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哀伤辅导|第一课 丧亲后应急哀伤应对策略

 仰羊 2020-02-20


第一课 丧亲后应急哀伤应对策略

讲员:刘新宪
时间:2月17日21点-22点   
腾讯课堂直播

大家好!你们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你们现在所做的努力和奉献,令人非常敬佩、非常感动。我们的系列课程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就是在现在疫情正在发生的时期,第二时期将会谈在疫情过了以后,我们要怎么样来重建我们的心理健康,来治疗我们的心里的创伤和心里的哀伤。

今天这个讲课跟任何以往的讲课方式都不同,以往我们是按照学院式按部就班的系统讲法,今天是“急诊室救急”。我们直接根据武汉咨询师当前正面临的实际棘手案例展开谈,因为武汉需要得到可操作性的建议,以后会有持续的系统的课程,有更多的理论部分。

01
摆在我们面前的案例
首先我们来谈三个案例,这两天我接到了来自武汉不同咨询师的紧急微信寻求建议。我希望大家先把这三个案例先放在心里考虑一下,我先不把我的建议告诉大家,我希望大家想想,当你接到了这些案例之后,你可能会怎么办?然后带着问题来听课。等到讲我的建议之前,也许你的想法可能已经有了,也许比我的建议还更好,更成熟。
案例1.一个12岁的孩子,两天前他的父亲在家里死去。他的父亲60岁生他,特别溺爱他。他父亲帮他出去买他爱吃的东西但又不戴口罩染上疾病。去世时72岁。这个孩子略有点自闭,也许还有一点抑郁,母亲离异和他们不在一起生活。保姆带着他,他的姐姐在办理他的父亲丧事的时候也染病了,然后就隔离了。他和保姆第二天就要送到隔离区了,母亲也不在身边,没联系上。
案例2.有一个少年,打热线电话求助。他的父亲、母亲都突然病死了。但他在电话中发出了笑声,令人不寒而栗。 
案例3.父母都染病了。这对父母染病之前不久,独生儿子死去了。他们的儿子当时都准备要结婚了。父母非常的绝望,但他们处在隔离。怎么帮助他们?

02
哀伤的基本概念

尽管我们这一课是科普,但一些基本术语还是要先熟悉下。

· 丧亲(Bereavement):丧亲是指失去挚爱亲人

· 哀伤(Grief):哀伤是指丧亲者在丧失挚爱亲人后的反应和过程。它会影响到丧亲者的情感、认知、社交、生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 哀悼(Mourning):哀悼是指丧亲者用不同方式来怀念和纪念逝者

· 急性哀伤(Acute grief)。急性哀伤通常是发生在丧失事件的初期。丧亲者会有剧烈的痛苦哀伤反应。

· 创伤性哀伤(Traumatic grief)。创伤性哀伤通常发生在突然丧亲、灾难瘟疫(如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丧失子女、亲人自杀、被谋杀等。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延长哀伤障碍。(一项大型失独研究:51%有至少一种症状)

· 病理性哀伤 (Pathological grief)。如果剧痛性的急性哀伤长期不见缓解,并出现生理、生活、社交、工作能力等损伤

· 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正式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 (第11版)》(ICD-11)为“病理性哀伤”的定名

· 整合性哀伤 (Integrated grief)。把哀伤整合进自己的生活中, 能够接受现实, 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并建立起新的生命意义

· 正常哀伤(Normal grief)。丧亲者从急性哀伤过度到整合性哀伤的一个过程

我们咨询师、社工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丧亲者从急性哀伤的剧痛中,通过逐步的适应过程,来进入整合性哀伤。适应的过程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接受丧失的现实,第二能够看见未来的希望,重建生活。整合性哀伤,就是说它能够把哀伤和我们现实的生活和平共处,能够让我们对逝者的怀念和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平共处,我们依然可以在生活当中获得生活的意义,请不能说“走出哀伤、忘却哀伤”。不,哀伤不能走出也不能忘却,但我们可以整合它进入我们今后的生活。下面是我以前翻译的一个示意图。

03
灾难中的创伤性哀伤和急性哀伤反应
这里先简单介绍以下,以后课程会细谈。   
1.情感反应:疫情当中失去亲人,哀伤、愤怒、焦虑较普遍,此外还有麻木、孤独、愧疚、抑郁等反应。
2.认知反应:三个核心认知的颠覆。人类通常有三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世界是温暖的,世界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我对我的生命、生活有一定的控制。剧烈的创伤性哀伤可能会把这三个核心概念颠覆掉了。还有其他很多问题,如负罪感,觉得丧亲是我造成的,不公平。
3.行为反应:冲动,容易发脾气,强迫性的行为。今后我们会看到这次疫情过后,很多人可能会害怕进入公众群体。
4.生理反应:睡不着觉、肠胃道紊乱。
在疫情期内,根据国外经验,重点是要考虑愤怒、焦虑、哀伤的问题。

04
救灾中心咨询师、社工的功能

目前国际上基本上把灾难分成三类,第一类小型,死亡人数100人以下;第二类中型,死亡人数在100~1000;第三类大型,死亡人数超过1000。(中、大型灾后,需要来自外地经过训练的咨询师、社工支援。)

灾难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发开始。我们整个的工作重点是生命急救。
第二阶段,急救、援助开始。救济人员全部进来了,依然是抢救生命为重。心理急救开始,比如说自杀倾向、丧亲家庭支持、过度恐慌或者精神失常,有条件要立刻要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灾情刚刚结束的初期,社工、咨询师的工作要清点评估我们的损失,进一步培训救灾人员。另外对丧亲家庭要立刻进行跟踪,要对教师、青少年、警察、医护人员等等,评估心理创伤、培训。 
第四阶段,灾情全部结束了,跟踪在灾情中发现的案主,或者寻找新的案主,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我个人建议全国要建立一个灾难的心理干预和运作体制,包括人员培训。这需要有人来组织。

救灾中,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在心理援助方面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今天我们还在灾情第二阶段,我们有9项要做的工作。

疫情期内的9个任务
1.心理急救。处理极端情绪、处理丧亲、极度焦虑、自杀等等,我们现在重点不是展开系统治疗,是救急。
2.关注协调丧亲家庭的生存和健康的需求。
3.对关怀者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师、社工、战斗在第一线的医生,要得到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来保护自己,不仅是生理还有心理健康和安全。
4.对丧亲家庭要尽一切努力,把他们的亲友动员出来。这里讲一个基本原则,任何的急性哀伤,我们的社工咨询师首先要调动亲友站到第一线去,我们是站在亲友后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亲友,这是个基本原则。因为当你们冲到了第一线之后,亲友就会后退。为什么?因为处理丧亲,亲友没有经验,他们也忍受不了不停的哭哭啼啼。那么一看有咨询师来了,会说,好,你们去处理,我就退出去了。这个是非常忌讳的事情,任何国家时间亲友在应对哀伤的时候是最重要的资源。
5.如果丧亲家属同意或者说是亲友要求有热线电话,希望我们的咨询师提供直接,这是可以的。还有在紧急情况,比如说根本就联系不上亲友,丧亲者完全孤立了,我们可以主动联系。首先关心生活身体健康需要入手,协调志愿者提供具体帮助入手。
6.社工、咨询师,要知道怎么去做针对性的紧急情绪疏导,后面有课专门谈这个问题。注重三大情绪,哀伤、愤怒、焦虑,其他的可以稍微放一放,现在还不是系统的哀伤疗愈阶段,这个是要等到灾情过后。
7.必要的转介。比如说我们发现有人出现精神疾病,就要转介到精卫中心的隔离中心(如果他已经确症的话)。如果没有确症的话,要有专业评估。
8.这次疫情特殊不能开追悼会,需要帮助介绍推行疫情中网络哀悼。
9.保留信息。最后非常重要的是要保留信息,为灾后的评估、心理支援和帮助做准备。
05
对以上案例的应对建议

案例1 他首先是一个青少年突然失去父亲。关于青少年丧亲研究显示,20%到30%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援助的话,会出现心理障碍。他本身就有一定的自闭症,很可能有很严重的愧疚(因为他的父亲是因为他出去买东西,又不戴口罩,染病死去)。另外一个问题是安全感和哀伤,他以后出现PTSD,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概率很高(因为太突然,心里根本就承受不了)。中国现在很多谈失去子女的父母,我们很少谈失去父母的子女。实际上对年幼的儿童或者是青少年来说,他们失去父母的这种哀伤之痛,一点都不低于父母失去子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们成年之后出现那么高比例的心理障碍。美国4%的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会经历失去父亲或者母亲或者父母双亡,这是一个不小的人群。这个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延长哀伤障碍(愧疚感影响会很大)、PTSD、安全感(他自己也感染了,谁抚养他)。

案例1 当下要做的事的建议

1.立刻寻找亲友。尽管他母亲跟他们不在一块生活了。后来过了一天,咨询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联系上了他的母亲,说她会尽一切全力来帮助他。当然我们后面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能够给母亲立刻提供一些心理支援的建议,怎么样来应对哀伤期间的这种哀伤情绪啦,愤怒、恐惧、孤独、情绪、自责等等。

2.解决生活问题。孩子马上隔离了,让他手机话费充到最大值,充电器准备好让他随时带在身上,还有告诉案主可能在隔离中遇到的困境。在危机干预当中,信息交流和透明度是极度的重要,今天不展开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信息的透明度和剂量要综合考虑。

3.上报精卫中心,案主本身就有一定精神障碍,那么需要精卫中心要对他进行评估。如果他确实有非常严重抑郁症的话,并不适合在正常的公众隔离环境中生活的话,可能要进入到精卫中心的隔离中心,但是这需要有人评估需要上报。

4.灾后的持续性心理援助。持续性心理援助就是一定要与家属、街道保持联系。还有就是信息治疗记录的整理和做好准备。像这个孩子我希望不要就此被忘掉的,我希望他能够进入我们的数据库,包括他的名字他的联系方法。我们要做好灾情后面以后的心理援助的帮助。 

案例2 父母双亡的孩子在热线电话里边发出了笑声。首先我要解释一下,在急性哀伤阶段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哀伤反应,麻木是其中的一个反应,包括他笑。当然我现在不确定他笑是不是他已经精神分裂了,还是另外一种情况,但我更加认为它可能是一种麻木反应。因为人类在巨大的不可想象的哀伤面前,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就是说他会突然间把自己的情感给割断,把自己和现实世界给分离,让自己不至于一下子被巨大的哀伤给击垮,他需要一点点释放痛苦的剂量。在这个期间,实际上他跟整个社会跟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从情感上认知上是不连接的,他觉得这个世界不真实到可笑的程度。表现出强烈的麻木感是很正常的,有的人一滴眼泪都不会掉下来,有的人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再发生一样,照样打游戏、看电视,什么情况都会有。麻木在哀伤治疗中要用特殊方法,也可能他可以慢慢消化。

案例2 当下要做的事的建议

1.首先立刻联系亲友,可能的话指导亲友心理陪伴(不能面对面用手机)。第二帮助尽快举办网络上的哀悼仪式。整个的武汉的丧亲家庭目前都需要,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在殡仪馆追悼会。比如说上海有个很有名的殡葬企业叫福寿园,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们就有网上哀悼的一整套的网络服务。希望我们的咨询师、社工成立哪怕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小组,专门研究怎么样尽快把网络哀悼的方法能够传递给每一个丧亲的家庭,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希望这个事情立刻实行,特别是对于有麻木的这样一种状况的丧亲者来说特别的重要。我们现在麻木阶段拖的时间越长,对于他以后的心理疗愈的恢复将会越难。

2.这个孩子是打了热线电话过来的,所以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可以直接联系案主。但是我们再次重复,家庭亲友在前。

3.在联系案主时我们首先关注什么。他的生活和安全,注意他的精神状态,有没有自杀倾向,有没有过激情绪,并给他提供一定的情绪疏导。另外也要安抚他,告诉他不要为自己的哀伤反应感到吃惊,不管你是笑、你是麻木、你是在玩游戏,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儿童,他们是通过玩的方法在疏解哀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儿童在玩在笑,他们没有感到哀伤。不,这只是他们的一种舒缓的方式。

4.我们同样的要为灾后的持续性的援助要做准备,把资料留下来,放到数据库中。至少包括姓名、年龄、电话、家庭住址、简单的情况介绍、亲友联系方式、最初的联系人等。

案例3 失去独生孩子的父母。失独父母之痛是所有丧亲哀伤的痛中之最,因为研究显示他们罹患各种身心疾病远超过其他丧亲群体。我和王建平老师在《哀伤理论与实务:丧子家庭心理疗愈》书中有过深入讨论。我们是从中国一个最艰难的丧亲群体入手来讨论哀伤这个问题。这个分析信息体量太大,时间关系不细谈。
案例3 当下要做的事的建议

1.亲友在前,前期陪伴为主(手机联系)。
2.社工支持,首先要保证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安全。因为这个时候失独父母他们可能会失去自我保护。
3.尽快的帮助办理网络哀悼。
4.尽快地给他们提供失独父母群体的帮助,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失独群体是很多优秀的失独群体之一,群体情绪稳定。他们有很好的管理,有一整套的体系和联系方法。
5.通过亲友了解评估案主的情绪,必要的话,请专业医生。
6.灾后援助。很多失独父母的自杀都是在失去子女几个月后发生的,而不是立刻发生的。他们要消化信息,可能积极,可能过于消极。
以上建议是以近代哀伤研究和案例的一些信息及我国当下疫情的特殊现实为基础,它们不是“标准答案”。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效的方法来处理。
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上一下“哀伤疗愈家园”网站,这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个以哀伤疗愈为主题的网站,有手机版,也有电脑版,只要输入“哀伤疗愈家园”就可以上这个网站。
另外,熟悉英文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读一篇文章,《灾难后的丧亲》。作者是世界著名英国哀伤学者派克斯(Parkes.C.M.),专长于灾难哀伤心理援助,帮助过很多国家,包括美国的9.11。

参考文献

·Parkes, C. M.(2011). Bereavement following disaster. In M.S. Stroebe, W. Stroebe, & R.O. Hansan. (Eds.), Handbook of bereav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advances in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pp 463-51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王建平,刘新宪.哀伤理论与实务:丧子家庭心理疗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哀伤疗愈家园:

http://www.

·网上祭奠网址之一“生生网”:

http://www.shengsheng.


                                                                        文稿整理人:陈美言
本文编辑:侯思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