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城隍庙后殿(寝祠)

 新用户8926AVU2 2022-12-10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都城隍庙后殿(寝祠)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3号,原为金中都城外的一座古刹,元至元七年重建,名佑圣王灵应庙,元至元十七年改建,元天历二年改称都城隍庙,元天历二年元廷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都”有总揽、总管之意,一般府、州、县均为城隍庙,都城隍庙建在京城或省城,北京城的都城隍庙在明永乐年间重修后改名大威灵祠,明正统十二年重修,明嘉靖二十七年毁于火,重建,明万历三年重修,清雍正四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次重修,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门三重:庙门、顺德门和阐威门,正殿名大威灵祠,又名寝祠,两庑为十八司,因都城隍为天下城隍的总头领,所以阐威门两侧塑有全国行省的城隍像,原庙山门以内为顺德门,内有钟、鼓楼各一座,之后依次为阐威门,院内两庑为十八司,正中为大威灵祠供奉城隍塑像,后为寝祠,两庑各三间,另有治牲所、井亭、燎路、碑亭等,清同治十年毁于火灾,都城隍庙毁于大火,殿堂皆成废墟,所谓各直省城隍像残毁无余,甚至石碑亦皆煅裂,清末光绪初年仅又修复三间正殿、后殿及仪门以便春秋祭享,现仅存五间后殿(寝祠),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寝祠五间,前出轩三间,黄琉璃瓦黑剪边歇山顶调大脊,庙内有明英宗碑、清世宗、清高宗碑以及清圣祖、清世宗题联,是研究元大都城地理方位的重要遗迹,都城隍庙市还是老北京著名的庙会之一,后由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使用至今,现为北京市第三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