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腹痛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0-02-25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一、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二、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

中医内科学——腹痛

2.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腹痛

3.情志失调

中医内科学——腹痛

4.阳气素虚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三、诊断要点

1.病史:起病多缓慢,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2.症状和体征:凡是以胃烷以下,耻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且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3.理化检查:腹部Ⅹ光检查、B超检查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4.其他:排除外科、妇科腹痛,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四、鉴别诊断

1.胃病

相关性: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有时也有腹痛的表现,需鉴别。如两症同时出现时,须辨明主症与兼次症。

不同点: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伴有恶心、暖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伴有便秘、泄泻等肠病症状。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

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当然有些腹部病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3.与外科、妇科腹痛相鉴别

中医内科学——腹痛

五、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中医内科学——腹痛

2.辨腹痛部位

大腹疼痛——脾胃;

大小肠受病脐腹疼痛——虫积;

胁腹、少腹疼痛——厥阴肝经受病;

腹疼痛——膀胱病变。

六、治疗原则

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治疗腹痛以“通”为法,但通法并非单纯泻下,应在辨明寒 热 虚 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辅以理气通导之品,标本兼治。

用药不可过用香燥,应中病即止,特别是虚痛应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为主。另外,“久病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加入辛润活血制剂,尤为必要。

七、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病减,避寒尤甚。可兼见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尚调。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庸。

2.湿热壅滞

主症: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可兼见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破结;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3.中脏虚寒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可兼见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4.饮食停滞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暖腐吞酸。可兼见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5.气机郁滞

主症: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可兼见常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6.瘀血阻滞

主症: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