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艳如影随行——大唐遗宝之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2-24

香艳如影随行

——大唐遗宝之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与白娘子毫无关系却因白蛇的传说而名扬四海;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那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经人们的意念渲染,添加了杨贵妃香艳的故事情节使得这枚香囊的人气指数急剧飚升而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网红”文物。

香艳如影随行——大唐遗宝之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文艺诗人白居易用诗歌的形式描述了当年官兵施压要求处死杨贵妃的马嵬坡事件。平定叛乱之后,唐玄宗欲将杨贵妃重新安葬,当坟墓打开,发现“肌肤已损,而香囊犹存”,这些源自《旧唐书·杨贵妃传》的文字记载可以说是杨贵妃魂断马嵬坡之后的一个跟进报道。请注意这个后续篇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坟茔中的有机材质基本己糟朽,而香囊却没有丝毫的损坏。很显然,这个香囊并不是传统的丝织香囊,能抵抗侵蚀,非金银之类的金属材料莫属。

先来回顾一下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出土经过。70年代初期轰动世界的西安何家村窖藏文物重见天日,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带香料粉末的银质缕空球形物质,外衬葡萄花鸟纹饰,内置有陀螺仪机关,设计巧妙,制作精美。专家们一时苦于不知其名,一度以“熏球”相称。80年代中期陕西法门寺地宫也出土了与何家村那枚“熏球”形制相同的金属球形物质,在地宫中的记帐碑文中明确写了此物的名称在唐朝就叫做香囊。因而人们判断,杨贵妃坟茔中的那枚香囊和何家村、法门寺出土的香囊应该是同规格同形制的。

虽然规格形制相同,但何家村窖藏的这枚香囊却不是杨贵妃饰带过的,因为埋藏的地点和时间告诉人们,这枚香囊另有主人。不过在人们看来,“真正”的“主人”就是杨贵妃。于是围绕这枚香囊,人们发挥想象,以杨贵妃为主角当事人,编写了杨贵妃一些香艳的故事桥段。或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有加上杨贵妃的故事,这枚香囊才是科技与传奇的完美统一。

既然虚无的故事可以添加植入,那我们为什么不对何家村窖藏的这枚香囊与杨贵妃最初的渊源关系作一个大胆的猜测呢?杨贵妃,这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女人,有没有可能某一天她厌倦了传统的丝织香囊而突发奇想要求唐玄宗为她设计制造这样一款银质香囊呢?假如杨贵妃提出这样的要求,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程度来看,唐玄宗应该会答应并找寻全国的能工巧匠来设计制造。假如这个猜测是真的话,那么这个任性奢侈的贵妃娘娘还算是做了点“好事”——至少是因为她的起意才让我们有幸能见到这样一件一千多年前的奇珍异宝。

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网红”文物,这枚何家村窖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红”的原因除了上述人为添加的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枚香囊本身所具有的“科技硬实力”。很难想象,一枚小小的香囊,在一千多年前竟然运用了陀螺仪的技术原理,任由人怎么抖动,里面的香料粉末都不会洒出来。从目前此类文物出土的数量和地点来看,当时这样的“黑科技”高颜值产品,应该是仅供唐朝皇室使用的限量版的“奢侈品”。

尽管一千多年前老祖宗就玩这样的“黑科技”惊为天人,尽管我们为老祖宗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但同时也不免有一些遗憾:西方一千多年后才有此项技术,但人家用于航海等创新应用上。而我们的先人虽然领先一千多年,却把这项技术用在个人装逼、声色犬马上。

有人说,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从顾盼生香、风情万种到魂断马嵬坡、人生惨烈谢幕,这款香囊所“见证”的又岂只是杨贵妃一个人的人生变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