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九)白话版

 孑襌 2020-02-25


(2006-02-02 18:53:05)

原文来自缠中说禅

 译作者:缠终禅

自由者,缠也。世间缠中出入妄求解脱者,不外乎四种途径:一者,求诸心外之物;二者,求诸物外之心;三者,于心物一如处摸索;四者,于非心非物间探求。除此之外,别无它途。凡此四种,皆妄心执计,戏论也。

自由这个东西,就是困扰。世界上困扰中出入虚妄地追求解脱的人,无非就是四种途径:一是求之于心外之物;二是求之于物外的心;三是既求之于心也求之于物中摸索;四是既不是心,也不是物中探求。凡是以上四种类型的,全都是虚妄之心,执着于计谋的人,不实的言论呀。

求诸心外之物者,以心映物,心乃物之功能。所谓格物致知,尽物之理而行,则心解脱也。由此,必先假设物之理存,而心能体物。所谓物之理者,实乃妄心执计也。有此物方有此物之理,吾辈能知之所谓宇宙之理,先因有此吾辈所在之宇宙,吾辈所在之宇宙,实乃吾辈之共业所感,岂仅此唯一之宇宙哉!求诸心外之物者,实乃求诸吾辈所感之共业,相缠相续,幻戏也。

求之于心外之物的人,用心来观照物,心灵是观照物的功能。所谓的格物致知,依照事物的道理来行事,则心灵自然得到解脱。由此,必先假设事物的道理存在,而心能够体会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事物的道理这个东西,实际上是虚妄之心执迷于计谋呀。有此事物,才有此事物的道理。我们这辈人能知道所谓宇宙的道理,先有我们这辈人所在的宇宙,我们这辈人所在的宇宙实际上是我们这辈人的共业所感应的。哪里仅仅只有这个唯一的宇宙呀!求之于心外之物的人,实际上是求之于我们这辈人所感应的共业。相互困扰相互延续,是一种幻觉呀!

求诸物外之心者,臆想心可离物而解脱。而离物,心岂可存?或言不可离物者乃妄心,有一常住真心,无去无来、本来解脱、能为万物主者,真热昏之胡话也。此辈企求去妄存真,而不知妄之真妄、真之妄真,求真实妄、去妄无真。吾辈之心,物象之集也,此心本无寄,相缠相续,幻戏也。

求之于物外之心的人,是臆想心可以脱离物而解脱。而离开物,心哪里能存在?或者说不可能脱离物的人才是虚妄的心,有一个常住的真心,没有去,也没有来,本来就解脱,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者,真是热昏了头的人的胡言乱语呀。这种人企图寻找去妄存真,而不知道,这种妄才是真正的虚妄,这种真才是虚妄中的假象,这样求出来的真实际上还是虚妄,去掉所谓的虚妄也没有真。我们这辈人的心和物是融和在一起的。这棵心本来就无需寄托,相互缠绕相互延续,是一种虚幻呀!

于心物一如处摸索者,臆测所谓心物一元乃宇宙之真源,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穷心则尽理、尽理则了心,返本归源、一解百解、一了百了。此辈言论极为流行,现今所谓禅者,多有此般言论。而万法归一,一犹是生死之根源。所谓返本归源,本无所本、源而非源,能本能源者非本非源,相缠相续,幻戏也。

在心物合一处摸索的人,喜欢臆测所谓的心物合一是宇宙的本源,心外没有物,物外也没有心。心推究到极点,则理达到了极端。理达到了极端,则心满意足了。反归到了本源,则所有的结都解开了,一了百了。这类言论极其流行,当今自称为禅的人,多持有这样的看法。而万法归一,一仍然是生死的根源。他们所讲的返本归源,本并不是根本,源并不是根源。能本能源的东西,就不是本不是源。相互缠绕相互延续,是一种幻觉呀!

于非心非物间探求者,不立心物而立一非心非物之源,归依此而得解脱也。或曰上帝、或曰神、或曰真主、或曰真理、或曰解脱、或曰主宰、或曰大梵、或曰大道、或曰真空,如此种种、不可遍数。此辈者,实乃痴心狂想,妄计心物之非而立非心非物,不知非心即心、非物即物,不立而遍立,相缠相续,幻戏也。

从既不是心,也不是物中探求的人,他们不立心,也不立物,却立了一个不是心,不是物的东西,归依这种东西而得到解脱。有的称之为上帝、有的称之为神、有的称之为真主、有的称这为真理、有的称之为解脱、有的称之为主宰、有的称之为大梵天、有的称之为大道、有的称之为真空,如此之类的,不可全数。这种人,实际上是痴迷的心虚妄的想法,虚妄地认为心和物是假的而找一个不是心不是物的东西来做依托,却不知道,不是心,也是心;不是物,也是物。不立它也是在到处立它,相互缠绕相互延续,是一种幻觉呀!

所谓除此四种之外,别无它途者,禅也,离诸以上四种戏论矣。禅者,非别非无,别无而非无、无别而非别;禅者,非它非途,途它而非它、它途而非途。途者,道也;别无它途者,正道也;正道者,非道即道也;非道即道者,离四句绝百非也。

所谓除以上四种之外,没有其它途径的,就是禅了,离开以上四种谬论了。禅这个东西,没有分别心,也没有不分别之心。分别了无,而与之相对立的非无就会出现。不分别,就不会有对立面出现。禅这个东西,没有它也没有其它的途径,有了其它的途径也就不是它了,其它的途径不是它的途径。途就是道途,没有其它的途径,就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道路就是不执着于道路。不执着于道路,就是离开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种句,杜绝各种分别心。(只要立言,便着四句,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中打转。凡作四句,积成百非。这里缠中说禅实际上是在讲禅的无分别智,就是指智慧没有意识到对象,而与对象合为一体。这是最高证悟的智慧。)

诗曰:

红尘醉入几围城,刹那悲欢化酒倾。岁月歌回心远大,乾坤影动眼空明。

皆缘皆我皆同病,非妄非真非二名。东海藏身山走马,天台华顶作么生?

有诗说:

红尘之中就像喝醉之人进入到多重的围城之内,

刹那间悲愤或欢乐化作酒倾吐出来。

岁月的歌声在回荡,而自己的心却非常远大。

天地就像影子一样一幕一幕地变化,而自己的眼睛却空视一切。

都是缘于和我有同样病态的人,

在既不是虚妄,也不是真实的地方去寻找探求。

身在东海之底,却意想到大山之上放马,

天台山华顶峰作什么来讲?

缠师在此,以参问句结束,请阅读者去参。又注;以下与参问句无关,天台山又是佛教法华宗或天台宗的发源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