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一文,老舍先生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阅读时,我们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腊八粥》一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将我们引入美好的腊八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在阅读中,同学们可以用心体会作家沈从文描写细腻的写作特色,并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分明的效果。 《古诗三首》由《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组成,同学们可以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藏戏》一文让我们了解了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 我们要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表达,在自己的习作中详略安排得当,突出中心,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1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同类文练习: 过年 梁实秋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煎熬( ) 桃脯( ) 番薯( ) 罄( ) 腌白菜( ) 咸疙瘩( ) 芥末( ) 饽饽( ) 2.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共写了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段的第二句:“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我”不能领略过年给祖上叩头的含义,想想看,在这个仪式中寄托着什么呢? 5.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何作用? 6.文段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煎熬(jiān áo) 桃脯(fǔ) 番薯(fān shǔ) 罄(qìng ) 腌白菜(yān ) 咸疙瘩(gē da) 芥末(jiè) 饽饽(bō bo) 2.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3.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4.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也祈望先人保佑后世子孙平安显贵。 5.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6.示例:(1)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2)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2腊八粥
3古诗三首
一、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二、理解“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开山鼻祖”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题目上方。 四、再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修辞及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五、三读课文,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二、 一无所有:形容一个人什么都没有。 哄堂大笑:好多人同时发出笑声。 能歌善舞:会唱歌和会跳舞。内在意思:指很擅长唱歌和跳舞,多才多艺。 赞叹不已:不停地称赞,夸赞。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别无所求:形容除了眼前的要求之外,没有其他请求。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五、文章是从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介绍藏戏的。 形成:藏戏是唐东杰布与七位姑娘组成戏班子而形成的。 特点∶A.戴着面具演出 B.演出时没有舞台 C.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还没有演完 一、先想一想家乡有哪些习俗,再搜集一下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家乡这一习俗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写下家乡的各种风俗,不少于四种。然后想一想最想推荐的是哪一种风俗?写出推荐的理由。
二、想一想《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介绍风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阅读习作例文《看花灯》《包粽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介绍家乡的习俗的。思考:介绍一种风俗,先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三、动手写之前,先想想你会怎么介绍家乡的这一习俗,再列一个写作提纲。 四、以《家乡的习俗》为题,动笔作文。 五、写好后先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看看是不是写清楚了家乡习俗的特点,是不是写了自己对家乡习俗的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再作修改。 何捷老师的生动作文课何捷老师 ![]() 何捷,作家,福州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教学与课程研究所研究员。首届“全国十大青年名师”“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卓越写作教学名师”,福建地区百字作文创始人。 习作例文: 包 粽 子 端午节,我们这里家家户户有包粽子的风俗。 记得去年端午节前一天,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包粽子。我见了,心里好奇,感觉很好玩,心里痒痒的,便对妈妈说:“妈妈,也让我加盟吧!”“就你?行吗?”妈妈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拍着胸脯,自信地说:“包粽子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你可别小瞧我,我是小将出马,一个顶俩。”妈妈听了,笑着说:“吹牛!你这么厉害,先告诉我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呢?” 这难不住我,我告诉妈妈: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眼看国家即将灭亡。他气得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妈妈听了点点头说:“不愧是小博士。明白了节日风俗来历不算什么,我还要看你包粽子的真功夫,先包个粽子给我看看。”“好!”我一口答应了。 开工了喽。我学着妈妈的做法,拿来了两片竹叶,叠在一起,对折,将竹叶弯曲成漏斗形,往装着糯米的盆子一舀。米已经装了半个“漏斗”了。我把它放在左手,轻轻抖了抖,拍了拍,正暗自庆幸“工程进展顺利”时,却发现漏斗底部正在漏米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小声嘀咕道,得采取点措施。于是,我急忙拿了片叶子,把粽子的漏洞包起来。接下来,我把竹叶子再对折。没想到,漏斗的顶部又露出“破绽”——米装得太满了,叶子包不住。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又拿了片叶子把粽子包得严严实实的,拿了根绳子,把粽子绑得紧紧的。第一个粽子总算包好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过粽子“形状”太酷,个体太大,仿佛是个大胖子,难看极了。 果然,妈妈看了,笑得前伏后仰。之后,指着粽子告诉了我一个小窍门:在包时,将叶子折出一些,留点余地再包,而且米不要装太多 知道了这个秘诀后,我信心十足,决定再包一次。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按妈妈教的那样对折叶子。然后又抓了米往里装,才装了三分之一的米,就包了起来,用绳子早早地绑好。不对劲,你瞧,那粽子又小又扁,好像是天生的营养不良,成了个小瘦子。看着自己连续制造了两个“伪劣”产品”,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不想再丢人现眼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对妈妈说:“我还有作业没做,就不包了。”说完赶紧鞋底抹油,溜之大吉。 到了晚上,妈妈把粽子弄熟了,并将我包的两个粽子给爸爸“欣赏”。爸爸见了呵呵笑。我一把抢过粽子,藏到背后,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包的粽子虽然不好看,但它是拿来吃的,不是拿来看的!”说罢,我决定自己动口,把这两个粽子给“解决”了,边吃边自我陶醉:“味道真是一级棒。”惹得妈妈和爸爸哈哈大笑。 你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不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一、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 (1)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2)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你在习作中写了什么,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思考: (1)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查阅资料搜集) (2)学习同义词: ①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②想一想:理解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③说一说:关于句中加点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④说一说:你也你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种意思吗?试着说一、两句。 三、学习“书写提示”,思考: (1)观察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试着照样子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四、学习“日积月累”,思考: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2)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完成填空: 《长歌行》是一首_____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_____”或“_____”。这首诗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物,从词语“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诗歌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我还知道类似这样的诗句有:“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读文章时,不仅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还要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 (1)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有头有尾,年年有余。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福运到来。 (2)在相同语境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三、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是行楷。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四、汉乐府 歌 行 春天 从“青青、阳春、生光辉”等词语看出来 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趁着青春努力奋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文章来源:语文榕、福州市高玉名师工作室、福州市张依芳名师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