道的纳清、排浊功能。

  4.2  系统膜原论矢状纵向切面九纵膜(原)与横断切面十八轮膜(原)  人体系统膜原矢状纵向切面,九纵十八轮膜(原)的关系结构简约地表达为以下图式:①九条纵行线所辖功能膜(原)分别是:上自百会穴经枕骨大孔,枕外隆凸直下风府穴起始至尾骨端下的长强穴,即沿阳督脉直行为第1线功能层次膜原;依此纵深为冲脉直行2线功能层次膜原;再沿腹中线,任脉经为第3线功能层次膜原;旁开督脉左右各0.5寸为华佗夹脊线4、5纵行线功能层次膜原;上自睛明穴起始旁开督脉1.5寸,下至至阴穴为第6、7纵行线功能层次膜原;再旁开足太阳经1.5寸,纵向直行于膀胱经左右第二侧线,分别作为第8、9纵向直行线功能层次膜原;这就是人体功能系统膜原矢状纵向切面九条直行统辖线,沿此九条经脉作矢状断层切入,就是人体系统膜原论,矢状纵向九组功能膜原的关系网络结构。
   
  十八横轮所辖功能膜原层的切迹分别是:②以督脉T7~8胸椎棘突“至阳”穴为中心点,左右双向旁开1.5寸的膈俞横轮膜(原),作横向横断层面切迹。由此相同,分别作上、下直行,沿督脉中轴左右旁开1.5寸,向颈项直行分别是:1膈俞横轮膜(原)、2督俞横轮膜(原)、3心俞横轮膜(原)、4厥阴俞横轮膜(原)、5肺俞横轮膜(原)、6大杼俞横轮膜(原)、7天柱横轮膜(原)、8脑户横轮膜(原);再向尾闾作垂直下行分别是:9肝俞横轮膜(原)、10胆俞横轮膜(原)、11脾俞横轮膜(原)、12胃俞横轮膜(原)、13三焦俞横轮膜(原)、14肾俞横轮膜(原)、15气海俞横轮膜(原)、16大肠俞横轮膜(原)、17关元俞横轮膜(原)、18膀胱俞横轮膜(原)。这就是人体系统膜原论,广义膜原功能层次,关系结构所隐态地潜藏着的十八横轮膜原透视切迹图解表达。九纵与十八横轮皆为无限可分的象数,具有揆度结构性实体纯粹数的整体调控效应。
   
  系统膜原论功能层次与关系结构的研究,“应当抓住‘关系’、‘失调’进行突破,把‘关系失调为病’的机制具体地揭示出来,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开拓发挥先导和突破作用”[4]。至此,我们看到人体三焦气化巨系统的主司职能决定了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再逐级有序决定了巨、大、小、子系统的纵横交叉互动,对应网络关系;对应关系网络“纽结”决定了诸系统功能的层次结构,具体表达为:四块两义[5],一门户二廊道三内室的人体三焦气化巨系统功能态的立体三维结构图式。探索诸系统的模式仅仅是手段,而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临床“方证”互动互系对应机理膜原的辨证治疗上,运用系统膜原论“方证”对应互动互系的功能层次研究,以期达到在临床最佳对“证”治疗的焦点,为此我将继续探索下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 参考 文献 】
   [1]苏云放.中医内在价值与发展思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19.

  [2] 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M].北京: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52.

  [3]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4.

  [4] 祝世讷.失调——揭示“关系失调为病”的机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267.

  [5] 苏云放.论膜原的中介效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 (6):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