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师故地之都城隍庙

 古稀老人赵 2020-02-20

城隍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京师故地之都城隍庙

城隍神像

中国有四大都城隍庙,分别建于北京、南京、西安、武功。旧时,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府、县城隍则依次递降。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抉择,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的历史人物。

京师故地之都城隍庙

居庸关都城隍——徐达

北京都城隍庙始建于元代,为皇家祭祀的庙宇,规模宏伟,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庙中供奉着北京城的守护神——-城隍老爷,旁边除塑有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道教的判官,还塑有十殿阎君。美国人刘易斯·查尔斯·阿灵顿1933年写的《古都旧景》中有对都城隍庙的描写:“王府的后面高墙里的角落,是当地的城隍庙,两侧有许多还原的碑匾和黄色的布条,它肯定是个特别有用的庙。”

据史料记载,都城隍庙旧迹中轴线上有庙门、顺德门、阐威门等三重门,其它建筑还有钟鼓楼、大威灵祠和寝祠、两庑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炉、碑亭。庙内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题联。那时都城隍庙山门上还有一副对联“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做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师故地之都城隍庙

北京都城隍庙旧景

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后来城隍又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远古时期,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对城隍的崇拜也就应运而生。

城隍神最烜赫的时期是明代。朱元璋建国后,利用群众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能鉴察民之善恶,行善者得福,作恶者受惩,用以震慑臣民,巩固统治。他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规定各府有都城隍庙一座,其属下各县有城隍庙一座。

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内相继修建了三座城隍庙。都城隍庙位于复兴门内方成街,江南城隍庙位于宣武门外南横街,宛平县城隍庙位于地安门外西黄城根路北。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说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后为杨椒山——他们是正义的化身。

都城隍庙庙会是北京最早的,也是最热闹的庙会之一。都城隍庙庙会旧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每逢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以及清明节等,城隍庙也都举行庙会活动。

开市之日,来自四面八方甚至国外的商贩云集,不仅人们日常所用之物无所不有,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如苏绣、蜀锦、绫罗绸缎、笔墨宣纸等以及国内外奇珍异宝,如商周之彝鼎、奏汉之匜镜、唐宋之书画、名窑瓷器、珠宝、象牙、玉器、珊瑚树等等,盈架悬陈,琳琅满目。

明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对都城隍庙会记载说“城隍庙市,月朔、望,廿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缎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观者云,贸迁者三,渴乎庙者一。”明代的《燕都游览志》也详尽地记载了庙会出售钟鼎、书画、玉器、文玩的兴旺景象。明人笔记《谈经》还说到外国客商逛都城隍庙庙会:“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的情景,《谈经》中还说:“庙市则起自刑部街之东弼教坊下,绕北,延至都城隍庙,绵亘十里。”从“列肆三里”和“绵亘十里”,足以说明庙会规模之大。

到清朝末年,都城隍庙渐渐荒废。公元1875年(光绪初年),都城隍庙毁于大火。殿堂皆成废墟,所谓各直省城隍像残毁无余,甚至石碑亦皆煅裂。光绪末,仅修复三间正殿,以便春秋祭享。民国初年,还有香火。尽管有信众,有香火,但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逐渐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京师故地之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今景

随着时局的变迁,都城隍庙只有后殿寝祠幸存,旧日恢弘的建筑、庄严的祭祀,商贾云集的庙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