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武术谚语之步法

 昵称烛光2010 2020-02-19

步大不灵 步小不稳

动作的快速灵活和隐定,与步幅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步子过大,韧带肌腱等过度伸展,使收缩力量减小;关节过度开放,便回收时间加长;身体过分下塌.使身体的催劲减弱,动作的速度必然下降,显现出迟缓涩滞不灵。

步子过小又致使动作的稳定性降低,这与身体平衡的“三要素”有关。它们是:身体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和身体重心的投影线。身体重心越低,支撑面越大,动作越稳,身体重心的投影线必须在支撑内。否则,动作平衡就会破坏。

在武术中大架,大开大合,灵动飘逸,抡劈扫挂,放长击远;小架,结构严密,稳固扎实,崩弹惊抖,发力短促。在练习方法上应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尔后可臻填密矣。大架小架各有利弊.在应用时常须紧凑与开展相结合。

进步宜底,退步要高

进步低是指迈步进身时,在能够快速进击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头部必须上领,防止身体下降造成软塌,此乃意念中力意相逆原理,只有这样进步才能稳固有力迅速。

退步高是指在退步快要结束时重心要高于退步中的高度。当身体迅速后退时,会产生向后向下的惯性,这种惯性力会造成人体继续后退的趋势,对身体的平衡有影响;并减弱了退中有进的机动性。因此在退步中头部必须向上向前领,只要有此相对应向上向前的头领力,身体就能保持稳定,进击就会快速有力不错时机。

脚底拔跟,功夫不深

拔跟是指动作时,脚跟离开地面不能踏实的毛病;还会引起足外侧离地,俗谓“喝风”,在拳中视为大忌,形成拔跟的主要原因是脚腕僵硬紧张,关节弯曲度不够。、打拳时拔跟,使腿部力量不能集中于脚跟,体现不出“蹬”地的效果。从技击角度来看,后腿蹬地无力,下盘不稳,上肢的各种技法就会劲散,致击打效界差。拳谚说:“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掌指”。

再有武术出腿讲究“力点气常见的腿法如踹、蹬、挑、截、摆等,要求脚腕勾起,角度越大越好,以使力达脚跟或脚掌,这就要求脚腕其有出色的柔初性。脚跟是六根之一(另外五根为腿恨、臂根、尾骨根、耳根、颈根),足落于地,足趾、足前掌和足外侧沿要与地踏实,五趾轻抓地,则涌泉到虚。五趾不能太用力,否则会使踝足部紧张,不能松活。踝部放松,能加强下肢灵活性和稳固性。若躁部紧张用力,就会形成拔跟、喝风.

在武术中手腕的功夫,主要表现在腕关节的柔韧和劲力的运用上。例如抖腕、亮掌;及腿踢勾挑等.都需要腕功的深到。

腕功需要柔而韧,柔是姿势和造型正确的保证;韧是劲力的含蓄、爆发、突击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武术运动独特的技击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