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思明居士 2020-02-16

河北省最南端的地级市是邯郸市,邯郸市最南端的县是大名县。大名县自2009年开始就进行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城修复计划,旨在修复明、清时的大名府城城墙以及城内的部分设施。到今天,大名府城墙已初步重修完毕,彰显明清时大名府城的雄姿。

其实,大名县这次重修的城墙并不是大名历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城池,与在它之前历史上的那座大名府雄城相比,这座城还差的太多太多。一切还要从最初说起。

与大名县周边的馆陶、魏县、内黄这些在汉代就置县的相比,“大名”一名则要晚的多。最早在今天的大名县位置上的县是元城县,是以魏公子元的食邑而得名,置县时在西汉。在大名县出现之后,元城县又和大名县一起长期存在,在明、清时还与大名县同城附郭于大名府城,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被撤销并入大名县。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西汉时的元城县

在大名县地域上所置的第二个县为贵乡县,是出现了新朝皇帝王莽的王氏家族因显赫一方,“家凡九侯五大司马,因以贵乡称之”,初置贵乡县是在公元360年的十六国前燕,析元城县的一部分而置。后不久又经历废、重设,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又分馆陶县西部复设贵乡县,这次贵乡县经历了隋、唐两个统一朝代,到了五代十国的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三月改贵乡县为广晋县,从此贵乡县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前燕初设贵乡县,为贵乡郡的治所

唐朝时,大名县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北周末年置魏州,元城县是魏州的治所,经历了隋朝改名为武阳郡后,唐初又改回了魏州,并且魏州成为了唐朝河北道的治所,是黄河以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朝后期的唐肃宗时,在魏州设立节度使,设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并称“河朔四镇”,魏博节度使为四镇之首。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这是大名府之名肇始。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唐开元时的魏州、贵乡、元城同城而治,大名仍未出现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时任魏博节度使的乐彦祯,将这座城扩大到城周80里,城分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大城、罗城和牙城。大城周长80里,罗城周长40里,牙城规模较小,整座城的总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大城有8个门。大城之内是罗城,大致呈圆形,有5个门。罗城之内是牙城,牙城共有东西南北4个门。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唐、五代时的大名府城

五代时期,魏博镇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堪称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城市。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后唐李存勖在此登上皇帝位,初把魏州当做国都(后改洛阳)。改魏州城为东京兴唐府。而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国均置魏州为陪都,形成了得魏州者的天下的局面,这段历史约40余年。

由于五代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国与国之间互相争伐混战,魏州处于各政权的中间位置,造成的破坏巨大,因此民生凋敝、经济衰退。

但是很快它就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在北宋时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为了拱卫京师东京开封府,抵御北方契丹南侵。北宋朝廷把大名府升为京城东京汴梁的陪都,被称为北京大名府。在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钦定为北京。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城池进行了改修、增修,外城周长达到22.2公里,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5.7公里,总面积为26.1平方公里,呈不规则形状。内城即宫城居中,呈距形,周围约3里.。皇城布局仿照东京汴梁。大名府作为陪都的历史共70余年。此时的大名府以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随着在后世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频频“出镜”和亮相,而被大家所熟知。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北宋时的北京大名府想象图

金朝攻打大名府时,带头攻城的是宋军叛将刘豫,后来金朝想在此设立一个藩国,金太宗就选择了他来当儿皇帝,国号 “大齐”,都城为大名府。元代,大名路总管府设在此城,管辖着3州5个县。明初,设大名府,治所仍在此城。但是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一齐发洪水,城池毁于洪水。

至此,这座经历9个朝代,历时1042年,做过郡、道、州、藩镇、路、府的治所,陪都、国都所在地,并且大都督府、总管府、大都府、节度使、安抚使等重要军事政治机构先后入驻过的古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明代之前大名府、明清大名府以及今天大名县城范围示意图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上个世纪70年代卫星图上隐约可见明代之前大名府范围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大名府故城遗址示意图与上个世纪70年代卫星图片对比

明、清500多年的府城,成为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峰

故城毁于水灾后,都指挥使吴成选择在御河北岸的艾家口镇北二里建新城。新城开始为土城,周长九里,城墙高三丈,宽两丈五尺,外有深四丈五尺,宽九丈的护城河,有四个城门:东为体仁门、西为乐义门、南为崇礼门、北为端智门。门外有瓮城,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桥。后分别在成化、弘治、嘉靖等年间在城墙上建角楼城楼、砖砌加厚城墙、南城门东建文峰塔、城墙建三十六门炮台。清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均对城池进行过修补。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明清大名府城池卫星图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今天修复后的明清大名府卫星图片

要说明的是,虽然大名府城建设十分的雄伟高大,但是大名县治所在并没有一直和大名府城在一起同城而治,呈时离时入的状态,反而是元城县倒是一直和大名府在府城里。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明代之前大名府城、明清大名府城和大名县城、今天大名县城位置示意图

最早在五代时期的后汉时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府、县是同城而治的,但到了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大名县治所就从府城搬迁到今天的旧治村,137年后的公元1252年(元宪宗二年),县治又迁回了大名府城。1272年,又由府城复迁回原治所。时间又过了106年后,就到了明朝的洪武十年,大名县并入魏县,21年后复置大名县,治所并没有疫在原县城今天的旧治村,而是设在了府城。1401年,县治随府治迁至新建的大名府城。10年后大名县治又从新府城迁回原县治所在,直到明朝结束,县治所未再进行搬迁。到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因县城毁于洪水,大名县在历时347年后不得不再次迁回大名府城。

因此,在明、清时期的大名县治所所在地也是大不相同的,在明朝时,大名县治所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今天的旧治乡,在府城里办公的有大名府、元城县,而清代时的大名县治所绝大部分时间则是在大名府地城里,因此在府城里办公的就有一府两县了,即大名府、大名县、元城县。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明代大名府

明、清的大名府所管辖的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三省的10余个县份,明朝时有位于今天河北省的大名县、元城县(新中国成立前并入大名县)、魏县,河南省的内黄县、南乐县、清丰县、浚县、滑县、长垣县、开州(今濮阳),山东省的东明县。清朝时的大名府所管辖的县比明朝时少了四个,其中魏县被撤销,内黄、浚县、滑县因为在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三县以利漕运事获准被划入河南省。到了民国初“废府存县”之后,存在500多年的大名府消失了,其所辖的县除了大名、魏县留在了河北省,东明县被划入山东省之外,其他各县均归河南省。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清代大名府

与清代直隶省11府相比,其他府城的城墙大部分是因城市建设而被破坏的,但是大名府府城则不同,而是因为洪水和战争因素被破坏的。

洪水因素就不再多说了,大名府城、县城数次搬迁、消失都是和漳河、卫河洪水有关。而到了上个世纪初的城墙被破坏则更多的是因为战争的因素。

当然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说到城池因战争损毁,不是说是因为攻防双方造成的城墙被破坏,而是主动拆除。1945年5月,日寇弃城逃窜,为防止日寇再次盘踞大名城,造成我方军事被动,冀南三地委、三专署决定尽快拆除大名城墙。拆除城墙一共有三次大的行动,其中以1946年1月时规模最大。当时不仅是大名县境内的数万民工、几千牲口和车辆,连周边魏县、广平、馆陶等县也派人支援。拆除时按县、区分配任务,凭借铁镐刨、杠子撬、手搬肩扛、大车拉,经过三天三夜完成拆墙任务。经过拆城,城墙成为土丘。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今天修复之后的大名府城墙

上个世纪的1985年,陆续对北门、东门、西门城楼进行重建。到了21世纪之后,大名府城的重建步伐进一步加快,希望历史上的那座明清古城早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