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天下小粮仓 2020-02-26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五腧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等类。

初学者乍看这么多新名称,一定感到茫然。不过别急,我们从大的分类来认识这些特定穴,就会感觉清晰很多了。特定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四肢部,包括五腧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五种;(2)躯干部:包括背俞穴和募穴;(3)部位特征不明显者,即八会穴。其中,八会穴立论与其他主流腧穴理论不合,用以指导选穴,价值在补充而非主干,这里不做重点介绍。

另外,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之前学习了十二经脉(正经),特定穴里的十四经指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五腧穴”

1、了解井、荥、输、经、合五腧穴

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共60个。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荥是一个多音字,同为地名,河南省的“荥阳”应该读xíng,而四川省的“荥经”应该读yíng。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荥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表示穴位名称。荥(ying)穴,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以自然界中水流的动向作比喻,以此表示气血流注的从小到大、从浅到深的状况,于是就把五腧穴分为井穴、荥穴、腧穴、经穴、合穴五个种类。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气血在井穴里汇聚成以后,便在荥穴处开始微微地流动,所以荥穴的脉气比井穴稍大。荥穴位于指掌关节、趾跖关节之前。

从荥穴流动过来的气血逐渐汇集起来,在腧穴处水流变大,有了能够把气血往大江大河里输送的能力。所以腧穴就像沟渠一样,水流比荥穴更大,脉气更大。腧穴多位于指掌关节、趾跖关节之后。

经穴就是大江大河了,从腧穴里输送过来的脉气在宽敞的江河里畅通无阻,气势磅礴。经穴位于前臂和胫部。

海纳百川,大江大河里的水最终汇入大海。气血也是一样,最终从井穴里流注到合穴里,达到隆盛。合穴在肘关节和膝关节附近。

从井穴到合穴,五腧穴依次从四肢末端向肘部、膝部方向排列,很有规律。例如,手太阴肺经的五腧穴走行分布如下图。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下面是阴经五腧穴表。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下面是阳经五腧穴表(表里有处错误,具体请看置顶)。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对于这些穴位,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腧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一个公司里不同的主管部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五腧穴的临床运用

(1)井穴应用

“井主心下满,满则泻之”。十二井穴能通接十二经之大气,能苏醒厥逆,兼有清热、通络止痛、活血之功,所以临床上用于对某些急症(如气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寒厥、热厥)的复苏。厥症病因虽各不相同,但病机则主要在于气机紊乱,升降乖异,气血妄行。其主要证候为:手足或四肢逆冷,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井穴能通接十二经之大气,使阴阳顺接,从而达到开窍苏醒之功。无论何种厥证,刺十二井穴出血均有较好疗效。中风及癎(xián)证等原因所致的厥证,应以针刺十二井穴为主,即可达到治疗或缓解的目的。

(2)荥穴应用

“荥主身热”,荥穴有退热作用,既能退外感发热,又能清脏腑之热。对外感发热常“井”、“荥”合用,井穴放血,并根据兼证的不同配刺其它穴位。外感发热以手三阳经荥穴为主,如兼咽喉肿痛,配针手太阴、阳明井穴。如咳嗽可配手太阴经穴经渠。在脏腑的证治中,荥穴亦可清脏腑之热,如肝火旺当取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胃火炽感可针足阳明胃经荥穴内庭。

(3)腧穴应用

“腧主经痛”、“腧主体重节痛”,腧穴有疏通经脉,使气血正常运行的功能。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流行不畅,经络阻滞发生的疼痛、酸重都可由腧穴治之。运用腧穴时,必须明确发病的部位在何经。以临床常见的落枕为例,三阳经的经脉都循行于颈项部,如头不能低抬转侧的,病在太阳、少阳经,取太阳、少阳经的腧穴治疗;如不能左右摆动的则属少阳、阳明,可取少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4)经穴应用

“经主喘咳寒热”,咳嗽一证,虽不离肺,但其它脏腑功能受邪亦能导致喘咳的发生。《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以五脏六腑命名,而有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等,故十二经的经穴皆能治疗咳嗽。验之临床,治疗咳喘时经穴需与其它穴位相配,比如:风寒犯肺的喘咳,可针京骨、经渠、尺泽;肝气犯肺咳喘,可针太渊、经渠、中封、行间、尺泽。

(5)合穴应用

“合主腑病”、“合主逆气耳”,合穴是经气流行聚合之处,故合穴主治脏腑疾患。凡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降失常所产生的疾病,均可用合穴治疗。如肺失肃降而致的喘咳,可针尺泽;胃脘痛,可取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太阳经腰痛常把委中与阳陵泉相配合。

“原穴、络穴”

中医有这样一个认知,五脏病选五脏原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

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腧穴为同一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或说成“以输为原”。阳经腧穴后另有一个原穴。

络穴:指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是联络的意思。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知道有络穴这个概念即可,本课也不做深入解说。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具体来看,五脏原穴分别是:肺原太渊,心原大陵,脾原太白,肝原太冲,肾原太溪。细心的读者或已发现,大多数五脏原穴的名字中,都有个“太”字,唯独心的原穴是“大陵”。实际上,古代“太”、“大”不分,可以混用。也就是说,五脏原穴均以“太”为名,以示其重。《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是说五脏疾患,须从原穴求治;五脏疾患,往往在原穴处见到异常反应。所讲的十二原,主要就是指五脏原穴来说的。为方便记忆,将五脏原穴整理歌诀如下:

肝心脾肺肾,冲陵白渊溪。

“背俞穴、募穴”

躯干部腧穴理论,主要有背俞穴和募穴两类。背俞穴在背,募穴在腹部,是指导脏腑局部选穴的重要理论。一般认为,五脏病主要选背俞穴,六腑病主要选募穴(出《针灸聚英·铜人指要赋》)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膀胱经第1侧线上,六脏六腑(含心包)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依据脏腑名称命名,共12个。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共12个。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先看背俞。较之五脏原穴,五脏背俞穴的名称,肺俞、心俞、肝俞等,已经完全包含了相应内脏名,不存在选穴层面的任何困难。而且各背俞穴的位置基本都在相应内脏附近,从局部选穴治疗,也容易理解。

相比背俞,募穴的选择显得更为复杂。一则脏腑募穴名不如背俞穴般简洁明了,二则募穴分布凌乱,不似背俞规整成列。以下按其所在,分部罗列如下:

胸部:肺募中府,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

腹部: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

胁部:肝募期门,脾募章门,肾募京门,胆募日月;

小腹部:膀胱募中极,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

自学经络腧穴的难点之一,即存在大量腧穴名,纷繁复杂,加上其定位、主治,乃至现代增补的解剖知识。全部靠记忆的话,确实令人头痛。从以上十二募穴,即可见一斑。实际上,我们对中医爱好者的建议是:不必大量背诵。一些腧穴,如膻(shan)中、中脘(wan)、天枢、关元,无须记忆,很快就会熟悉,因为常用。而另外一些,如巨阙、石门、中极,不记也罢,毕竟应用机会较少。又有一些穴,如中府和胁部诸穴(期、章、京门,日月),嫌其针刺操作危险较大,又非完全无法替代,作为爱好者不学也罢。考虑到常用性、安全性,结合临床体会,对募穴理论指导下的胸腹部选穴,给出建议如下:

心肺疾患:可选膻中及其上下(即胸骨中点附近);

胃肠疾患:选中脘及其附近(肚脐上方,包括上脘、下脘等);

肠病疾患:选天枢及其左右(肚脐两侧);

小腹疾患,选关元及其附近(肚脐下方)。

我们也可以编一首歌诀来记忆:

心肺膻中胃中脘,肠用天枢下关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