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7 春温 总结 暑温 概述 (1)

 als的图书 2020-02-16

春温  总结,暑温 概述(1)

    上节课咱们把春温病讲完了,现在咱们来复习一下,用一个表格的形式把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复习一下。

   春温病的病因,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伏寒化温,冬季感受寒邪,藏于体内,郁而化热,至春季自内向外发,这是传统理论。近年来也有人提出,是感受春季的温热邪气,它和风温的区别呢,就是风温的热邪轻,春温的邪气重,所以它发病就以里热为主。这是两种说法。

   它(春温)发病初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于气分。它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部位,比如说,初起可以出现热郁少阳,里热从少阳发,但是这个热郁闭得很厉害,里边热,外面发散不出来,这叫少阳的郁热。所以治疗呢就得宣郁清热,要用宣透气机的药。方剂:柳宝诒的黄芩汤加豆豉、元参。这个方剂呀是邪伏少阴的主方,如果发于三阳的要加三阳药。发于少阳,柳宝诒主张加柴胡、山栀吴鞠通黄连黄芩汤,这么两个方剂。这是发于少阳的。

   还有的发于胸膈,这种情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胸膈的郁热,热势不重,郁在胸膈,这个证候用栀子豉汤

   还有一种类型是胸膈灼热。它热势很明显,胸膈灼热如焚,象着了火一样,膈热很重,所以呢用凉膈散

   再有一种类型是发于阳明。(病)有(发于)少阳的、有胸膈的,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一发就是阳明病,它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主证,治疗用白虎汤。

   这是发于气分,初发一般这么三种类型,(图形演示4:17)。这两个(胸膈的郁热和灼热)是一类,但是有轻重的不同。虽然它们(病发少阳、胸膈、阳明)病变部位不同,有郁闭之热(热郁少阳),有蒸腾之热(发于阳明),这种类型叫郁热(病发少阳),这种类型是蒸热(病发阳明),因为它里热向外蒸,出大汗,两种类型不一样。虽然它们类型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气分的无形热盛,热都是无形。

   进一步发展,灼伤津液,可以向里传变,导致阳明热结,形成燥屎,燥屎结在手阳明大肠腑,(阳明)腑实证。如果是实证,根据它病变的程度,可以选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三承气汤。(图形演示5:38)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有其他的变化,比如说由于阳明的高热,消耗了阴液,阴伤得很重,在阳明热结的基础上又有阴液的损伤,(阳明高热)阴液损伤很厉害,治疗就要用增液承气汤。先用增液汤,不行,再用增液承气(汤)。(图形演示6:24)

    如果不仅有阴液的损伤,还有气阴两伤。不仅阴液伤,气也不足,是气阴两伤,那么就用新加黄龙汤补益气阴加攻下,攻补兼施。(图形演示6:52)

    再一种情况,阳明热结又兼小肠热盛(膀胱水热互结),按照传统说法叫小肠热盛,实际上呢是膀胱水热互结,热邪消耗了膀胱里的津液,导致水液粘滞,小便涓滴不畅,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有灼热感。这种情况下就要攻下和清利火腑并施,(用)导赤散合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图形演示7:29)

   可以说呀,这几个类型(阴液损伤、气阴两伤、小肠热盛),都是阳明腑实证的变证或者兼证,总归它们都属于气分,因为没有实质性的损伤,都是功能失常,这是在气分传变。

   另一种类型,发于营分,初起就见热灼营阴的表现,热邪盛,灼伤营阴,又有营阴不足,那么就用清营汤。在这个地方大家要掌握,清营汤既有凉营滋阴的药物,清营滋阴凉血,又有透热转气的药物,为什么营分证要用透热转气?它可以使营分的热邪外达,更有助于热邪的清除,从里边清又向外面透。清营汤里边含有透热转气的药物,银花、连翘、竹叶,当然哪不只是银花、连翘、竹叶能够透热转气,其它的药物只要是能够清气分热,宣通气机的药,都能使营热向外达,都可以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这是发于营分的。(图形演示9:06)

   营分证如果不解,它就可以向血分发展,就可以导致血热动血,营分证不是斑点隐隐吗?再发展,热再不解,就要发斑了。吐、衄、便、尿、发斑,各个部位的出血,治疗用犀角地黄汤。(图形演示9:35)这是由营分向血分发展,向动血的方向发展,这么个过程。

   回过头来再看,营分证是不是初发都在营分?凡是春温病的营分证,都是开始就是营分证吗?也不一定,它也可以由气分传来。开始啊是个气分证,气分热邪不解损伤津液,最后损伤血中津液,也可以进入营分。就是由气分也可以传入营分,初发气分证,发展为营分证。初发(营分)是一种类型,由气分发展来又是一种类型。

   在由气分向营分传变的过程中,气热未罢,营热已盛,营阴已伤,可以出现气营两燔。那么既要清气,又要凉营,可以用加减玉女煎王孟英叫它白虎加地黄汤,它是以石膏、知母为主要成分,重在清气,兼以凉营,因为营分热是从气分来的,气热不解,营热不能出(除),所以清气(分)热本身就能使营分向气分透,就有这个作用,用加减玉女煎,(图形演示11:16)

   血分热盛动血这个类型,是不是一定就由营分发展而来?可以,但是也不绝对,因为气分的高热,也可以窜入血分。气(分)热非常盛,直接就导致动血。那当然这个过程包不包括营分呢?包括营分。但是它一发就特别重,就大量地出血。这个过程叫气血两燔气血两燔也有轻也有重的就是表现为气(分)热盛,血(分)热盛,出血严重。治疗用化斑汤,《温病条辨》的化斑汤。化斑汤清气的力量大,化斑的力量不足,可以用白虎合犀角地黄汤,因为它用的是犀角和元参,没有加丹皮、赤芍,可以加入生地、丹皮、赤芍,这就是化斑汤的加减吧。(图形演示12:45)

   如果气血两燔,热毒非常重,充斥上下内外。热毒弥漫,充斥全身,可以用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饮以石膏为君药,十二经泄火解毒之药,清泄胃热,从而使全身的热势下降,这个方剂呀是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你还可以说凉膈散、清营汤。总归清气、清营、凉血的几个方合在一块,是一个药物作用非常强的方剂,所以叫清瘟败毒饮。这是由气分传入血分的过程,出现气血两燔,轻证化斑汤,重证清瘟败毒饮。(图形演示13:50)

   那么营热或者是血热,不动血,它也可以导致动风。就是说啊,由营分传入血分,或者是由气分传入血分,都可以。(营热、血热)可以直接导致肝热动风。肝热动风的原因是因为肝藏血。血热。筋脉要受血的滋养,热邪去滋养筋脉,就导致热炽筋挛,筋脉拘挛。因为它主要是热造成的,它是实证,所以重点在于凉肝熄风,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图形演示14:48)这是一个类型。

    再一个类型,热邪消耗血中的津液,没有导致出血,也没有深入下焦的肝肾,而是导致血瘀在下焦的血脉之中,导致(血热)蓄血,这种情况也是热邪消耗血中津液,所以它也是血分证,但是它呢特殊,它没有出血,也没有动风,而是血液粘滞、瘀阻,瘀在哪儿呢?血脉之中,它不是出血,所以叫蓄血,血没有离开经脉,瘀在经脉里面了,所以少腹硬满,按痛,有压痛,用桃仁承气汤。它的特点是发狂,蓄血发狂。

   血热动血,血热动风,血热蓄血,这三种类型,既可以由营分深入而来,也可以由气分深入而来,都可以。它们三者(血热动血、血热动风、血热蓄血)之间,没有互相传变过程,都属于血分证,是三种类型,它们之间,动血再导致动风,也可以同时出现;动血再导致蓄血,一般不会,它(动血)是出血,它(蓄血)是瘀血;这个(动血)是血跑到经脉的外面来,这个(蓄血)是血瘀在经脉里面。是这么三种不同的类型。(图形演示16:45)

   这是由营分或者由气分这么个传变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联系。

   再有一种情况,热邪由气分传入心包。(热邪)传入心包,心包当然也是营分,但是它和热灼营阴这个类型不一样,热灼营阴没有痰,就是营分的热邪盛,营阴损伤。热入心包,它是心包外有痰热,里面又有营阴损伤,可以说是痰热和阴伤同时存在,也叫痰热蒙蔽心包。这个类型不叫热陷心包,叫热入心包,因为它是正常传变而来,它不是由太阴卫分或者太阴气分(而来),它是由中焦传入,所以叫热入心包,不是热陷,这个不是逆传。痰热蒙蔽心包,要清心豁痰,清心要养阴,豁痰目的是要开窍,所以清心养阴,豁痰开窍。代表方剂,还是那个方,清宫汤送服“三宝”,“三宝”里面首选(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至宝丹亦主之,说是首选是安宫牛黄丸。用清宫汤来清心养阴,(安宫)牛黄丸豁痰开窍。

如果热入心包证继续发展,高热不退,痰热不解,除了神昏肢厥之外,它还可以突然出现冷汗淋漓,手脚冰凉,那就是内闭没有解,又外脱了。

再发展,就出现内闭外脱。闭要开,脱要固。所以这个证候啊比较矛盾,开闭妨碍固脱,固脱妨碍开闭,但是它闭和脱同时出现,你就必须同时并治。所以治疗呢用(安宫)牛黄丸开闭。根据病情的轻重,如果是虚脱就用生脉散;如果在虚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亡阳了,冷汗不止,那就用参附汤。(安宫)牛黄丸开闭,生脉散,或者是参附汤固脱回阳,这要根据病情了。(图形演示20:07)

整个这个类型,大家看,这边基本上都是气分、营分、血分的实证。当然,这里边兼虚,是气分的虚证,但大体上,大部分都是实证。血分有没有虚证?有,如果说营热不解,营阴始终在耗损,下一步发展,就要深入下焦肝和肾,进入下焦的肝和肾,损伤肝血肾精,导致肝肾阴虚,真阴不足。

第一步,既有真阴亏损,同时呢邪热又盛,吴鞠通叫“真阴欲竭,壮火复炽”,这种类型既要清热,又要滋阴,用泻南补北法,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这是真阴欲竭,壮火还复炽。(图形演示21:46)

再继续发展,就光剩下真阴竭了,因为它阴虚得非常厉害了,没有和邪气抵抗的能力了,壮火再炽,它也热不起来了,就表现为邪少虚多,热象不明显了,为什么呀?没有抵抗能力了,那就是阴伤越来越重。

再进一步发展,就是真阴耗损。在这个阶段,邪还盛不盛?这个阶段邪不见得不盛,邪气并没有退,但是呢因为阴伤得非常厉害,正气没有力量同邪气斗争,它反应不出来了,邪气的表现反应不出来了。怎么反应出来?邪气的表现是正气和它抗争,才能反应出来,现在正气没有抗邪的能力,所以表现为一派衰竭的现象,看不出邪来了。吴鞠通说:“邪少虚多”,实际上邪真的少吗?是邪的临床表现少,虚的临床表现多,不见得邪气就退了。这种情况,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虚象,治疗得从虚来治,用加减复脉汤——复脉。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黑唇裂,脉迟缓结代。为什么迟缓结代呢?是因为阴液不足,血液涩滞,所以加减复脉汤复阴,复脉中之阴,这和《伤寒论》的复脉汤的区别就在于,《伤寒论》是寒伤阳,所以复脉中阳气。温病是热伤阴,所以复脉中之阴。都是复脉,内容不一样。(图形演示23:47)

如果复脉汤复不了,再继续发展,那就是亡阴脱液,虚风内动。由于阴液大伤,可以导致手指但觉蠕动,甚则瘈疭,再严重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神昏,神志昏迷,昏睡不醒,四肢厥冷。四肢厥冷不是热深厥甚,而是由于血液粘稠,运行涩滞,阳气不能通达四肢造成的。治疗啊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再加,加什么?加填补的药,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的药。那就是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是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牡蛎五钱,鳖甲八钱。什么情况下用二甲(复脉汤)呢?手指但觉蠕动,有动风的现象。要滋阴潜阳,镇肝熄风。如果说出现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出现了心的症状,再加生龟板一两,就是三甲复脉汤。如果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都不行,时时欲脱,病人将要出现亡阴、亡阳,要脱。在这种情况下再加鸡子黄、五味子。三甲(复脉汤)再加鸡子黄、五味子。但是呢,三甲都减量,牡蛎、鳖甲、龟板,用量减少,因为它太腻呀,这个就叫大定风珠,这个方剂的特点用吴鞠通的话说,是“以大队浓浊,填阴塞隙”,是填补药,但是它的副作用是腥浊浓腻,没病的人,胃气弱者,尚不能受。这种厥哕欲脱的病人,如果用大定风珠,是“速其危矣”,这是王孟英的话。咱们从两方面分析:这个方剂的组成,填阴扶正的作用很好,但是因为它的药物太过粘腻腥浊,所以吸收很困难,王孟英说的是对的,吴鞠通自己也说,但是呢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剂。(图形演示27:06)

营分、血分证,经过治疗,邪气大部分解除了,还有少量的余邪未尽,而且这个余邪藏的部位很深,它伏在阴分。所谓阴分,用吴鞠通的话说“混处气血之中”,跑到血脉里面去了,很深,不重,所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细略数,症状不重,但是迁延日久,长期不解,人很消瘦,它也照样消耗正气,那就要入络搜邪,要搜邪,把藏得很深的邪气搜出来。怎么才能往外搜?青蒿配鳖甲,鳖甲可以入肝经至阴之分,把邪搜出来,但是呢它不能往外透,用青蒿从少阳透邪外出,这个方就叫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鳖甲为君。这个是血分证、营分证经过治疗以后,邪气大部分去了,还有点伏邪,伏得很深,这种治法。(图形演示28:38)

大家看看啊,这个表上反应出来的——气分证这边都是实证,可以说,开始的时候、初发的时候都是实证,传到阳明之后,除了实证之外,有虚证、有兼证。所谓虚证,或者是阴液的损伤,或者是气阴两伤;所谓兼证,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这个(小肠热盛)不是虚证,但是它是两个肠同病,二肠同病。所以这几种情况(阴液损伤、气阴两伤、小肠热结),都下之不通,单用下法都不行。吴鞠通就发展了《伤寒论》的下法,滋阴攻下;补气养阴攻下;攻补兼施、既要攻下,又导赤,清利火腑。这几个加减承气汤可以说是对《伤寒论》的发展,这两个(阴液损伤、气阴两伤)是虚证。

(发于阳明的)气分(证)还有:如果说身热不解,可以导致伤气、伤阴,白虎加人参汤,再发展生脉散,再发展参附汤。这部分我们就不再写它了,因为在风温病里面已经讲了。(图形演示29:32)

阳明病继续发展,可以出现一系列向虚发展,气分的虚证。

再看血分。如果由营分传入血分,或者由气分传入血分,出现这几种情况(血热动血、血热动风、血热蓄血),它们虽然对血液有损伤,对阴液有损伤,动血不可能不耗血,为什么斑色紫黑呀?也是因为血中津液凝聚了,津液消耗,血液凝聚,它也伤津。血热动风不伤阴吗?肝那么热,阴肯定伤;血热蓄血,血液不粘它怎么会瘀呢?就是因为血中津液不足,它才瘀滞啊,所以这几个类型应该说都有阴伤,不是纯粹的实证。但是它们临床反应以热邪盛的实证为主,临床表现以实为主,所以把它叫做血分实证。是不是真正的实?是相对的实,和谁相对?和这边真阴欲竭,壮火复炽、真阴耗损、亡阴脱液)相对,它们叫血分实证,可以。这几个(真阴欲竭,壮火复炽、真阴耗损、亡阴脱液),肝血肾精的消耗肯定是虚证,虚(真阴欲竭,壮火复炽、真阴耗损、亡阴脱液)是绝对的,实(真阴欲竭,壮火复炽、真阴耗损、亡阴脱液)是相对的。

这几个(血分实证)、血分虚证,这么分可以,但是别把血分实证看成绝对的实,它是和血分虚证比较而言,相对的实证。这边(血分实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动血,下边(血分虚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耗血,所以叶天士用四个字,(“耗血动血”)概括得非常全面,以耗血为主形成血分虚证,以动血为主是相对的实证。(图形演示32:04)

春温病在气分阶段治疗得法、及时,它可以不传变,可以从气分死亡,也可以从气分痊愈;也可以从营分痊愈,血分痊愈,也可以死亡。就是各个阶段治疗的得法,治疗的及时,都有痊愈的可能。治不好,也都有死亡的可能。所以不一定就说气分证轻,从正气的损伤来讲,气分证当然比营分、血分轻,但是气分证不见得就没有死亡的病例。如果说经过治疗,不管是哪一个阶段,气分也好,营分也好,血分也好,通过治疗以后,邪气已经退了,没有邪气了,但是春温病是邪热燎原哪,因为它伏寒化温,“邪已化热,则邪热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峰起”,不是出了这么多变证吗?这不是柳宝诒的话吗?那么把邪热退了之后,因为它伤阴很重,阴不会很快就恢复,所以到后期往往留点后遗症,邪气没有了,体温不高了,但是体内的阴液没有恢复,指的是哪些部位呢?一般来说,是肺、胃的阴伤,肺、胃的阴液没有恢复,怎么办?甘寒清养,用甘寒的药来滋养肺、胃的阴液,代表方剂《温病条辨》的益胃汤。(图形演示34:03)

还有一种情况,不仅阴液未复,气也未复,因为在发热的过程中,在春温病整个过程中,它既可以伤阴,又可以耗气,也有的病人是阳气和津液都没有恢复,气阴两伤,怎么办?补益气阴,既补气又养阴,《温病条辨》的三才汤,这个方剂大家比较生疏,因为《方剂学》没有讲过,《方剂学》讲过益胃汤,没讲过三才汤,其实组成很简单,天、地、人,天冬、生地黄、人参,用人参来补气,天冬、地黄来补阴生津。如果说你偏于补阴,阴虚为主,可以再加麦冬、五味子。偏于补气的,可以加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因为它是气阴两虚,有的病人偏于阴虚,有的病人偏于气虚,有这么个加减法。(图形演示35:32)

春温病证候类型就讲了这么多,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这个表上啊,我为什么要画一个表?因为在讲的过程中是一个证一个证地讲,大家在脑子里边很容易就形成春温病就这么多证,最后脑子里边,剩下了一大堆证。当然哪,辩证论治,你知道证,很好,你必须得知道。但是反过来说,你光知道证,不知道它的发展规律,对临床上判断预后,或者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证?它怎么来的?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也不行。咱们列表归纳的目的,提供(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它怎么传变的。

春温病啊,咱们就讲完了,(完整图形36.27)

暑温

概念

下一个病啊,就是暑温。按照季节,春天过去就是夏天,春天发生的温病有风温和春温。风温初起先见表证,然后由表入里。春温初起以里热为主,春天有两种(温病),这两个病是温热病的两个代表。风温是新感温病的代表,因为它包括冬温哪。春温是伏气温病的代表。是两个大病。

春天过去就是夏天,那么夏天暑热盛,可以见各种暑病,暑温是其中一种,这个概念大家要明确,夏天的温病不都叫暑温,暑温是个独立的病种,而且是最大的病,在暑病里边也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除了暑温之外,冒暑、暑咳、中暑、暑秽,等等,还有其它的暑病,你说夏天的感冒和乙型脑炎是一个病吗?夏天的感冒叫冒暑,乙型脑炎叫暑温,这个大家要把概念搞清楚,不是说夏天所有的病都叫暑温,应该说都叫暑病,暑病包括暑温,这个概念先搞清楚。

然后,暑温又是什么病?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邪气而引起的温病。暑热有没有个界限?从哪天算?《内经》讲得很清楚,“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要按这个说法,夏至的前一天发病还是春温,过了夏至就是暑温,因为它很严格呀,它有个严格的界限,不是从立夏算起。立夏气温开始升高,还不是很高,立夏还没有完全进入夏天,真正的暑热最盛的时候,是夏至、小暑、大暑到立秋,立秋之后还有一伏,所以它的界限可以划到立秋。这是一般的说法。按我说,我自己的看法,应该划到处暑。一般的说法认为,立秋了,夏天就结束了,因为秋风起,(天气就转凉了)。实际不然,立秋到处暑之间,气温还很高,什么叫处暑啊?把暑气全处理完了,这个时候夏天才真正过去,所以我写文章,我就写到处暑。大家知道这个界限就行了,从夏至开始到什么时候?到立秋、到处暑都可以,这个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这段时间,一个半月到两个月,自然界的气温是最高。所以感受这种邪气导致的温病就叫做暑温。

夏天还有个特点,气温很高,有的时候就是热,没有湿,它就可以导致暑热病。暑为热之极,暑也是热,热也是热,暑热病实际上就是热病,也可以叫暑病,一派热象。当然它有它的特点,咱们下面要谈。

夏天除了炎热之外,有的时候又多雨,潮湿,天暑下逼,太阳直射,温度很高,地湿上蒸。由于暑热蒸动了地面的湿邪,所以自然界弥漫着暑温邪气。因为它是在夏天,是以气温高为主要特点,暑热很盛,但是因为降雨量多,潮湿,热蒸湿动,这个时候病人感受邪气,既有热又有湿,但是以谁为主?以热为主,所以叫暑热夹湿。为什么这么分?因为它的临床表现和湿温不一样,湿温病初起是以湿为主,热蕴湿中,热象并不明显,然后逐渐发展,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甚至它也可以向寒湿发展。暑湿不一样,暑湿病是以热为主夹湿邪,所以它的临床表现热重于湿,这个“于”字表(示)比较,就是热比湿重。它的发展趋势,因为热很重啊,逐渐就把湿邪化掉,湿没有了,最后发展又回到这儿来,(图形演示43:16)。所以暑湿病一般发展趋势是:热势越来越重,最后从阳化热,变成温热病,湿就没了。所以暑湿和湿温有区别。这是暑湿病的概念。

(暑温病)的特点。既然是有暑热、暑湿之分,它的临床表现就不完全一样。暑热病起病急,热象重,初起就见气分证,可以无表证,初起就直入气分,它传变迅速,传变很快,因为它热很重,最容易耗气伤津(耗伤阳气和津液),容易产生窍闭、动风的变化。窍闭是指心窍闭塞昏迷,动风是指热极生风。窍闭、动风在暑温(病是)是常见,而且还容易留后遗症。你象风温、春温,一般痊愈了就痊愈了,不留后遗症,暑温很容易遗留后遗症,后遗症:呆傻、动风,老抽、肢残(肢体残废了),都可以遗留下来,因为它邪重。

暑湿病,所谓暑湿,是暑在前,它是以热为主夹湿邪。开始一般是见气分湿热,湿热在气分。它的发展趋势容易从燥化,所谓从燥化,就是容易化燥成温。湿邪从燥化,湿没了,变成温热病。开始是气分湿热,热重于湿。逐渐发展湿越来越少,最后没了,变成温热了,这是暑湿病的特点。也正因为暑湿病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呀有这么一种分类方法,怎么分呢?把温病怎么分呢?(图形演示45:56),温热是一类;湿热是一类,温热病的代表是风温、春温。湿热病的代表是湿温。还有一类,温热夹湿,分成三类。所谓温热夹湿,就指的是暑湿病。因为温热夹湿毕竟是有热有湿,所以后来就把这个温热夹湿类型取消了,咱们现在分类,一般就温热、湿热两类,把温热夹湿放在哪儿了呢?放在湿热里面的热重于湿,这么表达了。这是关于温病分类方法的问题,分成温热、湿热两类,把这类(温热夹湿)取消了,但是内容并没有取消,类取消了,内容没有取消,放在湿热类的热重于湿里面了,一样,就是表述方式不同,分类方法不一样。

关于暑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咱们前面提过,《内经》里面就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有。《内经》里面讲,温疟是冬天感受寒邪,藏在骨髓,到春天不发病,到夏天发暑病,也认为它是伏气温病啊。但是后世很快就认为暑是感受外邪。

关于暑病的发生规律,咱们提了,直接入里,可以不见表证。它既然是新感温病,为什么初起没有表证?直接就入里?入里也可以入肺,也可以入胃,叶天士讲:“夏暑发自阳明”,那是举例而言。暑邪发病可以直犯太阴肺,但是,是肺的气分证;阳明胃;甚至于可以直陷手厥阴心包。病人初起就昏迷,发病就是昏迷,为什么?两个原因:一、暑为热之极,热势很重,致病力很强。二、人体在夏季,腠理疏松。老出汗哪,腠理是开泄的,门户大开。另外,由于夏季炎热,人出汗多,所以就容易消耗气阴。夏天人为什么精神不振哪?天热,一出汗,昏昏欲睡,消耗气阴。气阴不足,更容易使暑邪内入,他抵抗力差了,为什么暑温是新感温病?初起不见表证,就是这个原因,古人已经观察出来了,暑邪的致病特殊,所以不认为是伏气温病了,虽然初起就是里热,它也是新感。

这堂课呀,咱们把春温病归纳了一下,实际上呢咱们是复习了一遍。又介绍了暑温的概念和特点。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